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高校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影响的调查研究
2017-04-17刘琼
刘琼
[摘 要]互联网是连接网络的网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无孔不入,几乎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必经途径。特别是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积极促进互联网与高校大学生学习的整合,能够最大化地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和效能,增进对于人才的培养。本文将重点来围绕互联网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的影响进行有效分析,并对如何充分将互联网植入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提供有效的思路和建议,从而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66 — 02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时代高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互动性,直接促成教学效能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与互联网技术有着较大的互通性,从而为高校教育的进步创造了可能。本文将重点来对此进行深入地研讨和分析。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分析
1.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开放性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开放性。互联网是以分组交换方式连接而成的信息网络,因此它不存在范围上的封闭界限。打破了时间的和地域的限制。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地提升了高校教育的灵活度,并为之提供了足够多的渠道和实践路径。第一,互联网可以打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和学习路径,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搜索引擎来获取精准化的信息,以此来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较强的指向性信息。第二,互联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各类的内容和资源无孔不入,正好能够最大化地满足高校教育的需求。
2.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
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互联网的多媒体、超文本技术使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由传统的线性交流,转变为联想式的多向交流,用户同时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也正是因为其较强的交互性和互动性,让所有的网络元素借助于现有的网络结点来实现多维互动,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充网络化的外延。此外,互联网凭借自身较快的传播性和延伸性,能够实现信息在短时间内的迅速拓展,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互联网本身的应用性特征,为时代高校教育提供更多的路径。
3.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信息资源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信息资源,互联网以信息爆炸形式形成了信息数据的洪流。从目前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及学习生活来说,互联网包含着大量的内容,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丰富性。传统教学实践和生活过程中,学生仅仅通过现实生活来进行资料的搜集,而互联网手段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现实的壁垒,为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互联网对高校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的影响
1.互联网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对高校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据有很强的促进意义,首先,它能够不断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资源来进行专业化的学习,这个过程是不断重塑他们知识结构的重要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其知识储备和人生经验的重要方式,对于个人成长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其次,互联网有效地拓展大学生思维方式,实现思想解放。在传统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的思维都是单向度的,他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很难实现思维的扩散,从而不利于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而通过巧妙地借助于互联网,更多的信息往往会冲击大学生的眼球,不断地来促进他们产生更多的思路和想法,从而来更好地保持头脑的灵活度。
2.互联网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思想学习的顺利开展。第一,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让西方的自私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开始涌入,从而严重地阻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和成熟,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养成。可以说,互联网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瓦解大学生思想观念,冲击主流思想,不利于自身的进步和发展。第二,互联网过于便捷化的知识获取渠道促使惰性养成,很多大学生一味地依赖于网络化手段,缺乏了自身独特见解和品行的养成,这样就无法有效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娱乐至死”的时代背景之下,过分地依赖于互联网手段不利于大学生思想学习的顺利进行,阻碍了他们的最终进步。
三、如何有效運用互联网增进大学生思想学习实践
1.强化认知,培养借助互联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认知,培养借助互联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是有效运用互联网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作为老师应该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来进行自我互联网学习,引导他们认识到互联网对于个人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地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背景潜在的隐性知识,清楚地看到互联网背后的价值,并提升自身运用互联网的能力。首先,应该充分地对于互联网以及新媒体进行了解和把握,不断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进行网络化的学习,从而不断地来实现自身思想和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其次,应该积极地开设相关的教育课程,专门对于如何使用互联网等进行通识教育,这样可以最大化地来延伸教育的实效性,从根本上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打造高效化的与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
打造高效化的与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从而来为高校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实践提供参考和保证。如何引导高校在校大学生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手段来进行学习和生活,应该是一个较为系统化的工程,需要高校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第一,应该将互联网教育与管理渗透到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充分地来通过文件的颁布和发放来对互联网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效的贯彻和实践,从而最大化地来提升互联网教育的效能。第二,不断地构建互联网教育运行部门,比如以学院、班级等为载体来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践行,可以通过各类主题活动来进行实践,不断地来切入互联网的本质,并引导他们与教育职能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来更好地促进互联网教育的有效性。第三,打造科学化的教学评价部门。给大学生足够的机会来参与评价,合理地对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认知进行反思,不断地来实现对互联网更深层次的了解。只有打造有效系统化的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促进其未来的长远发展。
3.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为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丰富的土壤。第一,充分地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宣传栏、校园社团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互联网校园网络文化的打造,从而来为学生综合网络媒介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利用这些手段来对校园新闻事件、校园活动、专业学习、学生思想动态等都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详尽的报道和说明,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成长进步有重要的帮助作用。第二,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应该积极地倡导学生来进行自我宣传,充分地发挥自媒体的优势和效能,来不断地将个人平时学习和生活进行充分地报道,并营造一种乐观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个过程也能够在无形之中充分地带动其他学生的多媒体使用意识,不断地来提升他们的网络素质和能力,从而为整个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环境的塑造创造条件。
4.积极促进高校网络化教育平台建设
积极促进高校网络化教育平台建设,从而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手段来促进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学习,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充分地借助于校园官网、官微等方式来进行校园活动、专业教学、学术讨论、学习之星等方面的报道,从而来最大化地来延伸他们的对于互联网手段的热衷度,以此来更好地提升教育效能。第二,构建以微信教育平台为核心的高校校园媒体矩阵,来为高校大学生思想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证,从而来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可以开通官方微信运营平台,分成專业学习、学生活动等多项专栏,并以微博、官网、个人微信及qq等手段为基础进行媒体矩阵的打造,使得这些媒体手段能够在矩阵中必须平衡并发挥最大的效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思想学习等各项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5.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媒介素养
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媒介素养,是高校所有师生都应该充分讨论的话题。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要想让互联网手段得以有效的使用和践行,就必须要充分地来提升师生媒介素质,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在具备起码的网络素质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网络使用技能,从而能够有效的来进行互联网操作。此外,还应该积极地对高校师生的道德素质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能够自觉地远离低俗的网络文化,善于结合日常的高校校园活动来从网络吸取正能量,从而来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个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学生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手段,从而能够不断地来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这对于自身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结语
互联网时代,积极促进网络资源与高校大学生教育的整合,对于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网络素养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积极,从而为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时代为高校大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借助互联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造高效化的与互联网教育运行机制;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积极促进高校网络化教育平台建设;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信息媒介素养,以此来为时代教育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缪子梅.网络课程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基于对某高校在校学生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4-98.
〔2〕任忠诚,魏洪斌,郭浩.校园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5,(05):31-35.
〔3〕刘雪娇,龚文军.微信对北邮在校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的影响调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2):144-145.
〔4〕戚杰强,张荣军. 互联网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因素及其启示——基于广西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45-49.
〔5〕张永汀.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3-10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