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2017-04-17耿英豪王建树
单 琦,耿英豪,王建树
(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河南 洛阳471000;2.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部,河南 洛阳471000)
创伤性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单 琦1,耿英豪2,王建树2
(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河南 洛阳471000;2.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部,河南 洛阳471000)
目的探析创伤性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手段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创伤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手段并围绕面神经减压术治疗效果展开分析。结果面神经减压术实施前后50例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应结合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定,而面神经减压术则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创伤性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功能分级
周围性面瘫又被临床称之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为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周围性面肌瘫痪,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且男女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但绝大多数患者以一侧为主,双侧极为罕见[1]。创伤为周围性面瘫常见诱因之一且由此所致的创伤性周围性面瘫发生率随之提高,所以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成为阻断病情持续恶化的关键之所在[2]。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创伤性周围性面瘫的诊断与手术治疗展开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创伤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24岁~58岁,平均年龄(40.24±1.06)岁;病程时间0.5h~3个月,平均病程(1.24±0.16)个月;病症分型:即发型29例、迟发型21例。纳入标准:(1)非创伤性周围性面瘫;(2)无其他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者;(3)无面神经减压术禁忌者。排出标准:(1)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 syndrome, GBS)、耳源性面神经麻痹、颅后窝的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者;(2)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方 法
诊断方法:所有50例创伤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均给予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具体检查内容及方案如下:(1)体格检查。分为静止状态及运动状态两种,其中静止状态时临床医务人员仔细观察患者双侧面部是否对称,具有病变侧额纹减少、上睑下垂、下睑外翻、睑无法闭合且伴有溢泪、结膜充血、溃疡等情形或者是病变侧鼻唇沟变浅、鼻翼下垂、人中嵴向健侧偏转、习惯性斜颈即可诊断[3]。运动状态检查时可见病变侧无法抬额、无力皱眉或耸头、眨眼反射延迟、眼睑无法顺利闭合、鼓腮时存在明显的漏气情形、在做微笑或者是张嘴动作时出现口角歪斜现象。另外创伤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主诉自身味觉功能减退、听觉过敏[4]。(2)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兴奋性试验、面神经电图、面肌电图三种,均采用采用北京御健康复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KT-1型神经肌肉刺激仪进行检查,以每秒一次时程1ms的方波电脉冲刺激茎乳孔以下神经主干,对面肌挛缩最小电流强度进行测定和对比,差值在2~3以上者即可诊断[5]。(3)影像学检查,包括乳突X线、颞骨和颅脑CT,其中X线检查采用意大利GMM公司生产的OPERA多功能数字化X线机对乳突进行正面、侧面摄影;颞骨和颅脑CT检查使用的设备为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 128层螺旋CT诊断仪。
治疗方法:将创伤性周围性面瘫患者耳前、后上方10cm范围内的头发予以剃除,常规清洁耳廓以及外耳道,术前1d晚睡前以及进入手术室之前叮嘱患者服用苯巴比妥(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038)30mg/次、3次/d,禁食禁水8h~12h,选取乳突作为手术入路。首选实施关闭手术,保证外耳道、鼓膜的完整性,经由面神经隐窝处进入到后鼓室后可见面神经鼓室段和乳突段骨管,如面神经压迫明显者可切开鞘膜,若无明显水肿者则可以不予切开[6]。解除面神经压迫并切除病变面神经、端对端吻合后利用生理盐水对腔内骨屑及血液进行冲洗并逐层关闭创口,术后强化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选取面部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作为观察指标,其中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依据H-B分级系统(House-Brackmann,H-B)对创伤性周围性面瘫进行分级,具体分级及内容如下:面部各区面肌运动正常为Ⅰ级;检查过程中面部存在着轻度的面肌无力,可有极轻微的连带运动为Ⅱ级;面部存在明显的面肌无力但无面部变形,连带运动明显或半面痉挛为Ⅲ级;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明显为Ⅳ级;仅有几乎不能察觉的面部运动为Ⅴ级;面部完全麻痹为Ⅵ级[7]。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面神经减压术实施前后面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比较[n(%)]
2 结 果
面神经减压术实施前后50例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所示。
3 讨 论
创伤性周围性面瘫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患者可分布于各个年龄段,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通常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的特征,在发病后数小时~2d即可达到高峰[8]。一旦该病症未能够得到行之有效的治疗势必会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成为当务之急。
本次研究中50例创伤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均接受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后均予以明确诊断。其中影像学检查以及电生理检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创伤性周围性面瘫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影像学检查受局部组织分辨率的影响,其对于面肌神经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低。电生理检查虽然能够通过比对健测与患病侧电流强度来明确病症类型,却同样受制于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制约,使得单纯采用上述两种检查手段无法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误诊或漏诊几率相对较高。体格检查可从静止状态及运动状态对患者面部形态的完整性以及症状表现进行观察,继而对创伤性周围性面瘫做出明确诊断。然而,体格检查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无法明确创伤性周围性面瘫严重程度,给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一定阻碍。所以在获得体格检查结果后结合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数据一方面能够对该病症做出明确诊断,另一方面则可获得准确的病情分级资料,为手术治疗取得理想疗效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创伤性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目前治疗手段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前者虽然同样可以取得一定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期内解除面肌神经受到的压迫,所以手术治疗成为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本次研究中50例创伤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减压术实施前病情以中重度为主,Ⅲ级48%、Ⅳ级26%、Ⅴ级16%、Ⅵ级6%,而Ⅰ级0%、Ⅱ级4%。在实施面神经减压术后面部神经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患者分级中Ⅰ级66%、Ⅱ级34%,无其他分级患者存在,手术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之间的差异显著。由此结果可知,对创伤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面神经减压术将能够在短时间内解除其面部神经受到的压迫,继而提高局部神经组织血供效果,为各种症状改善或清除提供了有力帮助。
综上所述,创伤性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应结合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定,而面神经减压术则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1]付古月.改良式胸锁乳突肌瓣移位修复晚期面瘫手术配合[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01):70-71.
[2]方瑾,潘军燕,陈晓红,等.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周围性面瘫15例临床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7(02):296-299.
[3]聂智樱,毛弈韬,彭安全,等.面神经减压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5(03):415-418.
[4]苏巧彤,郝欣平,李永新.神经转接与跨面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的手术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11(02):344-348.
[5]金新,王君影,顾东生,等.面神经修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02):277-279.
[6]韩维举.周围性面瘫的外科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7(03):303-306.
[7]杨万章.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评价与分期分级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0(03):257-263.
[8]韩维举,王萌萌.外伤性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及手术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9(03):392-396.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raumatic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SHAN Qi1,GENG Ying-hao2,WANG Jian-shu2
(1.The First Af fi 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Province 471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First Af fi 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Province 471000,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methods of traumatic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nd the effect of surgical treatment.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50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from June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diagnostic methods were analyzed and the effect of 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 was analyzed.ResultsThe improvement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in 50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 fi cant (P <0.05).ConclusionThe diagnosis of traumatic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means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 can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it is worth promoting the use.
traumatic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 facial nerve function classi fi 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