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看共享精神
2017-04-18鲁婷
摘 要 共享单车开启了共享经济的新时代,随着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共享将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共享的发展离不开对共享精神的培育。本文分析了共享发展面临的道德困境,归纳了共享精神的理论内涵及相关实践,进而揭示了共享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共享单车 共享经济 共享精神
作者简介:鲁婷,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380
2016年是共享单车元年,也是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一年。共享单车以其即拿即用,即停即放的无桩式停放模式、低廉的租金价格等优点赢得了大众的青睐,用户只需在手机APP平台上注册并交纳一定数额的押金,就可以随时随地取用单车,如今,在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共享单车遍布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压力。但是,正当人们享受这种新模式所带来的便利时,一些不文明现象也随之而生,拆卸单车零件、私自加锁占为己用、随意堆放单车、破坏单车GPS定位及电子锁,甚至更有情节恶劣者在单车上贴假二维码以骗取钱财。种种令人痛心的现象让我们不禁思索,在当今时代,人们是否普遍缺乏一种共享精神。
一、共享的道德困境
在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冰箱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正是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大众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新的经济运作模式。共享经济带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它需以一定的物质发展水平为基础,同时对大众的精神文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基本具备了这种物质基础,但精神领域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主要存在着三对矛盾。
(一)自用与共有的矛盾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里,物品与人通常具有两种关系,私有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个人所有,公共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大家共有,公共物品放在某一固定地点,供大家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接受大家的监督保护,部分公共物品可以暂时借走私用,在归还时,也要接受检查,看是否有所损毁,因此,就算是公共物品也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爱护。但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突破了传统模式,使物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形成了所有权共有、使用权私有的情况,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取走共享物品,归还时也不用接受大家的监督检查,在缺少外在约束力的情况下,每个人对于物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素养,在实际情况中,一些人把共享物品占为己有,还有一些人對共享物品肆意破坏,不加爱护。在共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用与共有的矛盾成为了挑战人们道德素养的关键问题。
(二)他律和自律的矛盾
共享经济能够取得稳定健康的发展,实现良好的共享生态,需要他律与自律相互配合,他律是指法律法规或舆论导向等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外在约束力,自律指的是人能够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能力。共享作为高度道德化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因此,他律在对共享行为的规范中具有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对共享行为进行全面地监管存在一定难度,如果不依靠人们的自律意识,在监管不完善或者自身行为可以不用接受舆论评判的情况下,有些人就会随性而为。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对人们的行为下限作出要求,这对于共享生态的构建来说也远远不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多习惯于他律,而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们从习惯他律转变为主动自律,提升自身道德层次,主动构建良好的共享生态氛围。
(三)利己与利他的矛盾
做事持有利己态度是人之常情,具有利他意识则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在理论上,共享经济中的利己与利他并不矛盾,大家参与到共享之中,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对共享环境的爱护就是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维护,对共享环境的破坏增加了共享成本,也就是间接地损害了自身利益。虽然,在共享经济中,利己与利他具有统一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利己与利他仍属于不同的道德层次。在具体的共享实践中,有些人习惯于将利他与利己对立起来,方便自己在先,不顾他人感受。共享经济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同时也需要人们多一些利他精神,在维护自身共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共享权利,将利己与利他统一起来。
二、共享精神的理论及实践
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人们具有共享精神。面对共享的道德困境,或许倡导共享精神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共享精神却是共享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它是共享经济能够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适应共享生活方式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快乐共享
快乐共享是共享精神的基础。共享的开展离不开共享主体的参与,共享精神首先体现于人们乐于参与到共享中来。共享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要使人们适应共享,习惯共享,从而实现快乐共享。快乐共享意味更轻松的生活态度,可以使人们不必占有而自由享用;快乐共享意味着更高的效率,使人们的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快乐共享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每一个参与到共享中的人都能够获得集体的资源,在共享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是“富人”。
