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索
2017-04-18钟惠平
钟惠平
[摘 要]新课改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对学生才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文章探索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 价值观教育 探索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97
高中生处在道德成长和急速社会化的关键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完善的时期。此时也是一个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的时期。因此,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氛围难以激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要想提升高中历史课的价值观教育效果,首先是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但在现实中有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氛围不理想,难以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这与高中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有距离。
2.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
有些高中历史教师采用满堂灌方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只是讲一些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任何帮助,他们很难欣赏这样的历史课,更不要奢望他们将历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对学生价值观教育不利。
3.教学评价标准单一化
價值观教育的评价难点之一就是评价标准的制定。我们对历史价值的评价往往陷入绝对化的误区,比如对历史人物形象的评价,要么是完美的英雄,要么是不值得一提的败类,而没有从客观、整体上把握。像李鸿章等人,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奸臣”,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中国最早开始探索近代化发展之路的人物的功绩。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以“情”感人
创设恰当合理的教学情境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价值观情感是在价值观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内心的体验。一段音乐、一幅图片运用得好,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丰富强烈的情感。例如,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段,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令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激动场面,学生看后深感自豪。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恰当合理的情境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正确的价值观产生认同感,从而对其价值观施加积极影响。
2.开展实践性教学,以“真”育人
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在讲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制造竹木简,并在上面刻一首小诗,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造纸术的发明使文字的记载与传承更加方便,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其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历史古迹、讲述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更贴近生活,也为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提供丰富的营养。
3.开展辩论活动,以“理”服人
真理不辩不明,通过讨论、辩论,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讲完秦朝的政治制度及秦朝的灭亡后,针对如何评价秦始皇的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辩论主题即“孟姜女状告秦始皇”,学生分成正、反方,双方通过辩论来评判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这种评价的过程不仅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同时也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4.开展合作学习,以“和”养人
现代社会特别强调团队精神,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品质。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对于加强学生的社会化、合作能力,正确看待合作关系,非常有效。比如,在讲红军长征这个内容时,笔者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派他们担任记者、红军战士等不同的角色。让每个小组成员都齐心合力,为完成任务献计献策,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对团结合作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历史科学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笔者通过深入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了高中历史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塑造高中生价值观的思考。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 参 考 文 献 ]
[1]赵亚夫. 批判性思维决定历史教学的质量[J]. 课程·教材·教法,2013(2).
[2]乐弯.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中心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