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力合作,挥洒汗水和智慧
——第二十二届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报道回顾

2017-11-24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5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

通力合作,挥洒汗水和智慧
——第二十二届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报道回顾

策划及时 采访有料 包装精心

■肖 荣

这次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的宣传报道,准备充分、采访扎实、包装精致,有颜值有担当,非常高大上,与会议本身的高规格十分吻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三点:

第一,策划及时。早在8月初,关于这次会议的宣传报道方案就报编委会讨论并通过。

第二,采访有料。会前,四篇铺垫报道梳理了五年来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深化司法执法合作、完善交流合作机制等检察外事工作取得的新的显著成就,为会议顺利召开营造了声势。会中,前方记者克服语言不通等实际困难,从多层面全方位进行采访,形成了消息、通讯、侧记、图片等多种形式的鲜活报道,看点多多。

第三,包装精心。一方面,新媒体根据各自特点,及时推送多种形式的作品。另一方面,报纸新闻版面有机联动,形成强大的宣传气势。比如,会前的4篇铺垫报道,都是图配文在显要位置刊发,其中三篇都是头条;会中,四版连续推出5期特别报道,大量刊发会议照片与嘉宾“一对一”的图文报道,图片生动,版式精美,非常养眼。

而作为后方值班人员,我们也是越值到后面越有感觉,此次“准两会规格”的报道令大家惊喜与感动,对以后继续做好类似宣传报道也充满了信心。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全媒体报道效果显著

■张伯晋

检察日报新媒体在报社统一协调指挥下,全程参与了这次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的报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以下几个经验值得在今后工作中予以继承发扬。

第一,新媒体前后方分工配合。前方新媒体记者作为信息采集员,负责采写新媒体产品文案等创造性劳动;后方新媒体编辑作为产品制作员,负责制作微信图文、图解、H5等精细化劳动。前后方配合,极大提升了新媒体产品的制作速度。本次会议报道从预热阶段到会中报道、会后报道,平均一天一个新媒体原创,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第二,全媒体采编融合是大势所趋。文字记者负责采访、拍照,视频记者负责拍摄、剪辑,新媒体记者负责整合、包装,一天一个原创的背后,凝聚着检察日报社全媒体中心每个上会记者的心血。只有保持全媒体融合作战,才能让产品出奇又出彩。

第三,提升图片报道意识。新媒体记者要提前沟通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做好新媒体报道的预案,避免采访了嘉宾而没有拍照的情形。新媒体报道中涉及的重要场景、嘉宾,一定要提前制作提示目录,发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周知,互相提醒,确保图片文字无缝衔接。

第四,提高全媒体报道意识。新媒体记者要主动与文字、摄影记者配合,根据会议进程妥善安排新媒体产品的制作进度,贯彻先网后报的报道理念,将审定文稿、图片第一时间推送。同时,好菜太多不能都一起上,每天发布太多的微信次数,导致好菜没吃就撤桌了。建议在类似大会报道中,常规微信、微博停发,只单独发布有关大会的单条信息,确保新闻报道的效果最大化。

(作者系检察日报新媒体工作室副主任)

无专职翻译,如何采访报道国际大会

■郑赫南

会议期间,我带领两位年轻同事,攻坚克难,在没有专职翻译相助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与会代表热议习近平主席贺信的4篇系列报道。

一、采写外国检察官的“十八般武艺”

最大的挑战,正如我会前动员时对领导表达的担心一样,正是无专职翻译问题。有几点粗浅的经验可供未来者参考:

运用翻译软件。会中,我下载了“有道翻译官”“讯飞随声译”。这些都对采访有一定帮助。不过,在运用中,还是有一定的技巧。我通过“反复印证”,交叉运用汉译英、英译汉的办法来克服不足。

优秀联络员中的“快译通”提供高效帮助。为了服务好这次国际会议,北京市检察院选拔培训了部分专业英语好的志愿者。在联系采访联合会主席吉哈德·乔洛希时,结识了联络员宋易蒙,他不仅能同声传译,还是全体联络员的领队,可惜他比较忙,很少能合作。更多时候,我采访后手中握着外宾回答的录音,但却不能精准翻译。只能靠零星的志愿者帮忙,更多要依仗自己的英语基础。为了翻译准确,有时候一段录音要听十几遍。

