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桦树皮文化探析
2017-04-17石廷金
石廷金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鄂温克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桦树皮文化探析
石廷金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鄂温克民族鄂温克人的桦树皮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精髓,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桦树皮文化所面临的窘境,从桦树皮手工艺创新发展,桦树皮工艺艺术教育,提升手工艺美学意蕴,开展桦树皮文化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鄂温克;桦树皮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鄂温克民族中最少、最神秘的一支,是中国唯一与驯鹿为伴的少数民族,堪称比大熊猫还稀有的少数民族。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也是我国最后一支仍然在使用桦树皮器物的部落,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目前这个部落仅存200多人,纯正血统的鄂温克仅剩60多人。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北麓敖鲁古雅河畔,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2003年集体搬迁至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郊,称为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新村。
古老、纯朴的桦树皮文化是北方游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的桦树皮文化是北方桦树皮文化中的典型代表。20世纪70年代时,敖鲁古雅使鹿部落中不论男女老幼几乎人人都会以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物,但现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笔者于2012年7月、2015年8月先后两次探访鄂温克少数民族聚居地,通过两次实地考察,其敖鲁古雅桦树皮手工艺的造型艺术和当地居民的艺术创造力让人为之惊叹。探访中,笔者发现随着社会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敖鲁古雅鄂温克的年轻一代已经逐渐遗忘了敖鲁古雅桦树皮手工艺,桦树皮文化的传承濒临衰微甚至失传的危险。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敖鲁古雅桦树皮文化,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本文拟从桦树皮传统工艺与品牌形象、桦树皮资源保护与生态文化、桦树皮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保护、传承及发展敖鲁古雅桦树皮文化。
1 桦树皮传统工艺与品牌形象
桦树皮手工艺技术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有关桦树皮文化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史》[2]“用桦皮盖屋”[1]近代的记载更为详尽,如:“鄂伦春族地宜桦,冠覆器具庐帐舟渡,皆以桦皮为之。[2]”以上史料反映了先人制作撮罗子民居、桦树皮船、生活器物等的情况。他们以桦树皮为材料制作的物品分为三类,一是以桦树皮制作撮罗子建筑,二是以桦树皮制作交通工具桦树皮船,三是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型器物。用桦树皮制成的撮罗子围片,鄂温克语称为“铁哈”或“帖可沙”。鄂温克居民制作的桦树皮船是他们水上主要交通工具,也是狩猎工具之一。其他生活用品,如用桦树皮制作的婴儿摇篮,鄂温克语称为“敖林可”或“卡乔卡”,桦树皮筒多用为火柴盒、茶叶盒(图1)、水壶等,桦树皮盒、桦树皮包、桦树皮针线盒等,用桦树皮、桦木、鹿皮以咬合纹手工制成,整個工艺不用一针一线。很轻,密封防潮又透气,经久耐用。
图1 桦树皮茶叶盒
鄂温克族人民在原始社会为了生活,用身边的随处可见的材料制作出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曾经的生活用品演变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手工艺品。
桦树皮工艺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蕴。桦树皮手作品采用桦树皮表皮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按照剪拼、镶嵌、压花、拼贴、雕刻、色彩、绘画、烫、编等手法精心制成。制作工艺步骤一是剥取树皮;二是将皮子浸软或煮软;三是剪裁缝合;四是装饰图案。各种器物上都有相应的装饰图案,其中桦树皮盒的装饰美观大方,装饰手法多种多样,采用划刻阴线装饰、点刺纹装饰、剔刻纹装饰等不同手法。装饰纹样的题材以花草、行云、流水、几何形状为主。在色彩应用上,从意识色彩到自然色彩的变化则体现了使鹿部落在对比中求协调、协调中求统一的鲜明特点,桦树皮器物造型及装饰艺术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其特有的审美价值观。图2的桦树皮工艺品纸抽,图3的桦树皮梳妆镜,两种工艺品的艺术风格古朴典雅而不失现代感,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这正是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发展之路,同时重塑了返璞归真的美好生活。
图2 桦树皮工艺品纸抽
图3 桦树皮工艺品梳妆镜
桦树皮文化作为古老的使鹿部落狩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桦树皮器皿造型及装饰艺术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但这样精彩的东西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衍展。在现代的快捷生活面前,令人怅然若失。
随着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开创桦树皮手工艺品牌建设时机业已成熟。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一位相关负责人曾提出:“应鼓励文艺界人士进行实地考察,用现代技术创作出集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再现三少民族历史变迁和民风民俗的文化精品,争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强影响。”一位手工艺传承人认为将民间文化置于档案资料库成为“死标本”的方式并不科学,“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挖掘整理的静态保护,更需要多种形式的动态传承”。如建立民族民间艺术图案保护修复库,修缮敖鲁古雅猎民乡敖鲁古雅博物馆,还原真实的桦树皮撮罗子景点,重视桦树皮文化品牌的推广,强调文创产品的经营策略、举办全国桦树皮文创产品大赛等。桦树皮传统工艺的传承要由政府牵头,地方企业、桦树皮手工艺人和设计师、学界联手合作,共同出谋划策。
