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三观教育
2017-04-17刘天刘春元
刘天 刘春元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向社会输送社会主义事业人才,这是大学的教育使命。大学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真理,探求知识与真理的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与探索。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成长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方面的全方位要求,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诉求,能指导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影响研究,旨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贯彻与落实。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三观教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6.00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13-04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各高校以各种形式展开并不断发展,但与“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之间仍有差距。[1]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机融合的现状,对大学生实际思想诉求了解的欠缺、教育工作中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的缺失。以修身教育作为途径,帮助学生对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与构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概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多元价值观,是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理念,支配与主导着其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价值观的不同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基础与建设实践,处于价值观中的指导性地位,是人民群众办事、想问题的指导标准。作为人们衡量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于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两个方面。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到实践满足人需求的程度高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对其判断的标尺,主导人们的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评价性区别于知识性认识。知识性认识是指从学习、经验中积累获得的对事物状态、性质、客观规律等的存在认识,而评价性认识是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主观反应,为选择提供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与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努力,它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价值观发展的必经之路。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界定
在大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界定可从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三个方面来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对象,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不稳定的重要阶段,自身辨别能力和对价值观的随波逐流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产生的自身变化、对社会负面事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甚至抗拒。但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直接影响着中國社会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在教育内容层面,高校德育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要求必须体现价值层面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用以指导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态度与目标。教学目的是通过多种教育载体与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在实践中深化了解,进而形成或指导自身价值尺度的构建与完善,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加强对不同意识形态的辨别,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价值体系的构建。[3]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研究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优势的发挥
在大学思想教育过程中,课堂作为学生接收知识信息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理论课致力于构建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研究表明,大学生发展因素关系着大学生的择业效能,即正确的价值观能有效提升其效能感,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体现。[4]在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信息获取渠道中,对社会的辨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局限使大学生在面对新思潮与社会热点事件时缺乏合理性的判断与看法,而课堂能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能指导学生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与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理论灌输原则的坚持
灌输理论在思想教育课堂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当代教育中也有其重要地位与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理解,为提升学生接纳与践行的效率,灌输式是行而有效的重点手段。在现阶段的大学生教育中,教师的理论讲解以其内容上的完整与系统、详细、贴近生活而使学生对其理论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掌握。不仅如此,在灌输理论的过程中,应注意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效果。理论灌输原则并非过时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才能不断发展、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3.实践对价值观巩固作用的重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不断面临冲击与挑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自身的构建,这就需要校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加以重视。例如: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的参观、志愿服务活动、勤工俭学、社区挂职活动等,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历,更能对学生独立自主、风险务实等品格的完善起到积极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对公共道德准则与社会一般性规范的体会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内容。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得以完成、巩固、发展。[5]
4.在校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环境不能决定人,但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重要的与人功能。与家庭和社会环境相比,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花费最多时间的场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6]科学合理的校园设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融合,都是能够影响学生陶冶性情、培养自信与自觉的地方。同时,校内软环境的构建也尤为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宣传栏主体内容、积极向上的学生组织与社团、学术或思想讲座等,都能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贯彻落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不够
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教育产业化观念的不断深入,使一些高校出现了单纯重视专业建设与提升硬件质量,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建设,忽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性地位。虽然当前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高校将人文素质教育列为重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执行主义倾向的做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教育效果不甚明显。这种做法的长期执行使校园管理形成趋于功利性的思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育的装饰品和附属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包括实际行为中的贯彻落实。一般来说,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所了解,但在行动的过程中却滞后于其认知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课业成绩中的一项,无法发挥其真正的育人效果。从教育模式到考核手段等的模式化,都是导致教学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原因。例如在对待诚信的价值观上,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诚信重要,但其中超过六成认同抄袭现象;在对待规则的态度上,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规则重要,但近七成的学生不会去看《学生手册》。