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暗访的实践与反思

2017-04-15■欧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5期
关键词:双飞卧底旅行社

■欧 亚

新闻暗访的实践与反思

■欧 亚

新闻暗访就是一种在不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情况下进行的隐性采访,具有一定的“侦查性”。

在我国,都市类报纸兴起以后,采用这种方式的比较常见。新闻实践中,有针对个体,也有针对集体和机关:制作假食品,医疗事故,迪吧色情服务,贩毒,施工偷工减料,非法传销,替考,司法不公,公务人员工作作风蛮横等等,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暗访能有效地起到正本清源或揭露社会不公现象的作用。现实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是在记者暗访公开报道以后,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暗访报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暗访后有了结果再报道,如2013年8月,楚天都市报记者暗访半月揭贩肾黑幕,就是在犯罪窝点被捣毁、嫌疑人被捕获以后进行报道。二是暗访报道与查处同步进行,如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考点内,有中介机构组织了数百名外地考生包车来考试。记者隐藏身份报名进入考场,取得替考的证据。记者将这次暗访情况先向警方通报,在警方开展查处的过程中,进行了同步报道。还有一种是无需有结果即可公开报道,譬如我个人所经历的“卧底港澳双飞游”。

“卧底港澳双飞游”的具体实践

2007年,武汉多家媒体刊载了这样一则消息:武汉东星旅行社推出“港澳双飞五日游”,仅需599元。消息称,在交纳599元的报名费后,另交650元的自费和小费等项目后,就可以尽情享受“愉快”的港澳双飞五日游了。

此后不久,又一家旅行社打出588元的“港澳双飞六日游”广告,这家旅行社还承诺担负报名者140元的港澳通行证办理费用。更有甚者,又有一家旅行社承诺只要299元就可实现同样的游程。

双飞六日游588元,这不仅不够一张到香港的单程机票,甚至也不够支付一个晚上的住宿费用,何况6天包吃包住,这能实现吗?又是什么样的过程?

旅游季,零团费再嚣尘上,指责不绝于耳。旅游公司如何保证游客利益?报道怎么样做到客观公正?当时所有媒体都在纸上谈兵讨论这“能不能”时,我在远距单位地点以游客身份报名参加599元“港澳双飞五日游”,进行了一次卧底港澳游的暗访。

这次暗访,主要是体验,客观记录,不带观点,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渲染,不夸大事实。

旅行社怎样安排交通,食宿,游玩,购物,其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一一道来,用亲历事实回答了读者,同时也回答了媒体的疑问。

在公开见报的小标题,就是本次暗访的脉络:

1.疑问:599元“港澳双飞五日游”?

2.卧底:亲历港澳双飞游

3.服务:与承诺相差无几

4.购物:是兵刃相见还是温柔一刀?

5.澳门:让我喜欢让我忧

6.算账:谁亏谁赚理不清的糊涂账

“卧底港澳游”刊出当日,恰值全省旅游会议召开。省旅游局局长郭玉吉表示,针对前段时间出现的超低价港澳游,将启动随团暗访、与工商部门联动等制度,保障游客利益。

这篇报道最终获得了读者、被暗访公司、旅游部门三方都满意的效果。

暗访中的乱象与忧思

很多媒体的暗访活动经常会有一些令人忧虑的采访方式,这一现象在新型都市类报纸风行初期比较普遍。

这里列举一些笔者收集到的实例:

南方一家报纸曾有这样一则报道:两名来自农村的女孩被人控制,从事不可言说的服务。这两名女孩趁看管不备逃了出来。

因可以理解的原因,或出于对媒体的信任,两名女孩到报社求助,因为她们两人虽然逃了出来,但她们的姐妹仍控制在里面,希望记者能够帮助解救。

报社和女孩一样,没有选择报警,而是自己开着车,带着两个女孩到她们曾经被控制的歌舞厅之类的地方,准备暗访,以取得证据。

从报道看得出来,这个歌舞厅是在乡镇。车到了这个乡镇,记者发现他们可能被发现并被跟踪尾随,气氛十分紧张,为安全起见,不得已撤离。

这种不慎重的暗访,一定是惊动了我们姑且称之为涉黑人员,他们肯定会将被继续控制的女孩子转移,使她们失去了可能被解救的机会。记者看到气氛紧张,自己都害怕撤离,怎么能够为了做报道而不选择报警?

还有一家北京的报纸,说是接到读者反映,北京某条街道“小姐”现象严重。记者接到线索“欣喜”而来。但是,这个记者在这条街道并没有发现读者所说的情况,于是在“很失望”中,辗转北京的街道,终于在某条生产街道发现了有很多“小姐”出没。然后在这里进行了暗访,并公开报道了暗访的“小姐”卖淫情况。

记者反映的不良现象,现场没有发现并在报道中公开说“很失望”,这是什么心态?为了完成采访任务,不惜在街道上寻找到读者所反映的一幕,这是为了暗访而暗访,个人认为不值得提倡。

还有,东北的一家报纸,刊发过一组“本报记者夜探迪吧,触目惊心5小时”的报道。为了探访到迪吧贩卖“摇头丸”真相,报道中这样描述:

记者在洗手间里面看到一个男服务员,掏出50元钱过去低声说:“有药吗?”服务员打量了记者一眼说:“什么药啊?”

记者狠狠地说:“别装,痛快地给我拿出来。”说着又掏出100元。服务生看看周围说:“大哥,真没有,现在查得严啊,你没看包房都没开吗?”说完就走掉了。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到,记者“钓鱼”式的暗访方式,本身就有违法嫌疑,是在诱导犯罪。以不当手段诱导犯罪,很可能陷自己于不利,这是暗访中的大忌。

(作者系湖北日报高级记者)

猜你喜欢

双飞卧底旅行社
诱捕卧底
出国游走错机场 旅行社依法担责
卧底机器人
旅行社人才开发机制探讨
今夜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苹果里有五角星
谁是卧底“真好玩”
传承经典,时尚表达
旅行社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分析
谁是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