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017-04-18舒小铃
舒小铃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愈发成为各类人才、资源、资本等的聚集地,由此产生的人口流动加剧、组织形态多样化等问题,使城市基层党建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
今年初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抓基层、打基础,还要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城市党建工作的新路子。今年2月在成都召开的全省组织部长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城市基层党建摆在重要位置,推动传统社区党建与社区单位、新兴领域党建融合,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优势、发展优势。
作为四川省会城市和国务院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市近年来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不少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有的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让读者了解成都市的做法,本刊特邀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元坤,就成都市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的做法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
抓好城市基层党建事关全局、影响深远
记者:在您看来,抓好城市基层党建对成都来说意味着什么?
胡元坤:可以说,抓好城市党建事關全局、影响深远。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城市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城市基层党建始终是党建工作的重点。从成都的情况来看,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就要求我们把城市基层党建摆在重要位置,努力为城市发展强基固本、凝心聚力。
第二,城市对资源要素的汇聚承载,决定了城市基层党建始终是党建工作的焦点。这要求我们通过聚焦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把人力、组织等绝大多数社会要素最广泛地集聚到党的旗帜下,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
第三,城市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决定了城市基层党建始终是党建工作的难点。目前城市人口流动性日趋增强,利益群体也更加多元,这要求我们积极适应变化,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记者:结合城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当前形势,成都开展党建工作的整体思路是什么?
胡元坤:党建工作除了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之外,从党组织自身情况看,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党建。目前,成都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31251个,其中城市基层党组织24000多个、占比77%以上,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80.3%、81.4%。全市共有党员80.3万人,其中城市党员58.6万多人、占比73%以上。
在准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成都把握城市党建工作规律,以实施“党建强基”工程为总抓手,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目标,坚持分类调研、分类施策、分类推进。
构建城市“大党建”格局
记者:思路清、方向明。循着这样的思路,成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胡元坤:成都市近年来的实践,都围绕一个总体目标——构建城市“大党建”格局。
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232”城市基层党建模式,就是坚持整体性、统筹性“两大理念”,突出区域化、标准化、信息化“三项建设”,完善服务群众、基层治理“两个机制”,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条块结合、统筹联动、共建共享,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夯实基层基础。
记者:请您具体阐释一下“232”城市基层党建模式的内涵。
胡元坤:坚持“两大理念”,即坚持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体现整体性、统筹性要求的领导体制。“整体性”就是打破过去把城市党建局限于社区党建的惯性思维,将城市各类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等领域党建纳入城市基层党建进行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统筹性”就是打破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工作格局,将各级各领域的阵地、经费、人力等资源进行统筹整合、配置使用。
突出“三项建设”,即坚持以区域化为基础,以标准化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城市基层党建条块结合、统筹联动、共建共享的运行新常态。
完善“两个机制”,即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新型治理机制和服务机制,提升党组织引领现代治理和服务、凝聚群众的能力。
记者:在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具体做法?
胡元坤:例如,为了构建体现整体性、统筹性要求的领导体制,我们在市级层面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区级层面建立社会工作委员会,街道层面建立街道党工委党建工作指导站和“两新”党工委,初步构建起市、区、街道三级城市党建领导新体制,把街道社区、驻区单位、新兴领域的党建工作统筹起来,有力推动了传统社区党建与驻区单位、新兴领域党建相融合。
完善治理机制方面,坚持以城市基层党建带动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建立和完善“党组织领导、村(居)民(代表)会议或村(居)民议事会决策、居委会执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基层治理机制,理顺各方权责,规范议事程序,构建起领导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运转协调的基层治理机制。全市社区原有537个服务事项已大幅缩减,只保留依法协助政府主要事项56个、依法自治事项12个、可购买服务事项44个;全市城市社区培育孵化了4209个社会组织,进一步充实了城市基层党建力量。
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明确村(社区)办公经费每年不低于5万元,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向每个村投入不少于50万元、城市社区每百户不少于4000元的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从2015年起,市县两级财政投入25.5亿元,推动村(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将阵地保障标准从城市社区不低于200平方米提高到300平方米、农村从不低于90平方米提高到400平方米,这项工作预计在今年底前全面完成。
旧格局未破 新问题已出现
记者:近年来,成都在城市基层党建方面的探索可以说是成绩斐然,各区(市)县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绩的背后,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