[7]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行为之间的脱节,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三观构建的效果与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更新发展存在结合不够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建设者们对国家发展和建设提出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抽象性极高的价值取向,在教育落实中,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和与当今时代的教学实际充分结合来完善教学内容,弥补教材在时间与现实上的缺陷与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发展与教材资源的不断编写、审核、印刷都是长期有序进行的过程,因此教材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使教学内容显得陈旧空洞,教育者对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存在部分脱节,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联系国内外时事实际,使学生缺乏了解与掌握的热情。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与方法简单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各个高校在教学手段上都有新的尝试。如武汉理工大学的“问题教学法”、华中师范大学的“三三结合制”等,更有一些高校将多媒体平台引入教学。[8]但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是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收效慢、现阶段普遍认同度低。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是教学对现阶段科技的充分重视、理解与运用,但当前社会上的运用却仅仅停留在起始阶段,收效甚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教育中,教学手段的更新与完善迫在眉睫。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不够丰富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在理论了解与系统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对真理进行检验与完善的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以认识促实践,以实践发展认识”是价值观教育中的规律之一。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移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完成。[9]好的教育活动不仅得不到校方充分的重视,在设计上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更在实施中缺乏应有的力度与长久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教育不能让学生深入领会其真正内涵。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目标与结果有出入
在高校教育中,对德育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形成信仰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属于信仰教育,但却富有独特的知识色彩,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差的重点原因。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于政治公共课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育”的功效,形成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对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2.校园精神氛围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
面对各种思潮的不断冲击,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入,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校园的精神氛围的构建,如:大学生学费的承担,使其对国家、社会的感恩之心淡化的同时弱化了社会责任感;大学的扩招降低了学生价值,使学生将个人利益的考量优先化等。另外,教育工作者队伍中出现一些负面新闻,使校园负面精神氛围更加深化,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此外,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将专业素质的硬性提升作为首要教育教学重点,一切教育活动服务于就业需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被不断边缘化。这些负面精神氛围的不断加深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10]
3.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不够全面
大学生群体在他们所处时代有其不同的时代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这一群体在当今时代下的特点,才能相应对出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才能真正达到统一认知与行动的真正衔接与连贯,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这种不了解主要体现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不了解、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态度的不了解与对学生价值多元状况的不了解。
4.教育队伍专业性有待提高
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和专业素养的局限性、师德上的局限性是影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业性的重要因素。专业领域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使各教師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自身专业,越来越专越来越细的发展虽然对专业知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不利于进行有说服力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学识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现阶段教师队伍的与时俱进能力日益弱化,导致教育思维僵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停滞不前。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思想教育中的提升
1.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不断向前稳步发展,这是当前社会对教学更新的新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发展充分融合,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发展。以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教育生活化的教育过程、结合了整合意识的教学设计来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
2.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得以体现,具有较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在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把握其植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性作用、坚持“三个倡导”的培育导向性作用与时效性,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三个倡导”是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使命意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培育秩序信念;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进行品格养成。只有充分融合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要求,注重大学生价值观特点,保证其教材的时代性,对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嫩真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落实。
3.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全方位的復杂教育,不仅需要本专业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和校外宣传力量合力而为,更需要从理论和情感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进行不断整合,提升效用。在其中,高校应充分发挥作为教育权威机构的主导作用,不断挖掘专业课教师的榜样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团力量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4.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载体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希望。在新载体对传统载体的不断冲击过程中,合理整合现有资源,使其为教育所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点教学研究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可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构建与完善、大众传媒宣传的不断推广与扩散、实践体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校园活动的生动多彩与优雅教学环境的构建来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作为帮助大学生构建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应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人才培养的规律、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诉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进行思想道德上的隐性教育。高校应从教育、宣传、实践、学习、评价、反馈和激励的长效机制的构建,不断完善并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融合,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践行的长效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2012:13-15.
[2]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4:35-36.
[3]陈发英.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3-4.
[4]王公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4:23-24.
[5]王中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11-12.
[6]鲍硕来,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28-131.
[7]郑楠.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20-21.
[8]董园园.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30-31.
[9]管厚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D].安徽:安徽大学,2010:22-23.
[10]徐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3.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