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数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2017-04-17廖珍秀
廖珍秀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教师通过数学教学的情境媒介,巧设适当情境,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这无疑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幼儿感悟数学(发现数学)
生活即教育,教师应让幼儿置身于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引发幼儿自主操作、探索,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并让他们从中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有趣与有用。例如,在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中,我用十分惊奇的口吻问:“我们的寝室、活动室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数字?瞧,录音机、电视机、风扇、空调的遥控器上有许多数字,体温计上有许多数字,手机、电话上有用许多数字。不知道什么地方还有数字?这些数字会有什么用处?”我的有效提问使幼儿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他们用明亮的眼睛寻找着、发现着,还相互交流着:衣服上有数字,表示大小;晨检袋上有数字,表示学号;图书上有数字,表示页码;钟面上有数字,表示时间;尺子上有数字,表示刻度;食品袋上有数字,表示生产日期、保质期、重量等。利用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以各种感官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种种数学信息,能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让幼儿在寻找中亲近数学、感悟数学,从而愉悦入门。
二、创设“游戏化”情境,让幼儿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深受幼儿喜爱。倘若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即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会使整个教育过程极富情趣。如“小鬼当家的游戏”,让家长给孩子10元,幼儿用家长给的钱设计不同的购物方案,要求不多不少正好用完。幼儿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一份清单:吃的——果冻一袋6元,薯条一包3元,牛奶糖一包1元:玩的——陀螺一个2元,小赛车一辆3元,托马斯一辆5元;用的——乒乓球拍一副4元,皮球一个6元。然后带领幼儿去超市购物,幼儿颇感兴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幼儿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乐趣。
三、创设“情节性”情境,让幼儿探索数学(学习数学)
将活动过程设计成能引起幼儿兴趣的生动情节,让幼儿置身于情节中去探索数学,便能激发幼儿自发地学习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例如,在数学活动“自然测量”中,我将黑猫警长的故事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让幼儿扮演他们喜欢的“黑猫警长”的角色,在破案的情节中巧妙地引入自然测量的内容,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我在第一个“案发现场”设置了“神秘脚印”的情节,让幼儿猜猜这到底是谁的脚印,脚印有多长等。随后,我引导幼儿利用木夹、木棒等自然物进行测量。这时,幼儿情不自禁地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探索着,测量脚印的长度,思考着为什么同样一个脚印木夹的测量次数多而木棒的测量次数少。我只是提醒幼儿测量时要从脚印的一头开始量,每一次量完都要做个记号,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共有几个记号,并用数字记下来。我在第二个“案发现场”设置了另一个“神秘脚印”,刚才发现用木夹和木棒测量同样的脚印,结果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这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的测量欲望。于是我启发幼儿探索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我请幼儿拿出木夹与木棒这两种测量工具进行比较,这两种工具一样长吗?长的工具量的次数多还是短的工具量的次数多?幼儿小心翼翼地进行检验,用木夹和木棒测量起自己的脚印来,还兴奋地告诉老师:“我的脚印用木夹测量7个多一点,我用7+表示;用木棒测量5根少一点,我用5-来表示。”可见,幼儿发现了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幼儿在富有情节的情境中探索,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经验而不感到枯燥无味。
四、创设“问题性”情境,让幼儿解决问题(应用数学)
思源于疑,要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性的情境来启迪幼儿的智慧,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并从中体验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例如,在数学活动“7以内数的守恒”中,我创设问题情境:“小猴家种了许多豆子,我把黑豆和红豆分别一个接着一个排,仔细观察两种豆豆的数量一样吗?哪排多,哪排少,为什么?”幼儿一看便说黑豆多。我接着问:“到底是不是呢?”這时有一些幼儿伸出小手数了数说一样多,都是7个。然后我又及时追问:“同样是7颗黑豆和红豆,一颗紧挨一颗地排,黑豆竟然比红豆长了一大截。为什么两种豆豆的数量一样,排成队后会有长有短呢?”幼儿反复操作、比较,明白了黑豆大所占的位置多,排的队就长;而红豆占的位置小,排的队就短。经过一次次的操作和探索,幼儿获得了这样的经验:比较物体的多少也要看它们的数量,不能只看其所占空间的大小或者排列的长短。
总之,借用数学情境对幼儿的学习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县四都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