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综合实践活动从平面走向立体

2017-04-15吴金文莆田市秀屿区平海第一中心小学福建莆田351168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校本笔者活动

吴金文(莆田市秀屿区平海第一中心小学,福建莆田351168)

让综合实践活动从平面走向立体

吴金文
(莆田市秀屿区平海第一中心小学,福建莆田351168)

让综合实践活动切切实实走进小学生的课内外生活,就应该在多方面齐抓共管、共同发力。一方面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受到道德的浸润,力求克服“平面化”照本宣科式的制约,着力广泛地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立体化”,补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短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校本教材;德育基地;文化基因;地方习俗;劳动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是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提升课程。在课程结构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覆盖面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取下了套在学生头上唯主科成绩为尊的“紧箍”,促使学生在成长的路上正道直行。然而,在当下,一些学校唯语数成绩是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当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据了解,任教综合实践活动的科任教师的课堂经常被语数老师“霸占”;在一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了白纸一张。因此,挖掘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特有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整合提升,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很有必要。引导学生与乡土环境零距离密切接触,将不断助力学生理解乡情并且汲取乡情养分,从而让学生在厚重的综合实践活动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力求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校本教材擦亮综合实践活动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能不断擦亮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有本可依、有规可循。在探索和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不断研究开发集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于一体的新课程,现已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小学阶段各年龄段的校本课程。学校编写了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手册》,制定了课程标准和评价方案,开发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大领域,形成了人文历史、海洋文化、孔子文化等品牌活动课程。

与此同时,笔者所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该课程针对不同学生设置建立了低、中、高三个梯度,集思维、表达、动手操作、创造力为一体,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譬如“孔子文化”中的《校园文化与学圣亭》《孔子知多少》等调查实践活动课,既符合校本教材的整体安排,又突出了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特点,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内“学圣亭”这特有的景观和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活动的开展事半功倍。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学校与学圣亭的历史渊源,还丰富了孩子们的孔子相关文化知识,更激发了感悟文化、培养意志的热情。

二、德育基地铺平综合实践之路

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基地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意志、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笔者所在学校有三个独具特色的德育基地,分别是“学圣亭”“刘永霖烈士陵园”和“平海天后宫”。

“学圣亭”是笔者所在学校推行以“孔子文化”为主线的特色教育平台,通过推崇儒家思想,坚持将传统文化中的“孝”“礼”“爱”“信”等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每年清明前夕,笔者所在学校师生皆集聚于“刘永霖烈士陵园”,举行清明祭扫活动。少先队总辅导员老师介绍了刘永霖烈士的英勇事迹,让孩子们深受爱国主义教育;新队员入队仪式,让孩子们再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重温入队誓词和呼号,此举既寄托了全体师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也让孩子们从小就心系国家安危,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天后宫”是让学生认识到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的“摇篮”,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开展“我是天后宫小导游”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们对平海天后宫的了解。学生轮流当小导游,鼓励他们大胆解说,增强信心,大力弘扬立德行善的正能量。

三、文化基因锻造综合实践活动品牌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沿海地区,这里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是笔者所在学校开展“海的儿女”综合实践活动和培养学生文化基因的天然场所。

近段时间,笔者所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小记者”活动,来到秀屿区水产养殖场举行实地采风。在养殖场专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养虾、捞虾的过程,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现场请教了对虾养殖技术人员。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他们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就这样,通过实践活动,让学校、家庭、企业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为活跃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带来了助力。此外,笔者所在学校还分批带领学生参观平海一级渔港,到海边采风,体会渔民生产的艰辛,感受当地海洋水产资源的丰富,以观促悟,以悟促写,此举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真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

利用文化基因铸造综合实践活动品牌,让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注入灵魂、融入血脉,使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建设社会、感恩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地方习俗浸润综合实践活动之根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为平海城隍庙出游活动,农历腊月初六为平海天后宫与台南天后宫联合举办的两岸妈祖靖海盛典民俗活动,并以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海内外。笔者所在学校将其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展示舞台,组织学生腰鼓队、军乐队、“十音八乐”演奏和小志愿者等参加文化游街活动,成为平海民俗风情中一道绚丽的风景,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和肯定。

五、劳动基地开辟综合实践活动之径

农村贴近自然,让孩子走进自然、走入生活中去锻炼和学习,这就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从而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综合素养。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将已撤并的海星小学开辟为“平海第一中心小学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校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或邀请当地老农帮忙指导,带领孩子们亲自参与种植、浇水、施肥、除草、治虫、收获等各种劳动实践。学校把“粮食去哪儿了”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在粮食收获的季节,让孩子在活动中了解粮食的种植、管理、收获、保存等各方面的知识,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运用组队、寻求帮助、上网搜索等方式,采用观察、记录、问卷等方法来了解“粮食去哪儿了”。通过活动,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劳动基地的开辟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首先实行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劳动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里开展劳动实践、记录植物生长变化过程、讨论种植过程的收获体会,并针对种植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展开讨论。其次,笔者所在学校邀请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现场指导,确保活动常态有效实施。再次组织学生开展撰写劳动实践活动体会征文、开展故事演讲等活动,使劳动实践得以升华。同时,笔者所在学校又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杂粮等农作物拍成照片向家长和学校教师、同学展示,并以“美食节联欢”的名义让学生集体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劳动的快乐。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园,就可以使他们从狭小的课堂走向博大宽广的大自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跳出成绩看实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笔者所在学校的做法仍存在不足,我们将继续探索,让孩子们真正从平面化的文本走向立体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1]邱建荣.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农村小学办学特色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9).

[2]陈言,林水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思路与实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5).

[3]徐泽芳.利用乡土文化开发课程资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3).

(责任编辑:张贤金)

猜你喜欢

校本笔者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