“英语名片、英语采访题纲+个人口语”的有效运用。因采访具有随机性,往往我与外宾“一对一”。此时,带有英文的名片,便于对方接受采访;英文采访提纲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个人在联合会前后“抱佛脚”式英语学习唤醒了专业英语记忆,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动态”“精细”策划成就小组作战

贺信热议报道小组有三人,两名新同事史兆琨、闫晶晶入职新闻中心不到一年,还没有太多国际大会的报道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作为老记者承担起“带新人”的重任。我们首先构建了自己的“三人微信群”,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

第一天,我们紧紧围绕习近平主席贺信的核心内容而采写。第二天早上,当得知还要做三天热议采访时,便决定立即改变策略,不再就贺信全文进行宏观报道,而是就贺信中的几段内容,采用“分段式”的方式,结合会议日程进行报道。于是,我们选择“三个关键词”来采写,为第三天的“依法治国”、第四天的“国际司法合作”等预留了采写空间。

每天早上,我们都要确立好当天采访的主题、采访方向,同时报领导审定。前三天,我们小组的策划只是具体到“小标题”的级别。第四天,我将采访题纲细化到小标题之下再“一分为三”,结合议程列明具体内容。这一题纲得到领导肯定,修正后迅即落实,收到良好成效。

第一天、第四天的报道是我统稿,第二天、第三天的初稿统稿工作分别由史兆琨、闫晶晶负责。当一个人统稿时,其他两人从文字、图片、核实身份等各方面提供帮助。

说实话,此次国际检察官联合会的采访强度,是出乎意料的,其对我心理和体能的“双重考验”也是空前的。对我最大的心理考验在于——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之下,高效分配好小组成员的任务,并理性、平和、规范地修改好队友初稿。在体能上,因尚处于哺乳期,加之换季、宝宝感冒,导致我极度缺乏睡眠。好在还是挺过来了。四天中,我们小组成员一起加油打气、努力战胜困难,收获了难得的团结、友谊和进步。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闻中心记者)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摄影团队

■程 丁

为圆满完成报道任务,报社先后召开多次动员部署会。前方报道组分为文字组、摄影组、视频组、新媒体组等。在社领导的信任与支持下,由我负责摄影组的协调、统筹工作。

总结这次报道经验,“团结、敬业、严谨、高效”八个字让我体会最深。

团结,齐心协力、并肩战斗。本次上会摄影记者一共五人,徐伯黎、张哲、闫昭、钟心宇和我。4天的会议报道中,摄影组共拍摄开幕式、闭幕式,全体大会4场,分组会议31场,双边会见44场,多场晚宴和8场联合采访。检察日报、正义网和新媒体刊发了大量图片,五位摄影记者共拍摄175 GB、35000余张图片。取得的成绩与团队的努力密不可分。

敬业,是一种对工作的态度。会议期间正值检察日报《廉政周刊》定版的时候,徐伯黎老师在完成版面编辑后第一时间赶到会场参与报道任务,一到会场他就主动要求拍摄最苦最累的任务,3天拍摄36场双边会见,一直坚守到周四大会闭幕。

严谨,外事工作无小事。参加会议的大都是外方代表,刊发出来的每一张照片直接影响外方代表的形象。会议期间每天都有外方代表在会场翻看检察日报,大家都想看看当天报纸上有没有自己的照片,自己的形象怎么样。摄影组对外提供的每一张图片都经过严格筛选,不仅主体人物表情、神态要符合要求,背景中人物的姿态也都仔细审看过。人头照中的姓名每一位摄影记者都要与大会提供的会议手册、大会联络员提供的名单核对,确保照片与姓名不出错。

高效,精细分工、各司其职。本次大会拍摄任务非常艰巨,为全面反映本次盛会,摄影组确保了每一个环节、每一场会议都有图片提供。张哲和闫昭负责小组会的拍摄,平均每天都有10场左右同时召开。摄影记者背着设备往返在各个会场之间,有的小组会在驻地18楼,有的在地下一层。钟心宇在联合采访室负责嘉宾专访拍摄。每天要拍摄的具体任务和拍摄重点,都会在前一天晚上分发给各位记者,确保无遗漏、全覆盖。

