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

2017-04-17丁宏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丁宏

摘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宝贵财富,如以“仁”作为人际交往的准则,以“快乐精神”作为个体生活的指导等等;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创建等多种途径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将是我们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6.02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97-04

文化,既是国家精神的传承,也是人类精神氣质的体现。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经验证明,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不同的文化气质,不同民族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并非只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还要受到思想文化因素的制约。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及其人民具有的精神气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国家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因素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在参观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时,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发挥着新的时代意义并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阵地,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更承担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拥有高水平文化素养人才的重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特定教育内容、特定教育对象以及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活动。它作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很好地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同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又更能反映出文化传统对其的制约和影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都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诸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等。这些精神财富凝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借鉴和参考。诸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人人皆可成圣”、“知行合一”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将一视同仁,分类教育等原则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将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以此为根基,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滋养和力量支撑。

2.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站在今天的时代节点和当下的实践要求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

3.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弘扬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内涵博大精深,尤其以儒释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性和人格的塑造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理论,更是在培育人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根本,侧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做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可塑性强、学习性强的特点,尤其在大学期间的集体生活,是学生学习、磨炼和提高的最佳时期,因此加强对在校青年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用。

二、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1.入世哲学的精神要义

现在的大学生,都由应试教育选拔上来,受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其中一些学生对于国家大事并不关心,对社会生活一知半解,只知道关注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有些甚至耽于嬉闹游戏之中。然而,青年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没有社会责任感,又如何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儒家文化讲究的是“入世”哲学,强调的是每一个学人的社会责任。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学”的最终目的为的是“治世”的崇高理想。将青年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培养出来,想必一定会由内至外地散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关心社会,关心家国大事是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当今社会的一大笔精神财富。在当代高校中弘扬这种思想,正是要培养青年学子为国为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激流勇进、敢于担当的情怀。

2.“仁”与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儒家处理人际关系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其中“推己及人”的方法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准则,是君子所应该具备的特质。《中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就应该从要求自身出发,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在高校中弘扬仁的理念,正是鼓励学生关注人本的价值观,互相尊重,互相沟通,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多年来我们进行的新生心理普查,我们发现,近年来寝室和同学人际关系日渐成为引起学生焦虑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多源于学生在与朋友交流中缺少理解和包容,不会推己及人。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之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有利于学生内省自我,外强交流,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礼乐文化与“快乐精神”的表达

近年來,高校学生中极端事件时有发生,2015年9月,湖北某高校有两名学生自杀;2014年5月份,中山大学历史系一研究生自杀;此前也有北京某高校发生学生“连环跳楼”的消息。诸如此类让人惊心又难过的消息有很多,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天之骄子”要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似乎在有关如何对抗内心焦虑、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等诸多问题上,传统文化并没有给我们以任何实质性的指导。果真如此吗?

可以说,我们之前理解的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有一定局限,今天当我们再重新审视这份文化遗产的时候,应该可以体会到它于我们保持内心平和喜乐的重要现实意义。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培养学生陶冶艺术情操,让学生了解“乐”的真谛,正是要让学生直面人性,正视人生,从而在大学生活中释放正能量。

4.知行合一与自我完善的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知行合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很多哲学家、科学家也推崇这一思想。偏离实践的理论是虚构的、不成立的。从孔孟到程朱,从孙中山先生到习近平总书记,都多次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只有在行的实践中得到的才是真知,而只有行才能赋予知真正的价值。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集中表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难统一,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难统一,理想信念和功利性现实相冲突,诚实守信和弄虚作假相冲突。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应该具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知行合一精神。教育者传授理论后,应当通过被教育者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是否起到了预期效果。被教育者也能在接受理论教育之后,通过实践来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和实际的价值。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作为课程体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015年6月,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大学成立了国学院,旨在将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体系中,落实《纲要》和黑龙江省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要求。通过实践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首先,可为全校范围内学生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纲要》指出要“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我们可以使用此教材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由人文社科专业优秀老师担任授课教师。

其次,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以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大学为例,可以发挥其文科优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我们可以面向全校开设诸如“中华优秀典籍选读”、“诗经楚辞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等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最后,编订各个层次“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高校可以利用学校文史哲的学科优势,组织优秀教师编写各个层次的“优秀文化读本”,先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再向省内其他高校推广。这样就可以在教学层面上实行贯通机制,全方位,多方面地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为学生的成材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2.开展多种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具备潜在的育人作用,它构成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能更好、更有效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校史馆、博物馆,组织学生定期学习学校的历史,在校史的讲授中发挥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可以发挥学校位于省会城市,文化资源集中的优势,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名胜古迹、遗址等,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可以让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学以致用,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举办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无论是邀请校外文化名家、还是校内德学兼备的老师,都应该充分发挥讲座影响力,向全校师生奉献一场场文化大餐;还可以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看望东北抗联老战士,参与假期支教活动等等,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3.发挥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

现今信息社会条件下,网络媒体的力量日益壮大,我们的文化传播如果不借助新媒体,那么其影响范围与影响效率一定会大打折扣。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到更远更广,更加深入人心。例如创建高水准、有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网站;在校园网开辟传统文化栏目,从号召到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讨论学习中来;以黑龙江大学团委公众账号“黑大青年”为例,通过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微信平台建设,从呼吁学生关注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将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发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当然,借助新媒体过程中也有问题值得注意。首先便是网络环境。网络内容稂莠不齐,要想利用网络阵地让学生学到积极有意义的东西,先要保证学习环境。其次要适度使用新媒体。将新媒体与纸媒等传统媒体相结合,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另外,弘扬传统文化必须要遵循新媒体传播的逻辑规律,只有把握新媒体运用和发展的正确方式和方法,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4.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只局限于一些游戏娱乐类的简单社团活动,那么这样的校园文化一定没有自己的特色,也很难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据我们考察,很多学生都有着传统文化情结,我们可以开展极具中华特色的社团文化活动,例如汉服社、传统戏剧社、文学社等等。通过这些社团带动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相融合的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立足青年学子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做好引路者和护航员,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在校园文化阵地上生根开花。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好服务青年学子成材,成人。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忘根本、继承出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张美娜.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亚太教育,2015(13):171-172.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二版)[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庞达]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