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好课堂教学“六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017-04-15骆金顺南平市胜利小学福建南平353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自学校正笔者

骆金顺(南平市胜利小学,福建南平353000)

走好课堂教学“六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骆金顺
(南平市胜利小学,福建南平353000)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走好“启发、自读、训练、探讨、校正、总结”六步,大胆放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自学能力;学法指导

世界著名科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的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根据这一理念,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新路子,那就是走好“启发、自读、训练、探讨、校正、总结”六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在“启发”中激发自学的兴趣

“启发”就是启迪诱发。它的功能是定向、引路、激趣。定向,就是揭示课题,确定学习目标;引路,就是揭示学程学法。在启发中激趣必须依附于“定向”“引路”,把激趣这一功能巧妙自然地融于揭题、定标、揭程、提示学法之中,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兴趣盎然地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并化作学习动力。笔者在教学《五彩池》时,一上课就提问:“你们喜欢神话传说中的瑶池吗?”等学生回答后,再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去领略人间比‘瑶池’还美的五彩池,大家有兴趣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动机,驱动学生自学的兴趣。

二、在“自读”中摸索自学方法

“自读”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自读要求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耳、动手,各种感官协调活动。在教学中,首先,笔者向学生提出自读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领略课文的内容,领悟语言文字的美妙。其次,从基础入手,先读准确、再读流利,最后达到有感情。不仅要求读的形式,还要求读的质量。为了强化自己能读书的效应,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个体活动,每堂课不少于15分钟的读书时间。在整个“自读”过程中,教师只起着引导、组织的作用,不对课文内容进行串问、串讲,只是对个别难以理解的词句稍稍点拨,使学生通过自读后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学生围绕课后的问题边读边思考,自己解决一般性的问题,在读过的文字上圈圈、点点、批注;自己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学生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教师如果直接向学生灌输难懂的、抽象的自学方法,学生就难以接受,只有将这些自学方法分散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才能让学生感知和领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

三、在“训练”中掌握自学方法

“自读”和“训练”是密不可分的,读中有练,练中有读。笔者在教学中,一是根据课后思考题精心编拟自学内容,出示自学提示,进行“训练”。自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拟出引导学生自学探究的思考题;②设计和安排进行课文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习题。第一课时着重常规性读练,必须做到读→批画→查解→再读;第二课时进行达标性读练,学生以“学法提示”作为理解课文的依据,用“读→解→析→评→读”的方法,学习课文重点句子,对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品味。二是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笔者认为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和评估,将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挫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汇报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智商高低、基础优劣、能力强弱等差异,提出难易不等的要求。如学习《新型玻璃》一文,笔者向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的学生只要求结合插图对照课文有关语句,说说新型玻璃有哪几种?(这是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较为容易);第二层次的学生要求说出新型玻璃各有什么特点、功能和用途?课文是如何写具体的?(这需要概括提炼,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第三层次的学生要求能总结全文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结合课外读物,说一说,你还知道有哪些新型玻璃是书本上没有介绍的?(这是课外阅读成果的分享)。

四、在“探讨”中提升自学能力

1.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年龄特点,把握好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处于探究的冲动之中,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如笔者在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提出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提炼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探讨的目标才能明确。

2.自主参与,经历探究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自学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维品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教师应多给他们开放、自由的空间,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影响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主动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发挥其主动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没有限制,自由表达,思想自由,才能挖掘学生的灵性。而培养学生的这种主动意识、自由意识,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自由,当好“引导人”。比如,教学《山行》时,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过程中,笔者提出这样的思考题:“假如你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看到这如痴如醉的美景,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能通过语言把作者的情感传递出来吗?谁来试试?”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出各自独特的感受。

3.群体合作,拓宽探究渠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交流合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究和合作精神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可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有了一些收获,也产生一些疑问,先让学生把课前学到的知识,在小组上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再把各自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提出来与同学讨论;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请记录员做好记录,在班上交流。学生合作学习后,小组代表作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共同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在群体探究中体验到合作的必要性及合作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合作探究的实效,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五、在“校正”中评判自学效果

课堂上即时反馈,让学生当时就知晓阅读理解和习题答案的正确结果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要求依靠信息的频繁反馈和及时矫正来实现教和学的动态平衡。通过不断地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搬走前进路上的拦路石,使学生在某一程序发生的学习误差得到及时矫正,不致囤积问题,从而使学生缺乏的知识越来越少,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这就是加强正积累效应,克服负积累效应的有效途径。在“校正”这个环节中,要更好地把学生自学情况反馈出来,就要做到:“读练”和“校正”相照应,“读练”要为“校正”作铺垫、作准备;“校正”的内容要求在“读练”过程中进行。“校正”的内容与形式要从读练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读练”要充分,“校正”要精准。“读练”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让其围绕学习目标,依靠自己的力量学会、学懂、学好。“校正”则要精,内容忌繁,时间忌长,学生的表述要快而准,教师的点拨要少而精,难点、重点要多人汇报,重点检查,精心点拨,恰当评价,自检与他检相结合,切实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如学习《题西林壁》,不少学生对最后两句诗的意思理解有偏颇,有的说:“不认识庐山的全貌是因为自己站得不够高”;有的说:“看不见庐山的全貌是因为庐山又高又大。”学生是从表面去理解,没有领会诗句真正的含义。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适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诗句的含义,从而体会诗中所告知的道理——“因为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全貌与真相,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六、在“总结”中巩固自学成果

1.通过“总结”让学生巩固新知。学习中,一篇整体性的课文,往往被分解成几个学步,每一个学步要作一个小结,每一堂课,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学完之后都要进行总结。不仅是结果的小结,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小结。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克服了怎样的学习困难,同学之间如何开展合作交流,才能得到正确的学习结果。

2.通过“总结”让学生“学味未尽”。在“总结”的环节中,笔者除了用精炼的语言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归纳、概括,还注意延伸自学,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扩大知识面,并定期落实信息反馈,让学生乐于接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外书中养成习惯,学会了学习。如学习《少年闰土》时,笔者要求学生读鲁迅的《故乡》,学习《景阳冈》让学生读《水浒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好了“六步”,且步步不偏离“自学”之路,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鹏举.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潘泽南.明确课时目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J].小学语文教学,1996(12).

[4]〔美〕威廉·M,雷诺兹,朱莉·A,韦伯.课程理论新突破——课程研究航线的解构与重构.张文军,译.[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自学校正笔者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老师,别走……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劉光第《南旋記》校正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类具有校正隔离率随机SIQS模型的绝灭性与分布
机内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