桦树皮文化创意产业的激活不只有经济层面,还激发了人们重新梳理民间文化的脉络,赋予文创产品以人性化的情感关怀,提升文创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开拓更广泛的思维理念和国际视野。[3]”如何让桦树皮手工艺人制作的工艺品回归到日常生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桦树皮手工艺品带着手工艺人的体温,融入了创作者温厚的情感和审美的意蕴。再次,桦树皮文创产品只有具备原创性,才能被更好地开发和推广。高附加值的商品必须具有原创性,让地方产业结合现代设计,逐步发展原创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关键是要意识到桦树皮工艺品原创的重要性。开拓自有品牌的创新出路,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将桦树皮文化融入产品包装设计,设计以桦树皮作为酒、鹿鞭、鹿茸的包装等。如图4、图5为敖鲁古雅乡民的桦树皮鹿胎膏、鹿鞭的产品包装,兼具实用性及艺术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桦树皮文创产品的开发既解决了鄂温克敖鲁古雅原住民的生计问题,更好地推动使鹿部落的旅游发展,又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桦树皮手工艺的珍贵意义,回到家乡开发原创产品,为桦树皮民族文化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
图4 桦树皮鹿胎膏包装
图5 桦树皮鹿鞭包装
2 桦树皮资源保护与生态文化
以前敖鲁古雅鄂温克桦树皮手工艺人所用的材料桦树都来自于深山密林,大自然是他们最好的材料库。桦树皮的选材是能否做出精致的桦树皮制品的关键。并不是所有的桦树皮都可以用来制作桦树皮制品的,选材标准应是物品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不仅仅作为装饰物品的需要。首先应充分了解桦树材料的特性。桦树皮有新旧之分,隔年的桦树皮颜色偏暗呈褐色,柔韧性差;新桦树皮颜色新鲜,偏浅黄色,柔韧性好。只有根据需求选用桦树皮材料,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做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如制作桦树皮桶,要在桦树皮表面做一些装饰性的民族图案,需选择新桦树皮,表面光滑,尽量避免根、节的部分;而制作桦树皮装饰画则无所谓新旧,选用旧桦树皮则更佳,还可以充分利用桦树皮上的天然纹理进行再创作。
桦树材料是桦树皮手工艺的基础条件,失去了桦树,桦树皮手工艺也会随之渐行渐远。现今的桦树林正面临着乱砍滥伐的问题,白桦树的轮回是150-250年,过度使用而没有科学的补种,桦树皮越来越稀少。敖鲁古雅鄂温克使鹿部落一直信守保护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承诺,对于大自然的恩赐应怀有敬畏的态度,“他们就是这样:了解素材的特性,磨炼自身的技艺,做出好的东西。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是他们的人生哲学。”[4]然而,他们无法左右目前大环境的改变。在今后资源越来越有限的情况下,桦树皮手工艺人和设计师都负有责任保护资源、合理选材、节约用料,使生活与创作进入良性循环。2015年起政府规定不能随意采伐桦树,对改善敖鲁古雅鄂温克使鹿部落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若能有效落实这一政策并加以科学的养护,桦树林有望得以持续使用,应倡导越来越多的保护者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守护共同的生态文化。
3 桦树皮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
现在出自敖鲁古雅鄂温克桦树皮手工艺人之手的桦树皮器皿越来越少,已经鲜有人会此手工艺,被誉为“中国最后女酋长”的玛丽亚索也已是96岁的高龄,目前唯一可以做桦树皮船的鄂温克工匠安道也年近八旬。由于没有继承人,他们现在手中留下的工艺品很可能是最后一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当地的人中高中文化都很少,基本上没有年轻人来继承父辈的桦树皮手工艺技术,在他们看来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敖鲁古雅桦树皮工艺于2007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忽视教育本来就是鄂温克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明显问题,桦树皮民族文化课也从未真正走进课堂,缺少了教育这一有效的传承方式,使敖鲁古雅鄂温克青少年难于承继桦树皮手工艺。如何运用民族教育的平台传承敖鲁古雅鄂温克桦树皮文化,如何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成为急需探索的课题。
内蒙古达斡尔学会理事长敖景峰提出:“各少数民族自治旗、自治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本民族语言课、民歌课、手工艺课、体育课等民族文化课程,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最佳途径。”政府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美育课程,倡导跨学科合作。开设桦树皮民族文化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强化艺术实践,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
鄂温克民族桦树皮文化必须遵循由远及近、由传统到现代、由此及彼的传承与科学发展思路。要推动当地大学的艺术教育,就必须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应与学科建设、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前沿有机衔接,将艺术技能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为学生融入社会、创业就业和健康快乐生活奠定基础;整合各方资源充实桦树皮文化美育教学力量。邀请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或手工艺传承者到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开展对口支持活动;聘请桦树皮文化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关工作室;政府成立桦树皮手工艺研究所,签订与高校或中学联合培养学生的框架合作协议,每年定期举办讲习班,促使传统手工艺人担任联合导师。教学过程中,导师并不是手把手的教授桦树皮手工艺,而是靠学生自己边看边学,学会观察和思考,并在实践中锤炼技术。
4 结论
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文化的融合,过去与未来的平衡,桦树皮文化不但需要创作者和手工艺者的坚持,也需要政府、社会的共同支持,共同守望着桦树皮文化及民族文化艺术精神之灯,用它照亮每一个传承者的心路。
[1][唐]李延寿.北史[M].室韦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2][清]方式济.龙沙纪略[M].物产.北京:中华书局, 1991.
[3][日]喜多俊之著,郭菀琪译.给设计以灵魂[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3.
[4][日]盐野米松著,英珂译.留住手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福建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重点项目(编号:LAYY2016004)
石廷金(1981-),男,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硕士。E-mail:kingstj@163.com。
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