此次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人手紧张、任务繁重,最高检肖杰老师在关键时刻给与我们极大帮助,每一位摄影记者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后,最高检领导和报社领导对摄影组的工作给与了充分肯定。这次团队合作的经历也为摄影记者集团作战和队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闻中心记者)

笃定的底气来自平日的修炼

■史兆琨

一开始匆忙、慌乱,渐渐笃定、自信,最后结果圆满、完美——这是我参加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年会报道的切身感受。从中,我也学到、悟到一些东西。

首先,准备工作要充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这样一场国际盛会,我们会有很多的不自信。郑赫南、闫晶晶和我每天都要合作写一篇反响稿件,除了语言关,我们需要在四天的时间里,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内容确定不同的文章主题和架构,然后根据确定好的架构用英文拟好采访提纲,同时还要跟联络员在茶歇前联系好,确保可以采访。

这种在有限的时间里共同完成的通讯稿件,不仅需要很好的协调配合,也需要提前一天就想好第二天要做的选题内容框架。因为当没有经验时,唯一可以争取的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私下的时间,做足准备。

其次,协作补位很关键。这次会议我从我们三人组的队友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尽管我们轮流统稿,但赫南姐却每天都会自己认真想行文思路和架构,确保不会出现问题。在我统稿情绪紧张时,我的两位队友都会耐心地等待,并宽慰我,如果没有这种理解和协作精神,真的很难想象结果会怎样。

第三,积淀修炼在平时。对我来说,这算是一次很好的历练,最大的收获是清晰地意识到在非常态的情况下,缺点和优点都会被放大,因此,平时的每个细微之处依然需要不断打磨和修炼。

记者是一份颇具挑战的工作,常常会有令人措手不及的任务“突然来袭”,幸运的话,或许可以遇到顺手的任务,或者可以收到好心人的帮助,但我们内心需要无比笃定的是,这并不是常态。

如果,将一个个需要踮起脚尖够到的任务看作一次次磨砺的话,不妨用这种磨砺让自己尽快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一个未知的选题时,不再那么迷茫和焦虑,而是保有一种必胜的信心和底气,应对自如。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新闻中心见习记者)

高强度的会议报道需要毅力和坚持

■江华宇

此次年会,是我们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的一次重要主场外交。如何以新媒体的形式热闹而规范地报道好这次年会,并展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中国检察官风采,是我们在前期策划中最为关注的焦点。经过讨论,在服务中心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中方与会嘉宾的发言、重点关注会场的交流细节,成为此次会议新媒体报道的两个支点。

四天的会议,议程丰富、节奏紧凑,因此前后方的记者、编辑们必须通力合作。会场上,前方上会记者提供一手素材,后方值班记者配合编发的会议报道模式,让本次年会报道的新媒体产品内容精彩充实,形式丰富多样:消息、侧记、视频、H5……每一个获得好评和点赞的作品背后,都是前后方记者、编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新媒体工作室和新闻中心、影视中心的同事通力合作,完成了图文、视频并茂的系列会场报道;此外,长图解《IAP上的中国声音》和H5《倾听第22届IAP年会上的中国声音》,分别从历史纵深和本次会议作为切入点,剖析了自1995年以来中国和IAP的历史渊源,以及本次会场上中方嘉宾的精彩观点。

参与国际会议的现场报道,除却需要和同事的密切合作,互帮互助外,还需要自身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在会场上,要及时发现亮点;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寻求帮助。外宾在茶歇时翻阅《检察日报》的瞬间、采访外宾时听到的对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称赞,都是会场中需要记者及时捕捉、记录的亮点。此外,活跃在会场内外的“蓝精灵”志愿者们,是由北京市各检察院的优秀检察官组成的高素质队伍,他们在会场上不仅服务外宾,更对记者的采访联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他们本身也是此次成功年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强度的会议报道,还需要细心、毅力和坚持。每一天的会议报道,都涉及十几名甚至几十名中外与会嘉宾的姓名、观点。一次次的核对,既考验眼力,也考验耐心。记得在9月14日会议结束的当晚,已是深夜十一点多,我还接到正义网安伟光打来的电话,确认一位当日在会场发言的葡萄牙嘉宾姓名的准确中文翻译。这不过是无数次核对中一个细节,却令我印象深刻——即使会议已经结束,我们的工作依旧继续,只为交出准确、精彩的报道!

