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财政思想简析
2017-04-18高乐
高乐
【摘要】孔子的财政思想揭示了财政的本质及其必要性,也体现了其对于收入、支出和财政管理的理解,其对于春秋时期财政与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于我们当前的财政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孔子;财政思想;量入为出
财政学主要以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为主要内容,阐明政府收入支出之道,而中国古代财政思想更是演绎了财政的基本内涵和逻辑体系,古代财政思想对于财政学科的贡献意义重大,对于我国的财政管理与政策施行都有重要的启示。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孔子财政思想在春秋时代经济思想特别是財政思想领域独树一帜,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与认识,因此就需要对其财政的辨析和基本逻辑的有一定理解。
一、财政辨析
对于财政的基本辨析主要要对财政的本质有基本的把握,即财政的制度、伦理与自然秩序的本质,由这些本质特征就能清晰的看出财政存在对于经济、社会或公共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财政的本质
西方对财政本质的认识是认为财政是社会公共组织伦理秩序的经济体现,是“关于财富的政治”,是社会成员自由最大化的社会承诺和关于伦理的自由选择。而中国古代经典,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伦常之理即“天理”与“自然秩序”则构成了关乎民生福祉与天地之道的规律。
因此从孔子财政思想中对于财政的内涵的揭示也源于此。在《礼记·王制》中“百官斋戒受质,然后休老劳农,成岁事,制国用”以“国用”(kuo yung)表示财政学,这也体现了财政的基本释义就是国之所用,囊括了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同时依孔子之论,其对国用的分类可分为理财费用、宗教典礼费用、公共工程费用、教化费用、司法费用、交际费用和军旅费用等,然孔子却使用“会计”(kuei chi)一词来表示财政内涵,基于此,诸如国计、会计和财用也都能表示财政一词。基于孔子对于财政的理解,归纳古今中外,财政的本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这对于对财政本质的认识都是重要的方面。
1.制度
财政的本质首先体现为财政是制度。社会组织或国家本身就是制度的集合,而财政是社会组织或国家在经济上的体现,也就是说财政是经济意义上的社会组织或国家,所以财政本身也是制度。财政范畴的三种包括物质、货币和制度关系,这就体现了制度关系是财政的本质特征。因此,制度作为财政的本质,就是因为在国家形成过程中,一系列制度和组织体系被不断建立,而国家成为了这个制度或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制度或组织秩序的形成随着国家的存在自然演化,是人类本性的要求,所以财政体系随着国家的形成也作为一种制度形成与存在下来,制度是财政的本质体现。
2.伦理
作为伦理的财政表现为财政是社会组织公共伦理的经济体现。这体现为财政是经济中体现的社会伦理,同时也是体现“计划”的手段。国家组织的存在为人民提供了安全与保护,同时人民也需要富足和安定,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财政提供资金实现国防和社会治安,实现与维护社会伦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合乎规则,所以就需要合理的税收和财政支出,即需要“合法”。所以公民与政府这种双向选择机制决定了,政府需要法律等硬制度维系社会体系,实行“法治”,但是也要保护社会伦理,以民主实现“德治”,所以硬制度约束好需要软制度来均衡,因此社会道德体系和伦理体系就需要一定的财政政策去共同实现,财政政策对社会伦理观念和机制设计的适宜性对财政施行的结果也起到了重要影响。总之,财政作为一种制度体现,其实就是表现为社会的伦理,财政的另一本质就是伦理。
3.自然秩序
从前面两种本质特征来看,财政作为一种制度,其本质也是一组能够维系、推动社会公共组织运行的伦理观念,这种社会公共组织运行的制度及其伦理观念以经济的方式表现出来,被冠以为财政,所以财政的本质是制度,制度就是关系束的组合,关系束细化就是自然伦理,而这种自然伦理随着社会不断演化,其实就是自然秩序的体现。所以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体的,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等都在这个自然秩序之中,社会秩序或伦理、制度与道德等都是自然秩序“进化”的结果,所以作为一种经济体现的财政自然源自自然秩序。此外,在社会组织体系中,存在着企业与市场,财政、企业和市场都是为了降低组织成本而必然设计出来的制度,是自然生发秩序演变的过程,其本身就是道德伦理的追求,也是效率的追求。作为自由的发展,作为道德的效率,作为伦理的制度,这都意味着财政的伦理本质和市场的道德基础。离开本质发展财政会失去伦理上的公平正义,离开基础发展市场会失去道德上的自由与效率,所以财政的本质也是自然秩序。
(二)财政的必要性
