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瞻与坚守,创新与突破
——访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研发团队领军人陈薇

2017-04-17撰稿曲鸣明

生物技术通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陈薇博拉临床试验

▷撰稿 曲鸣明

访谈

前瞻与坚守,创新与突破
——访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研发团队领军人陈薇

▷撰稿 曲鸣明

陈薇,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专业技术少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执委。长期从事生物防御和生物高技术研究,领衔的“生物危害防控”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在SARS、炭疽、埃博拉等重大疫情防控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完成了在非洲塞拉利昂的临床试验,被评为“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兼任全军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安全分会主任委员。在《Lancet》、《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好,三点半,办公室”,简短的7个字短信,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研发团队领军人陈薇应允了我们的访谈。下午三点半,我们准时见到了这位英姿飒爽的女科学家,没等我们开口,她便笑眯眯地访问起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采访我呢?我的团队还有很多人。”在陈薇的心目中,团队永远是第一位的。站在 CCTV 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的舞台上,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是我一个人,今天穿军装的,我们整个团队都在这儿。”作为领军人物,陈薇为她的团队感到骄傲!这份骄傲深深镌刻在她心中,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表露。

诚然,重大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杰出团队的协作。而一个团队之所以杰出,其首要因素在于它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陈薇,就是这个团队中的灵魂人物——她敏锐的科学预判、执着的使命担当,以及身为军人,在国家、军队生物防御领域无私的奉献精神,都使她散发出强大的凝聚力。

2014年12月12日,陈薇率领团队研发出的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获得临床试验许可。其初步临床结果发表于世界公认的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这标志着世界对中国制造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结果的认可。

然而,面对突然暴发的埃博拉病毒,面对死亡率居高不下引发的世界恐慌,面对病毒变异所带来的未知性,美国、加拿大、中国、英国同时进行着疫苗研发。为何是中国、是陈薇研究员率领的团队最先研发出冻干粉针剂型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呢?陈薇研究员耐心地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科学预判——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埃博拉疫情2014年大规模暴发,但我们团队从2004年就开始关注它。这是我们的科学预见——提早了10年。”陈薇毫不掩饰目光中的骄傲:“前瞻部署是非常重要的。2014年埃博拉暴发后成为世界焦点,这时再关注、再进行科研投入不足为奇。而我们在2006年就申请到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当时的课题就叫‘重组埃博拉疫苗的研究’。这一点我们相当自豪!”

每一项科研部署都是在经过重重筛选、缜密研究之后,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我讲了十几年课,世界上四个最重要的病原——炭疽、鼠疫、天花、埃博拉,都是最有可能大规模暴发的病原。”陈薇严肃地说:“我认为,埃博拉通过一个航班的距离,就有可能输送到中国。”自1976年,埃博拉出血热首次暴发至今,其感染者中有过高达90%以上的死亡率。世界上仅有两种致死率达到90%的病毒,一个是埃博拉病毒,另一个则是它的姊妹病毒——马尔堡病毒。“如此烈性的病毒,所产生的危害是极其重大的!研究它是我们生物防御领域职责所在,所以我的团队在十年前就选定它作为研究目标。”陈薇的语气笃定得不容置疑。她坚信自己的科学预判,率领团队,勇往直前。

持续创新——寂寞是明确目标后的选择

虽然埃博拉疫苗的研究得到了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但在这支持当中却夹杂着怀疑与不解的声音:“大家都在问,埃博拉是什么?你研究它有什么用?给谁用?”面对公众的不理解,陈薇选择坚持到底,持续创新。

“方向是不能变的。有了预见就要坚持。十年中我们没有得到太多理解,因而才更需要体现科研的韧性——甘于寂寞,不赶时髦,沉下心往前走。”就这样,陈薇和她的团队踏上了埃博拉疫苗的研发之旅:

“这十年收获很多,首先是技术的积累。做出埃博拉疫苗可以有很多路线,我们最终选择了病毒载体疫苗,VLP、灭活、DNA疫苗等等我们都尝试过。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将这些关键技术和技术途径积累下来,将来就可以应付更多的疫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陈薇自豪地说:“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了人才!十年的坚持是值得的!”

