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017-04-17陈彩治
陈彩治
摘 要: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巧设游戏活动、以动手操作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生活情境等几种新课导入方式,阐述了巧设新课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导入;兴趣;情境;生活化
一、在游戏活动中导入新课
游戏是学生酷爱的一种活动,如果在课堂教学的伊始,巧设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为学生准备了“比比谁猜得准”的游戏:老师在这个袋子里准备了很多三角形,当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时,你能猜出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第一次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很快猜出是钝角三角形。
第二次露出一个直角,学生又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
第三次露出一个锐角,很多学生很快地說“是锐角三角形”。
显然,第三次的判断结果不一定正确,学生在经历了几次错误的判断之后,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前面两种情况总是能正确判断,露出锐角时,却经常出错呢?这时再结合“三角形内角和=180°”的特点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获取经验教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在动手操作中导入新课
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充分体验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在问题情境中导入新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导入时,创设适量、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在黑板上写出1、10、100,提问:“它们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此时学生露出诧异的表情,沉湎于思索中,一会儿有学生回答:1元=10角=100分。其他学生受到启发,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1米=10分米=100厘米。”有的说:“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教师提问:“谁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等式?”学生说出“0.1米=0.10米=0.100米”后,接着追问:“看到等式中的三个小数,你有什么发现,想提出怎样的问题?看谁提的数学问题最有价值。”我就此引入新课,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的学习,接下去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所设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地观察、比较、讨论,再归纳出小数的性质,就易如反掌了。
如果我们能把新知识隐含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活跃的状态,学生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既能使学生快捷地获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在生活情境中导入新课
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周长”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一个相框,说:“老师买了一个相框,后来觉得这个相框太简单了,不好看。有个朋友给我提建议‘如果在这个相框周围加一圈彩带做装饰,会好看一些,可是该买多长的彩带呢?”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实例,一个问题就把学生的思绪从现实生活引向课堂。由彩带的长,引出周长,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主动探索。
数学源于生活,很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炼出来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新课的导入还可以引用故事,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还可以设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推理、交流……不管设计怎样的导入方式,都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灵活处理教材,使新课导入目的明确、内容准确、形式多样、时间可控,既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周庆元,欧阳芬.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桂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