这次会议报道,是一次报社前后方团结协作的“大考”,也是一次涉外大型会议报道的实战。很荣幸,我能深度参与其中;很开心,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

(作者系检察日报新媒体工作室记者)

团队作战效果好

■徐小康

第二十二届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是一次大型国际盛会,以下是我参会的几点体会:

团队作战效果好。此类大会嘉宾众多,嘉宾的采访时间又不确定,比如亚美尼亚总检察长和我约定的时间同另一个采访冲突,通过和正义网于潇的及时沟通,将嘉宾转给了他,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

再比如,针对智能终端这一采访议题,各部门的记者在人头采访时就有意识地补充采访问题,最后统一传汇集到记者徐盈雁那里,保障了命题报道的顺利刊发。

大部分外宾乐意接受采访,采访时应多尝试,多联系。比如对克罗地亚副总检察长乔希普·库雷的采访,我是在完成领导交办的每日常规采访后,最后又约他进行了一个较为深入的采访,相关内容刊登在了《方圆》杂志的长篇报道中。在采访乔希普·库雷的过程中,他十分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欧盟司法协作的机制。作为克罗地亚驻欧洲司法协作组织的代表,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举例,敲敲门就能进的欧洲司法协作组织是如何工作的。

采访此次大会的另一个体会是采访思维可以更开阔一些。作为报社特派记者,我有双重使命:既要及时完成好报社交办的采访任务,又要为我们的《方圆》杂志写报道。因为大会时间紧,考虑到首先要完成报社采访任务,《方圆》杂志此次的系列报道,我能独立采访到的内容较少,所以我就充分利用报社已审过的内容,会议上的录音、资料较多,为我做好杂志报道提供了便利。以后的大型会议报道,可以再适当增加一些自采内容,做得更充实一些。

在整个会议报道上,我们杂志社除了依据报社的整体报道做了全景式报道外,还策划了图片故事,以此反映中国举办国际会议中的高科技元素。报道刊发后,反响良好。

(作者系《方圆》杂志记者)

多问几个问题

■于 潇

按照报社的统一安排,我参加了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北京会议的采访报道工作。在这次国际检察官的盛会上,我不仅切身体会了会议主办方对此次会议的各项精心准备,更感受到了报社领导对此次报道活动的倾心关注以及同行间配合的默契。

此次报道活动给我最深的三个感受就是:组织得力、指挥给力、配合默契。

会议召开之前,魏星副总编、王治国主任就对会议报道的有关要求进行了精心部署,并提出了具体采访话题的建议,为后续的采访工作明确了思路,节约了采访时间、提高了采访效率。

会议进程中,前方报道策划组指挥给力,给会议期间的采访工作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大会新闻中心,前方领导密切注意会议进程,及时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情况调整采访计划。特别是在前方“采人头”的布置中,经过策划组的精心调控,避免了重复和冲突性的工作,大大提高了采访工作的效率。

第一次接触涉外采访,团队合作,也是可圈可点。

首先是志愿者团队的支持配合。在确定嘉宾采访时间、采访话题,以及翻译工作时,志愿者团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工作。特别是在会议间隙,“见缝插针”式的采访方式,志愿者团队也给了很大的支持。

采访中,采访小团队的集合协作,也是确保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金园园、徐小康、刘亚、陈录宁和我组成的小团队,每天要采访至少10名嘉宾。采访工作中,有的采多了,有的嘉宾暂时不接受采访,相借互补,顺利完成后方版面的需求。我们整个采访工作,超额完成了“采人头”的任务。同时,针对其他团队的采访话题,还尽量做到采访资源共享,“多问几个问题”,收到了通过一次采访,能够完成多个稿件需求的效果。

后方编辑的认真付出,辛勤工作,也是采访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每天,后方编辑都会进行及时的沟通,确定采访内容万无一失,及时核对,认真编辑,做好了采访报道的最后一道工序。

第一涉外采访,收获很多,对于自己工作,也有了更加多的认识。作为中检报业大家庭的一员,要勇于担当,该出手时就出手,在领导的组织协调下,在团队的支持配合下,一切重担都会迎难而解。

记者在会议现场采访

(作者系正义网记者)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医疗卫生立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六个关键』
制定良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