十年的甘于寂寞,不是孤独的等待,而是执着的探索;十年的孜孜以求,不是低层次的努力,而是高瞻远瞩后在创新中摸索前行;十年的沉着积累,不是单调的叠加,而是锲而不舍、集腋成裘。这十年彰显了科研工作者坚守执着的科研精神,令人感慨令人动容。试问,如果没有这份自信与担当,又怎会有十年寂寞的勇气,怎会有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

正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背水一战——中国第一个走出去的疫苗

2014年,埃博拉病毒发生了变异。疫苗研发该坚持过去的思路,还是突破创新?陈薇和她的团队成员毅然做出了选择——做最好的、真正有效的疫苗!

“我们能在疫情暴发后迅速转到新的基因型,是因为团队始终团结奋进、目标明确。第一,针对性要强,就针对此次疫情,这样才能走出去,才能成为中国第一个走出去的疫苗。第二,一定要做冻干粉针剂。当时美国做了-80℃保存的疫苗针剂,可非洲气候炎热,缺乏公共电力系统,-80℃的条件很难满足,也就无法推广。然而冻干技术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在冻干的过程中,病毒载体疫苗即活病毒疫苗的活性有可能丢失,活性丢失则疫苗效果降低。同时,相比注射液体疫苗,冻干粉针剂的研发周期更长,无法保证它的时效性。”面对风险与挑战,陈薇及其团队背水一战,寻求最佳合作伙伴。

“我们选择与国内最好的团队:千人计划回归团队——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同时,我们走国际合作路线,在加拿大BSL-4实验室做埃博拉疫苗的评价——美国的疫苗也是在这里评价的,因此我们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平行评价、相互验证的关系,为我们两次在《柳叶刀》发表最顶级的文章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前提。”陈薇再次自豪地说:“在大剂量病毒攻击的情况下,注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的实验猴百分之百存活,而且没有出现病毒血症、体重下降等症状。说明我们的疫苗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且冻干粉针剂在37℃环境下可稳定存储2周以上,适合疫苗冷链条件难以保障的西非地区广泛使用。”

不畏牺牲——明知风险甘愿奉献

在疫苗突破技术问题,取得国内临床结果的认可后,陈薇团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疫苗走进非洲。“塞拉利昂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那里没有自来水供应,没有电力供应,还有很多传染病。到那里去,要求我们不仅要有科研精神,还要有牺牲奉献精神。”陈薇的眼睛有些湿润:“2014年7月,第一篇埃博拉病毒基因序列的文章发表时,五十几位作者中已有五位离世……这就是当代科学家的牺牲精神。而我们在四赴塞拉利昂的过程中,也的确是险象环生:2015年11月,巴黎机场爆炸,我们的飞机刚刚起飞;2016年3月,我们的团队在布鲁塞尔机场滞留了30多个小时,刚上飞机,布鲁塞尔机场就爆炸了,我们与死神擦肩而过,大家睡觉的地方就是爆炸的地方。团队所有人都清楚,只要去,就必须承担未知的风险,但没有一人退缩。”

“我特别感谢浙江大学的李兰娟院士,她是个特别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人。”陈薇感慨地说,“在华非洲人疫苗试验是我们中国的创新药物第一次在非中国人群中的临床实验,风险不言而喻,是她勇敢地担任了这一项目的负责人”。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勇于担当、不畏牺牲的科研工作者,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才能最终走向国际。

大国形象——实现境外临床的零突破

陈薇率团队走进非洲后,如何开展境外临床试验就成了一个最大的难题:外交、伦理、知识产权、法律、资金等一系列科目亟待解决,而她们却没有保障。“美国的疫苗团队,有法律、伦理、宗教、财务的大团队在后面支持,而我们所有事都要自己处理,非洲连金融系统都没有,很多事无法想象。”除此之外,等待审批的过程也十分漫长:“首先是知识产权审查,然后是伦理审查,最后才是疫苗技术的审查。审查严苛而时间有限,我们唯有一边积极推进,一边争分夺秒,在国内创新——即率先为在华非洲人接种疫苗。走这一步是为了证明疫苗的人种相关性,解决舆论、外交、公安等问题,同时也让非洲人看到我们的诚意。2015年9月29日,陈薇团队终于拿到了疫苗在非洲的临床许可。”

