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读《明代易学史》
2017-04-17孔帅齐鲁书社大众图书出版中心编辑
文/孔帅(齐鲁书社大众图书出版中心 编辑)
魏伯河(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
易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明代易学史》
文/孔帅(齐鲁书社大众图书出版中心 编辑)
魏伯河(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教授、国学研究所所长)
《明代易学史》
林忠军 张沛 张韶宇 等著
齐鲁书社
2016-06
978-7-5333-3484-0
88.00
《明代易学史》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明清易学”之部分研究成果。该项目自2007年立项,至2014年始完成结项,历时7年之久,足见难度之大与用力之勤。
本书主要选择了有明一代25位有影响的、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的易学家及30余部易学著作加以研究,研究成果汇编为五章,依次为:第一章,程朱一尊格局下的理学易;第二章,心学易的繁盛;第三章,会通理学与心学的义理易学;第四章,象数易学的新发展;第五章,学术会通造就的易学成果。主编林忠军先生在其提纲挈领的《概述》中,首先把明代易学置于宋代以来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下,指出明代易学在很大程度上应视为宋代易学的延续,当时的易学家们秉持的主要是“义理优位”的原则,明显不同于以“象数优位”为原则的汉代易学。而从易学史的角度审视,明代易学的价值在于确立了程朱易学在明清时期的法定权威地位,承传整合了以程朱为主流的宋代易学;尽管在创造力方面较宋代大为逊色,却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上修正了宋代易学的缺陷,推动了易学的发展,是易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样的定位,无疑是准确和恰当的。
《易》又称《周易》,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元典之一。它不止是儒家的经典,诸子百家的学说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追溯到《易》。由于《易》理的高度抽象和博大精深,后人于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遂成为一门源远流长、历久不衰的重要学问,即“易学”。所谓“易学”,包括了历代学者对《周易》一书所作的种种解释,是由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的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在易学家中,由于对易理的阐释、解说见仁见智,各是其是,而现实运用中又有不同的方向和领域,满足着不同的社会需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等。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人们对《易经》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不仅同一流派的研究日益深化、后出转精,不同流派之间的攻讦、辩难,此消彼长,也无不推动着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在当前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易学的研究也成为一个显著的热点。近年出版的各种易学书籍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有学术价值者自然不少。但不庸讳言,这类书的内容颇为庞杂,质量更是良莠不齐,其中鱼目混珠、用以欺世盗名者也颇有不少。认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必须加以甄别,避免被引入歧途。解决之法,愚以为一是应该认真阅读原典,力求有所会心;二是要了解易学发展的历史,力求辨析源流。因此,这部《明代易学史》及其即将问世的姊妹篇《清代易学史》都极有阅读之必要。
本书不仅内容为多位学者精心结撰,有嘉惠学林之功,堪称易学研究的一部力作;其装帧设计亦能不落凡俗,布面精装,素朴典雅,颇有收藏价值,凝聚了作者、责编的大量心血。属于白璧微瑕之处,是个别地方的引文在断句标点方面有失准确,如第52页引蔡清《易经蒙引》:
吾见道义之得于心者,日新月盛而德,于是乎崇矣,道义之见于事者,日积月累而业,于是乎广矣。
应为:
吾见道义之得于心者,日新月盛,而德于是乎崇矣;道义之见于事者,日积月累,而业于是乎广矣。
又如第5 9页引蔡清《四书蒙引》:
由今观之,谓性为相近,则验之身,稽之人,参之往,古考之。当今上探之圣贤,下察之众庶,无一不合信乎?其为相近也。
应为:
由今观之,谓性为相近,则验之身,稽之人,参之往古,考之当今,上探之圣贤,下察之众庶,无一不合,信乎其为相近也。
其他还有几处值得推敲,不再列举。希望再版时能加以订正,使全书更为完善。
笔者对易学虽神往已久,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深入其中。现在通过阅读此书,不仅对明代易学得以知其梗概,而且对汉代以来的易学脉络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因为对每一位易学家或每一部易学著作的研究都必然要考镜源流),受益良多。因此愿向同好们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