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癌早期患者肝功能检查也可能“正常”

2017-04-16任珊珊王海芳

保健与生活 2017年4期
关键词:表面抗原甲胎蛋白建平

任珊珊 王海芳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 刘建平

肝癌高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位,肝炎患者要积极预防肝癌的发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刘建平教授提醒,很多人错把肝功能当成检测肝癌的指标,以为肝功能正常就可高枕无忧,其实不然。他呼吁,高危人群尤其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筛查肝癌的检查间隔不要超过一年,最好半年做一次“甲胎+乙肝三对半+B超”组合检查。

甲胎蛋白升高或为原发性肝癌“示警”

刘建平指出,甲种胎儿蛋白(简称“甲胎蛋白”,AFP)是胎儿血清的正常组成部分,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研究表明,甲胎蛋白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维持正常妊娠所必需的蛋白,它起着保护胚胎不受母体排斥的重要作用。

AFP检测对诊断肝癌有较高的特异性,当用对流法测定为阳性或定量测定结果AFP超过400纳克/毫升且持续1个月,或AFP超过200纳克/毫升且持续2个月者,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等,则可以考虑为肝癌。

“正常人的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极低,当甲胎蛋白检测显示含量明显升高时,需要警惕原发性肝癌。”刘建平提醒。其次,乙肝三对半检测可以排查机体有无感染乙肝病毒以及病毒的复制量,“如果乙肝表面抗原呈阴性,说明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很小,患肝癌的可能性可排除一大半”。最后,B超、CT检查可以检查肝脏有无肿块等异常。

乙肝患者“没有症状”也要警惕

不少疾病都提倡“三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三早”预防、临床预防。未患病的人群需要重视一级的病因预防,比如接种疫苗等。但是,已患肝炎、肝吸虫病等肝癌高危人群,应该如何积极预防肝癌的发生呢?

刘建平指出,目前临床上早期肝癌的发现率比较低,许多患者出现不舒服,甚至黄疸、肝腹水的情况时才来医院就诊,不少患者一经确诊就已到肝癌晚期。“总体而言,肝癌患者以四五十岁的青壮年人居多。我们在临床上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大部分患者小时候或年轻时得了肝炎或感染了乙肝病毒,隔了十几二十年后到了壮年时期发病,而且男性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女性。”刘建平说,这意味着肝炎患者尤其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不可大意。二级预防要求“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高危人群要主动、积极地进行相关筛查。

很多人觉得“没有症状就代表没有病”。然而,肝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患者几乎感觉不到异样,当身体出现不适,如腹痛、吃不下饭、肚胀腹水等显著症状时,往往已到了癌症晚期。“其实,肝功能是指肝脏的功能,即使得了肝癌的患者,在癌症早期,肝脏也未必会出现异常。”刘建平解释说,要准确筛查肝癌,应选择到正规的医院做B超或CT等检查,再配合肿瘤指标抽血检查,双管齐下才能降低误诊率。

合理地应用各种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肝癌,必须早治疗。治疗肝癌有多种手段。其中,肝切除术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肝移植则主要适用于小肝癌合并严重肝硬化的患者。

刘建平指出,原发性肝癌治疗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地应用各种治疗方法,以提高总体疗效。针对肝癌的治疗手段还有很多,除各种局部治疗外,还有各种全身治疗方法,包括化疗、生物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只有合理应用各种治疗手段,优化各种治疗手段在每个肝癌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前后顺序,才能达到改善肝癌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目的。

猜你喜欢

表面抗原甲胎蛋白建平
甲胎蛋白升高,就一定得肝癌了吗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截短片段P165在酵母中表达
甲胎蛋白:您了解多少?
胶体金与酶联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效果对比探讨
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与D-二聚体在医院获得性肺炎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你真的了解甲胎蛋白吗
三种方法检测低浓度乙肝表面抗原的比较与分析
Ideology Manipulation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影像站等
甲胎蛋白 半年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