基于对财政的本质,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本质就是自然秩序、社会伦理和制度的在不同层次的不同体现,是公共组织在经济行为的体现,是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体现人民自身利益,同时反映自然规律的集中体现,其存在不仅体现了自然意志,更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社会伦理与制度设计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国家财政的存在主要是由于政府的存在,那么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则体现于政府存在的真正意义。政府的存在,其首要目的是为了民众的理财利益。政府既为生产者,那么民众何以不供养政府呢?根据孔子的言论,政府其实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财政者则是供养公仆之必要,由此可以看出财政的必要性在于供养公仆,所以说国家财政的存在是必需的,也是有必要的。
二、孔子的财政逻辑
孔子的财政思想体系与基本逻辑与其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新旧社会制度与统治秩序的交叠也使得孔子的财政思想也带有矛盾性,这体现为孔子财政逻辑的二重性。一方面,孔子对建立在旧的奴隶制度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贡”、“助”、“彻”的财政征收制度和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履亩而税”的新财政制度均持质疑和不满,另一方面孔子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的具体措施又表现出赞同态度。总体来讲,孔子的财政逻辑具有的二重性体现出了孔子对于稳定社会制度和人民富足、经济发展的共同追求,总体上表现为以下三种逻辑。
(一)聚财逻辑——收入
孔子财政逻辑的聚财之道,也就是对于财政收入的基本逻辑主要表现为“敛从其薄,施取其厚”的裕民政策和仁政思想。这些在《论语·颇渊》、《论语·学而》、《说苑·理财》、《礼记·大学》等文章均有体现。其中的惠民思想主要体现为“节约”,孔子说,“節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薄斌敛则民富”,“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都体现了孔子的薄赋轻税政策和仁政思维,也就是使民众生活不断改善,逐步实现富裕,而不是一味的索取,因此孔子的聚财之道就是和风细雨、分步骤有策略的取利,也就是既要取利,又要讲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用财逻辑——支出
孔子财政逻辑的用财逻辑也就是支出逻辑是提倡节用,《史记·孔子世家》中讲到“政在节财”,这就是既要聚财节制、用财有节,这都体现了孔子财政思想的中庸之道,主张当用的则用,不当用的则不用,既不能以少用而违礼,也不得违反财制而滥用。总的来讲,在节用之道上,孔子主张俭不迷礼,用不伤义,一切力求适中、适当,适可而行、适可而止,这都是孔子中庸的哲学思想的体现,是其在财政观点上的具体化。
(三)财政管理——量入为出
无论是聚财还是用财,都体现出了孔子财政思想的节约与节用的中庸之道,也就是孔子对于财政管理的总体原则即量入为出原则,但是又赋予了爱民、裕民、富民和安民,实现统治阶级政权的长治久安的基本思想和中庸之道。薄敛、施厚的精神贯穿于孔子财政的基本逻辑,是一种积极调和的财政关系体系,其主张薄赋轻税,开发自然资源和知识,也注重人的才智的发挥,这种“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思想,充分体现了财政管理的收入原则。另一方面,在支出方面,孔子对于财政管理处处以“礼”相待,尊礼、执礼,事事处处讲礼,用礼去节制财政支出,同时以仁政、义战的方式更是减轻了民众的经济负担。总之,在财政收入上耍贯彻薄敛、富民思想,在财政支出上,要贯彻崇俭抑奢思思,这正好契合了财政管理上的“量入为出”原则。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之道,都体现了孔子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这也是维系简单社会再生产的需要,更是维系社会和统治阶级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
三、总结与思考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增长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发展形态,财政政策对于国家财政的管理也体现出较为积极的一面,即当前我国仍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同时强调适度扩大支出规模,全面盘活存量资金,确保财政支出强度不减且实际支出规模扩大,但是财政管理改革将加快步伐,这都体现了我国当前财政管理的基本逻辑。
博古论今,从孔子的财政思想中如何透视出对我们当前的财政管理与政策施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内涵,如何积极借鉴孔子的财政思想及其基本逻辑检视我们的财政问题,如何对孔子以爱民、仁政和礼制的财政观念施行财政管理进行挖掘和学习,这对于积极推进当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改革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焕章著;韩华译.孔门理财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钟永圣.关于财政的本质[J].财政研究,2009(7):6-12
[3]马傅.孔子的财政思想[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8(03):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