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三重维度
2017-04-17刘丽
刘丽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三重维度
刘丽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作用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文化认同维度,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源泉;二是政治认同维度,有利于大学生增强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三是历史认同维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民族共识,增强国家历史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国家认同;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深层的民族品格和价值追求,近年来,它的价值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根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毫无疑问,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自信。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我国最根本的精神品格,它关系到我国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如何提高公民素质、如何坚定“四个自信”的问题,它是回答关于“我们是谁”国家认同的重大政治问题。在全球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国家认同度有所下降。从大学生的角度看,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他们对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自信;从全球化的角度,它与其他国家文化相区别,是确认“我是谁”的关键所在。它是培养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资源。下面就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国家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历史认同三方面的价值展开论述。
一、文化认同维度: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来源
文化认同就是指个人对所属国家或民族共有的的信仰、价值观、习俗、文化心理的认同,是个人对所属国家的文化身份的确认。文化认同是连接公民与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桥梁和纽带,是公民国家认同的深厚基础与文化根基,国家认同首先体现在文化认同上。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的文化思潮削弱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使得国家认同的边界愈加模糊。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大学生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标志,同时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有利于增强其文化认同。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的精神动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文化软实力,一个民族只有有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长久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56个民族共同所有,体现了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文化心理和精神追求。第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向心力吸引了边疆各民族的融合,使中华民族形成一体多元的结构。如西方学者所讲“虽然中国存在不同的政体,但是很早就发展出强烈的文化统一意识……”,正是这种天下统一的观念,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里,形成强大的民族团结意识。第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有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被人们广泛认同。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民贵君轻”“以和为贵”“天人和谐”“天下为公”等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的执政理念正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成为当今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持久的生命力更有利于当前大学生接受认同我国的发展理念。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立足于世界的重要软实力。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影响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而我们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和而不同,不断地自我反省与总结,并把这些思想运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之中,不断的增大我国的国家影响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来源
当前,全球化带来的西方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西方国家以产品输出的方式,输出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对本国的文化产生怀疑与漠视。学生的文化自信会直接影响到国家认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一,对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广泛吸收各个民族的智慧形成的。比如,诚信、正义、友善、和合思想,生成独特的价值规范和思维品格,为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同时,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也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骄傲和自豪。第二,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以来,就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地在革命中取得胜利,形成了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等,这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者的精神激励,如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精神等。发扬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第三,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党和国家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人民共享等一系列政策,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避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僵化;形成了中国道路所具有的独特标识,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对我国指导思想的认同,有利于其坚定文化自信。
二、政治认同维度: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民族自信的文化基础
政治认同是就是对政治主体、政治准则、政治过程等产生的认可。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关键,大学生只有有了基本的政治认同,才会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才会对我国政治制度、政治运作过程产生信任。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大学生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基础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继承儒家所提出的“小康”的思想,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我国在传统“小康”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了造福人民的政治理念。再如,“以人为本”正是批判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孔子提出“爱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民本思想并没有真正实现。在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了真正的以人为本。同时,我国和谐社会思想,正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推进生态建设,创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国。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具有稳定性,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条件;同时,它又具包容性,兼收并蓄,实现文化的创新,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增强大学生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民族自信的品格。第一,“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自强不息就是指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要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在个人就是个人的勤奋与进取,不怕困难,勇于超越自我;体现为社会层面就是勇于改革创新,体现为国家层面就是独立自强。比如,我国实现“富强”、实现“四个全面”和“中国梦”,就是坚持“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第二,“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与自强不息相对应的一种民族品格,强调博大的胸怀,它对当前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间的交往有着深刻的启示,厚德载物的精神体现在我们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强调“德”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正是继承“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格,情系广大人民,赢得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因此,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精神理应成为我国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精神动力。第三,“锐意革新”。我国传统文化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勇于改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秉承“锐意革新”的优良品格,改革国内阻碍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制度,加大反腐倡廉建设,不断进行自我反省,改革不正之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因此,这些优秀的民族品格,理应成为大学生不断增强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文化源泉。
(二)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情理诉求
第一,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强化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传统儒家文化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逐渐被我国各民族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一统”思想根植于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头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凝聚起来的重要力量。而在当前,这种“大一统”的文化思想正是大学生政治共同体认同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大学生产生政治身份的认同,进而自觉遵守国家政治规范。第二,“精忠报国”思想可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上无数中华儿女的事迹体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有岳飞的“精忠报国”,有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政治忠诚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情感,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第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政治责任感。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责任,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关心。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超越自我的价值追求,关注国家政治,为国家履行应有的责任。第四,“学而优则仕”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政治使命感。在此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一直认为参与政治是最大的美德,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就是广大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机会。当前,大学生仍然乐于参加公务员考试,从而参加国家政治生活,这中间的原因撇开大学生就业压力以及功利因素,仍然有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因此,传统文化中的众多内容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形成政治认同。
三、历史认同维度: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达成民族共识的心理依据
历史体现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认同产生国家认同。而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有利于大学生清楚自己文化的“根”,从而增强国家认同。
(一)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民族历史记忆
习近平说,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而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历史认同产生的前提。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分辨对我国历史的歪曲,是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责任。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呈现,对于强化大学生历史记忆具有重要作用。梁漱溟就曾经讲过,历史上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要么夭折,要么转易,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岿然独存。具体来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态不仅体现为器物上的,也体现为制度上的、观念上的文化,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来源和发展历程。比如,我国的《四库全书》 《资治通鉴》它们直接体现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大学生通过读这些经典著作,有利于更加了解历史,产生情感共鸣。还比如,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历史古迹与文化遗产,如传统戏曲、文学、建筑、艺术等,大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参观文化古迹、体验传统文化艺术,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有利于增强自身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更有利于塑造“我们感”的身份认同。正是这种“我们感”的历史认同,成为了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历史指向未来。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对自己根脉追寻的基础之上,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和“魂”,其中核心的、优秀的部分已经成为了民族发展的文化基因。同时,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我国当前如何坚持走中国道路,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很大程度上需要从历史、传统文化中寻求答案。大学生只有对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地理解和吸收,才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立足于历史与未来、立足于国际与国内,将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正是增强大学生历史认同的关键所在。
(二)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民族性共识
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不仅仅包括汉族大学生,更包括我国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当前,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更高于国家的认同,容易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加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更需要强调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心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享有的历史记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民族共识,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比如,传统节日体现了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情感,我国许多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等本是产生于汉族,但是在长期民族交往过程中,被其他少数民族所认同,发展成为了共同的传统节日,而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强化,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共同的历史文化认同。正如安德森所认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但想象共同体并不代表是虚幻的,它根植于每一个民族成员内心之中。优秀传统文化中某些象征符号的使用,可以强化民族成员的集体意识,增进国家认同感。比如,代表我国国家的标志如国旗、国歌、国徽,为中华各民族人民塑造着我国的国家形象,而这些标志的背后则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共同的归属感。还比如,代表华夏象征的图腾“龙”、中国的汉字、中国结等,不仅是民族国家的象征,更为公民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情感基础。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各民族大学生唤醒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为国家认同提供广泛的心理基础。
[1]拉彼德·克拉托赫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王仲孚.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J].中国文化研究,1999(25).
[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4(1).
责任编辑:康 璇
G41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7.02.26
1009-6922(2017)02-102-03
2017-03-01
刘丽(1993-),女,四川广元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认同。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资金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价值研究》(项目编号:31200-532300-16202/002/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