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教学为例

2017-04-15陈风华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莆田351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新教材法治道德

陈风华(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莆田35110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教学为例

陈风华
(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莆田351100)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价值观引导与法治教育的关键时期。新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了活动性、方向性、开放性及儿童的主体性等特点,给原从教《品德与生活》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以北师大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从调查辖区内该课程教学实践状况入手,进而分析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对策

《道德与法治》是在原《品德与生活》的基础上编写的新教材,于2016年起在福建省作为小学一年级学生教学使用,并按照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与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了活动性、方向性、开放性及儿童的主体性等特点,给原从教《品德与生活》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教材实行以来,出现了家长对课程认知度不高、老师授课较单一及学生提高水平不均衡等问题,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向,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心领神会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精髓,是摆在一线教学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辖区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的初衷是摸清家长对该课程的认知度、教师的授课方式及新教材实施后的教学效果等,为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提供必要的客观事实依据。调查时点为2017年4月1日,即:2016年9月1日开学后,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结束且下册教学开始之时。调查方式为:电话及微信了解咨询家长、与本辖区同行教师的沟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等。通过调查得知:1.被调查的112位家长中(2个班级的学生家长),有48人不知道小学一年级原品德与生活教材已新编为《道德与法治》,占总调查人数的43%。2.本辖区内同行教师的授课方式方面:沟通了解的20位教师中,基本按教材课本较机械完成授课任务的9人,占调查人数的45%;能适当走出教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教学的7人,占调查人数的35%;能较用心领悟新教材的教学宗旨,并言传身教、较创新且较好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施教的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0%。3.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调查112位学生(2个班级的学生),从学会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及与同学合作表现、了解学校及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及变化、体验学校生活乐趣并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等4个方面评价学习效果,其中:教学后学生在学会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方面表现优秀的7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4%;在熟悉班集体及与同学合作方面表现优秀的7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9%;在了解学校及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及变化方面表现优秀的9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8%;在体验学校生活乐趣并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表现优秀的9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3%。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度不高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当前家长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普遍认知度不高。家长是孩子最直接、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将极大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需要家长方与校方共同努力。虽然校方尽可能宣传《道德与法治》这一新教材,但仍有部分家长在观念上仅停留在“做个听话的学生”“尊师敬老”等传统思想层面上,甚至不知悉该课程已向法治方向拓展、不知道已实行了新教材,他们不注重培养孩子符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造成校方与家长方一头热、一头冷的教育失衡局面,从而使部分学生教学效果欠佳。

2.教师授课方式不够灵活,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从调查情况分析,能较用心领悟新教材的教学宗旨,并言传身教、较创新且较好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施教的老师较少,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小学一年级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发展,不可能通过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方式来实现。新时代的学生非常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吸收知识的特点跟传统方式不同,但现实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直接讲授课本知识或罗列事实答案,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个中心,且针对学生的活动设计缺乏趣味性、体验性和效果性。

3.教学实施后学生各方面提高水平不均衡,整体效果欠佳

根据新教材的教学具体目标,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下册课程的总体目标可归纳为4个方面:学会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及与同学合作表现、了解学校及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及变化、体验学校生活乐趣并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从调查情况分析,在学会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及与同学合作表现这二个方面学生的总体表现有待进一步提高,造成学生各方面提高水平不均衡,整体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与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从小缺乏生活和劳动锻练及学生以我为中心意识等有关;二是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针对性,未能较好地做到因人而异。

三、改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及对策

1.强化老师的纽带作用,搭建校方与家长方互动平台

品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封闭在教室里、局限在书本上,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引起家长们的切身重视。除了常以采用的召开家长会、学校广播及横幅等宣传方式外,建议搭建校方与家长方之间的二个互动平台:一是设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品德与法治课程家长、老师微信群,由该课程老师适时发布相关微信信息,如一月发布一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初衷、教学改革方向等信息,再如具体教学过程中遇国庆节、美丽的秋天等单元,则发布“建议家长们抽空与孩子们一道通过电视、上网及书本,了解国庆由来、美丽中国、收获的季节相关知识”等诸如此类信息;二是搭建学生跟踪卡互动平台,进一步畅通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即:每学期开学伊始,设立一学生一跟踪卡。如一年级上学期在跟踪卡按教材四个单元分设“我是小学生啦、国庆节、美丽的秋天、冬天来了”四栏,并由老师和家长分别填写学生在校在家的知识感受、表现情况等内容,便于动态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

2.授课方式应突出结合地区化及活动实践化

一是根据本地区儿童的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莆田地处福建中部沿海,一年四季气候特征不是很分明,特别是冬季气候特点不显著,这给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冬天来了”的授课带来挑战。因此,在一年级涉及春、夏、秋、冬的四个单元环节中,应结合本地区气候实际进行授课。对春天来了、夏天来了、秋天来了这三个单元可基本依照教材内容授课,对本地区冬季气候特征不明显的涉及“冬天来了”单元,则不能机械式地按教材上“滑雪、滑冰、不怕寒冷”等相关内容授课。建议在冷空气来临气温骤降且冬季气候明显的短时间段内,结合体育课上学生们的感知,讲授“跑步时不要用嘴吸气、运动出汗后不要立即摘帽脱衣”等相关知识点,对滑冰、堆雪人、小河结冰青蛙到哪去了等情节则可通过影像视频讲解,让学生们知道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等基本常识。

二是以活动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活动重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防止“满堂灌”现象,现以一年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认识新同学主题活动”为例,并结合学生们年龄、认识等特点,教学实例如下:首先让学生们认识同桌,老师半唱半说、饶有风趣吟道“一只青蛙二只眼、二只青蛙对对眼,同学们!大家侧过身和自己同桌对对眼,拍拍手,说出自己叫什么名字……”;接着给学生们壮壮胆,让学生们逐一起立介绍自己和同桌名字;然后是让学生们认识自己前后桌同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如:“请某某同学和前桌某某同学握个手,微微笑,还要记得他(她)叫什么名字哦!”这种轻松的活动方式消除了学生们刚迈入小学面对新面孔的紧张氛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们尽快认识新同学。

3.进一步加强相关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要更加注重学生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及与同学合作这二个方面的教学,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全面均衡发展。从家庭角度来讲,家长应主动、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叠被、打扫房屋等力所能及的事务,学会与同龄孩子友好相处等;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讲,作为道德与法治一线教师,需要一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悉心传授精神,具体做法及方式有:开展班级值日卫生活动、评选劳动小红花、安排各方面表现较好和较差同学作为同桌、有意识安排部分学生担任小组长或班干部、有针对性鼓励部分学生参与非全班性的小集体活动等。

[1]李蕊.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2(34).

[2]毛春芳.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浅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新教材法治道德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