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及衡量指标
2017-04-18张亚凤
张亚凤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后,现行世界货币体系遭受了严重挑战,国际社会要求更加合理的一篮子储备货币,这就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带来机遇。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金融风险,给出了一些衡量风险的指标,结合数据探析人民币目前所处的市场的状况,最后给出解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金融风险;资本账户开放
一、绪论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很多学者再次思考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契机。我国政府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先后与亚洲、欧洲等十几个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并且牵涉到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货币国际化牵涉到很多因素,完全开放的资本账户,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这些都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要素。本文主要从金融风险角度,谈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Eichengreen(1998)运用历史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证明,欧元将在国际储备上超过美元,但过程很缓慢。另外,建立能够吸引国际投资者的稳定且有效的市场需要货币发行国的央行进行持续灵活的管理和发挥最后借款人的角色.Lim,Ewe-Ghee(2006)检验了欧元挑战美元国际货币的不成立的观点,文章用1999年到2005年外汇交易市场数据,结论支持了美元的优势地位将继续加强。李稻葵(2008)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采取双轨制、渐进式的人民币国际化步骤,具体说来就是在境内实行有步骤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加强中国金融效率;在境外,主要是香港发展成熟的金融市场和相对独立的金融中心。潘英丽(2012)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在未来15年内,前期稳健创造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后期积极释放人民币的海外供给。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为国家战略,关于人人民币国际化中的金融风险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孙兆斌(2006)货币错配、金融风险及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问题。他认为货币错配是对金融系统危害最大的因素,并且会阻碍货币政策的传导、影响汇率机制的运行、阻碍经济增长。李巍(2008)研究了资本账户开放对金融不稳定和国内资本产出率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会对金融稳定状况产生显著地负面影响,金融发展程度对金融稳定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王元龙(2009)在全方位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后,提出要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来控制风险: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金融监管;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推进金融对外开放。贾伟(2014)分析了人民币进程中的汇率的不稳定性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特里芬难题”的风险。
三、金融风险的类型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难以维持的风险
根据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的一个悖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一方面要维持币值稳定,要求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各国的国际储备需要,要求美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同样的,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即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央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就难以得到保证;为了实现国内均衡目标,发挥货币政策的效果(如大量外汇占款),就要以汇率波动为代价。
(二)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资本异常流动的风险
资本账户开放后,国际资本进出会更加的自由。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统计手段不完善、监管范围不完全,对于短期资本的流动及使用情况难以准确把握。我国又处于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经济情况复杂,在加之投资者理性不足,羊群效应明显,容易产生泡沫。此时如果遭受大规模游资的狙击,势必对整个市场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非常不利。
(三)汇率波动的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是建立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中的。而中国持续数年的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也加强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但是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预期的强化,货币单边的波动会引起投机性风险。一旦预期转向,人民币遭到抛售,导致汇率的大幅动波动,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FDI流动,触及国内金融及实体经济。
(四)国内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
国内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类产品,包括金融产品及实体经济的贸易和服务,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在衍生品头寸的杠杆效应及金融加速器效应放大倍数效应下,易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并加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进而引起实体经济各类产品价格的波动,影响经濟的发展。
(五)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危险
在金融市场开放、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国内与国外市场更加一体化,世界市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正如2008年产生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一样波及全球。货币国际化就意味着资本市场的开放,会时刻面临着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方的危机。作为国际货币,不仅要抵御各种风险,更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金融风险预警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展示了2种指标:
(一)汇率波动风险指标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开展,人民币汇率制度逐渐从盯住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的制度转变成更加有弹性、更加合理的制度。对于汇率波动风险的指标,我们可以采取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进出口对汇率的弹性等指标。
由上图可知:我国现在进出口对汇率的弹性很平稳,并且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整体外部形势较好。进出口对汇率的弹性保持高度一致。
(二)资本账户开放指标
人民币国际化即意味着资本账户的开放,这其中涉及资本的自由流动。我们选取FDI流出与FDI流入之比、M2与GDP之比等来衡量资本账户的开放度。
由上图可知:外商直接投资流出与流入之比在逐渐上升,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外商纷纷将工厂转移至劳动力较廉价的东南亚,因此该比值逐渐上升。
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相关建议
基于以上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问题研究分析,我们要注意:一方面不要片面追求过快的国际化进程,要看到货币国际化后资本账户开放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国际形势,适时稳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在明确“适时稳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方针下,我们还要做以下努力:
(一)稳步开放资本账户,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资本账户开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经济的各个方面,所以要慎重稳健的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最基本的要求是人民币能自由兑换,必然要求放开资本市场。考虑到我国目前市场情况,建议仍然采用有管制的资本流动,预防国际游资对经济体的伤害;后期可逐渐放开资本账户,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确保人民币币值稳定。
(二)积极构建离岸市场业务,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步尝试
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在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下人民币走出去的目的,还吸引国外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既将风险控制在比较小的可控范围内,又营造良好的人民币外部使用市场环境,为资本市场市场开放提供了时间、为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积累了经验。
(三)发挥上海自贸区平台,打造国际化金融大都市
自贸区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创新監管模式,其中人民币跨境结算不再局限在自贸区内,而是扩大到整个上海地区,也建立了人民币回流机制,为国内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接轨铺平了道路。抓住机会,把上海打造成国际化的金融都市,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再添筹码。
参考文献:
[1]Eichengreen BarryJ.The Euroasa Reserve Currency,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conomics.1998
[2]Lim,Ewe-Ghee.The Euro′s Challenge to the Dollsr:Differenr Views from Economists and Evidence from COFER(CurrencyComopositionofForeignExchangeReserves)and other Data.IMF WorkingP aper.2006
[3]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1-16
[4]沈悦,董鹏刚.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3(08):88-93
[5]李巍.金融发展、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不稳定——来自中国的证据[J].财经研究,2007(11):41-52
[6]潘英丽,吴君.体现国际核心利益的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程[J].国际经济评论,2012(03):99-110
[7]贾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及其化解[J].金融与经济,2014(08):40-43
[8]王元龙.人民币国际化的全方位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09(60):19-20
[9]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10]陈雨露.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报告2014[M].北京: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