2015年9月27日,习近平主席会见了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形容中塞关系是“患难见真情”,并指出中国在应对埃博拉疫情中,为国际社会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同年,陈薇获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奖,颁奖词是:陈薇和她的团队在埃博拉疫苗研究上所取得的进展,为受困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也开创了由中国科学家研究、中国制造的病毒疫苗在境外开展临床试验的先河。

面对艰辛取得的成就陈薇说:“两次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得到学术界对中国第一个走出去做临床试验的疫苗在科学价值上的肯定。作为科研工作者,我和我的团队很自豪。”她又激动地说:“2014年疫苗在中国临床试验,刘延东副总理专门批示:‘向陈薇团队表示祝贺,望试验成功。’2015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强调,‘埃博拉疫苗不仅是对世界的支援,也是我们大国的形象。’作为军人,我和我的团队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褒奖,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发出呼声——走出去需要更多支持

“用中国高科技,传播中国好声音。埃博拉疫苗成功走进非洲,给了我们科研上的自信,证明中国有能力站在国际舞台,做技术密集型输出。这次走出去,不仅趟出了一条路,积累了经验,还促进了中塞友谊,同时有可能拉动中国在塞国的经济活动。”山东钢铁在塞拉利昂的唐克里里投资了一个矿产,然而埃博拉病毒的暴发使所有人都逃离了那里。当得知陈薇团队在塞拉利昂做疫苗的临床试验时,矿产项目负责人立即与他们联系,认为能使用中国生产的安全有效的疫苗,心里很安定,很自豪!

欣喜的同时,陈薇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暴露了我们的问题。我们需要培养各方面人才;需要一个联合团队的支持——比如法律支持,像制定豁免权等等。我们不仅要掌握国际规则,还要制定国际规则,这样才能体现我们的大国形象。”除此之外,对于疫苗的研究,陈薇代表团队发出了呼声:“我建议国家建立长效机制做支持。未雨绸缪,成立应急疫苗创新中心,为最新的技术、最好的团队提供创新和转化的大平台。我们需要总结的东西还有很多,有很长的路要继续坚持走下去……”

在新一轮的生物防御研究中,陈薇和她的团队选择了寨卡病毒作为研究对象,并牵头了国家应急项目,有二十多家单位、数百人参与其中。我们期待陈薇率领的团队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也期待这支风雨同舟的队伍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杰出团队加入其中……

采访结束之际,一张与塞拉利昂孤儿院孩子们的合影勾起了陈薇的回忆:“院长和她女儿都是非常有理想的人,他们收留了49位被埃博拉病毒夺去双亲的孤儿。院长女儿毕业于伦敦的大学,并拿到了律师执照,原本可以留在英国过很好的生活,可她热爱自己的家乡,坚持回国,接管母亲创办的孤儿院,与孩子们过贫穷却乐观的日子,我很钦佩他们母女。”

我们面前这位女少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何尝不令人钦佩!陈薇和她的团队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坚守他们的信念,诠释那份对祖国的爱:“在生物防控的战场上,我们是一线中的一线。”这掷地有声的宣言,是他们对生物科研的坚守和军人职责的担当。他们用不懈的探索构建起祖国生物防御的盾牌,时刻准备着,用自己的高技术,向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亮剑!

(特邀编辑:侯利华)

10.3969/j.issn.1009-0002.2017.01.001

猜你喜欢

陈薇博拉临床试验
探讨配偶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行为与妊娠结局的影响
陈薇 不辱使命 坚定前行
抗疫中第一个获批临床试验的中药——说说化湿败毒方
脑瘫私生子引发婚姻风暴
——博士跳楼
脑瘫私生子引发婚姻风暴
埃博拉病毒的生态学
如何看埃博拉疫苗研发引发的争论
抗击埃博拉:中国赢得世界尊重
肿瘤治疗药物Tosedostat的Ⅱ期临床试验结束
Droxidopa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Ⅱ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