共享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是一个需要引导的过程。首先,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公众传递快乐共享的理念,使大家对共享有初步的认知。其次,将共享观念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展现共享带来的种种益处,使共享得到大家的认同。最后,将共享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之中,使共享成为人们的现实所需。使快乐共享的理念进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人们才能够主动参与到共享中来。
(二)文明共享
文明共享是共享精神的核心。共享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来保证其顺利进行,共享主体主动参与到共享活动中来,也就意味着其自觉自愿遵守共享规则,服从共享规则对其形成的制约。从本质上讲,文明共享应是共享主体基于诚信与共享物品所有者、其他共享主体及共享的外部环境形成的互动关系,是对共享规则的自觉遵守,是发自内心的自律意识。首先,文明共享要求共享主体能够自觉遵守与共享物品所有者之间的规则,不私占、不破坏共享物品;其次,文明共享要求共享主体在行使自己的共享权利时,不侵犯其他共享主体的共享权利;再次,共享主体也要对共享环境所处的社会环境负责,主要表现为在使用共享物品时,不违背法律法规,不侵犯非共享主体的权益,不利用共享物品对社会及他人造成伤害。
尽管文明共享的本质应是自律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单凭自律意识很难完全实现文明共享,所以,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引导,一方面,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制,对共享经济中的不文明现象进行管控,同時,这也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文明共享的宣传,普及文明共享的相关常识,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共享观,激发人们的自律意识。
(三)共护共享
共护共享是共享精神的深化。共护共享是在文明共享的基础上对共享精神的更高要求,它体现在共享主体具有主人翁意识,对共享环境加以爱护。共护共享超越了自律与他律的道德水平,出于对共享整体的责任意识,达到了从利己到互利,甚至是利他的道德境界。共护共享一方面表现为共享主体发自内心地对共享物品及共享环境的珍惜和爱护,在更高层次上,则表现为对于他人共享行为的自发监督。
共护共享需要人们发扬主人翁精神,这是共享精神的最高体现,虽然不能够要求人人都达到这一境界,但社会可以通过树立榜样和楷模激发人们心中的认同感,使人们对于正义的行为产生共鸣,这在无形之中会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共护共享中来,从而使共享环境更加和谐美好。
三、共享精神的现实意义
共享的发展离不开共享精神,未来社会的发展不会没有共享,共享是一股潮流,也将是一种趋势,对共享精神的培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势在必行。共享精神不仅仅作用于时下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领域,也将随着共享发展理念而贯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共享精神促进共享经济发展
共享精神与共享经济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共享经济是培育共享精神的土壤,共享经济创造了一个共享的环境,使共享精神能够植根于现实,正是因为现实的需要,共享精神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共享精神因此而获得了生命力;另一方面,共享精神为共享经济发展助力,共享单车开启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人们在适应这一新模式的过程中将逐渐形成共享精神,如果说由共享经济产生了共享精神是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跃升,那么,共享精神对共享经济的促进就是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关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样适用于共享经济与共享精神,共享精神一旦成为主流意识扎根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就会成为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共享精神提升国民综合素养
共享精神是国家、社会及个人的道德水平的综合体现,在我国,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性认知。首先,在国家层面,共享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文明和谐的追求,一个能够实现共享的国家也必然是文明和谐的共同体,共享将文明和谐的内涵纳入到自身的建设当中,共享精神深化了人们对于文明和谐的认识;其次,在社会层面,共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没有绝对的自由与平等,人们只能在现有的物质发展水平基础上实现相对的自由和相对的平等,共享使自由平等具体化和现实化,它给予每个人平等获取的权利,实现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最后,在个人层面,共享精神体现着人们对诚信友爱的认同,个体本着诚信原则加入到共享的契约当中,人们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友爱,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共享的共同体。对共享精神的弘扬能全方位、综合性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使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道德层次得到提升。
(三)共享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来源于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仰,个体对自己的民族具有价值上的认同,才会由此而形成凝聚力。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独立化和个体化,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封闭化和边缘化,人们缺少共同的价值认同,因而缺少凝聚力。在共享的过程中,人们分享的不仅仅是物品,随着物品被分享的还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共享加强了个体之间的联系,也强化了个体对于集体的认同,每一个个体都被凝聚在集体之中。随着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共享精神的覆盖面将会大大拓宽,人们也将会对共享精神有更深入的认识和领悟,共享精神最终会上升到民族精神的层次,体现在民族凝聚力之中。
总之,我们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一个共享的时代,共享精神越来越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世界大国,共享精神体现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作为大国国民,共享精神应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和活动之中。共享精神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展现。
参考文献:
[1]李庶民.在共享经济中培育共享精神.金融时报.2017-02-25(004).
[2]安仁.共享经济:要先有共享精神.金融时报.2017-01-0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