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实证中的英汉隐Ⅶ文化之旅
——评《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模式的对比研究》

2017-04-15戴凌靓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英汉语料语料库

戴凌靓

(1.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350025)

语言实证中的英汉隐Ⅶ文化之旅
——评《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模式的对比研究》

戴凌靓1,2

(1.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350025)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Ⅶ模式的对比研究》一书通过自建的英汉平行对应隐Ⅶ词汇语料库,以实证数据从历时㈦共识两个维度重新阐释身体、意识㈦文化在英汉语词汇化隐Ⅶ的过程中交互的影响。通过概念隐Ⅶ的分析促进了对英汉的词源和历史语义,特别是比较词源学的研究。该书提出,在词汇隐Ⅶ领Ⅱ的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更好地把握本国文化个性,从语言符号的源头出发,重点解读语言文字中的隐Ⅶ或转Ⅶ现象,同时应该通过语料库的语言实证,更好地建设词汇隐Ⅶ理论。

词汇隐Ⅶ;文化溯源;语料库

隐喻研究由来已久,在中国,可追溯至先秦的“取类比象”;在西方,可溯源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类(genus)”“种(species)”相互转移或是“类推(analogy)”。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以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为代表的认知隐喻理论更是在学术界“出现了以认知为导向的跨学科隐喻研究热潮,几乎涉及人类的所有方面。”[1]2从1980年约翰逊和莱考夫(Lakoff&Johnson)的第一本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2]开始,隐喻研究第一次从语言修辞的层面提高到人类思维和人类活动的层面,随之而来的是哲学观的转向。经过数次对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本质,即客观主义,进行深入的批判,两位作者在1999年的第二本合著《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3]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

“随着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隐喻作为认知手段的本体地位已逐渐为学术界所公认。”[4]11作为人类语言中最普遍使用的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它们的隐喻结构比较研究对于揭示其语言背后的认知体系是极具价值的。中国学者更应该利用汉语的语料,立足中国文化,探索认知隐喻系统。吴世雄及其研究团队多年来从词源学、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以英汉语词汇语料为基础,致力于探索体验哲学中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具身化的生理体验(embodied physiological experiences)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文化理念(cultural notion)相互作用;探索概念在各认知域中所产生的丰富拓展又是如何通过概念转喻和隐喻,大量表现在词汇拓展和词义变化中。

一、全书概要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6年7月出版的《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模式的对比研究》(以下简称《隐喻模式》)一书是吴世雄的研究团队在其2008年出版的英文专著《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Metaphor,Etymology,and Culture:a Corpus-based Explor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5]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所得。

《隐喻模式》作为吴2008年的英文专著的姊妹篇,延续其原有的研究范式,立足于英汉语中的词汇化隐喻(lexicalized metaphor),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中的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隐喻投射(metaphorical projection)等等重要概念,通过实际的语料主要从四个问题上剖析认知隐喻学的主要问题:1.忽视对于隐喻的历时研究;2.过多沉湎于“普遍主义的认知心理模式”;3.对隐喻形成的精神文化影响缺乏足够的重视;4.对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证据重视不够。[6]4-11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团队尝试将比较词源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引进到认知隐喻的研究,力图通过自建的英汉平行对应隐喻词汇语料库,以实证数据从历时和共识两个维度重新阐释身体、意识与文化在英汉语词汇化隐喻的过程中交互的影响。《隐喻模式》一书共592页,包含正文四个章节,以及附录的两个英汉词汇隐喻对应语料库。附录一是英汉词汇化情感隐喻的分类对应语料库,分为41个隐喻主题整理语料,合计956条英语词条以及964条汉语词条。附录二是英汉词汇隐喻对应语料库,搜集了2000个根据Metalude的“根隐喻”(root analogy)进行分类的汉语隐喻词汇。

二、简评

虽然书中通过解构英汉语词汇隐喻的语料,对于认知隐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论证甚至提出挑战,但是笔者认为该论著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理论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本书为有兴趣从事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文化溯源的国内外同行们展示了这一类课题研究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国外语料库隐Ⅶ的研究借鉴

本书第一章总论在剖析隐喻语言的认知研究的主要问题后,全面梳理语料库隐喻研究在中西方的发展,并且着力介绍全球目前唯一“具有较大数量英汉语词汇隐喻、以词汇化隐喻为对象建立的隐喻知识库”[6]26——Metalude[7]的构建和基于Metalude的语料库隐喻研究。

在大数据时代,认知隐喻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隐喻语料库的建设及其应用研究。在第一章中,本书作者在反思隐喻语言的认知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时,特别强调了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对认知隐喻学的发展极具意义。“对传统内省研究方法的反思促使了认知隐喻研究逐渐向实证方向发展,而语料库技术为隐喻研究的实证转向提供了可靠的支撑。[6]14”“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语料为主导,采用自下而上的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的语言材料进行系统而且量化的分析,揭示实际语言使用中潜在的模式和规律,这正符合了认知隐喻研究对实证数据的需要,有助于纠正传统内省法自上而下研究方式所产生的理论偏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陆续有学者将语料库语言学与隐喻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语料库隐喻研究的新领域,为发展反映语言使用现实的隐喻理论打下了基础。”[6]14作者认为:词汇隐喻语料库可以证实语言中的基本规则和它的发展,验证认知隐喻理论的假设,为认知隐喻理论提供数据支持。

关于如何在隐喻研究中引入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隐喻模式》一书在承接2008年英著中的理论阐述之外,更是对近三十年来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作者详细分析了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的五种途径,并且逐一列举出各个研究领域的代表学者及其代表作,深入探讨了它们各自研究的兴趣和方向。接着,进一步阐述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在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反思和隐喻度等理论方面所作出的创新。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重点讨论了基于语料库与语料库驱动、索引行的生成以及隐喻识别上国外学者所做出的尝试。最后作者提出了目前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存在的5大问题。只有积极了解和借鉴国外学者在语料库隐喻研究方向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实践,随时掌握国外研究的动向,国内学者才能更好的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的语言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理论总结,为具有汉语语言文化特点的隐喻研究而努力。

《隐喻模式》一书还特别推介使用专门的有关隐喻知识的语料库——Metalude进行英汉词汇隐喻的研究。首先,Metalude的创始人哥特利(Andrew Goatly)教授把语料库中的9068个英语隐喻词汇所涉及的隐喻主题概括出来,形成一个由6个代表不同本体类别的列和4个代表不同喻体类别的行构成的坐标图,即“基本类比地图”(the Map of Root Analogies)。在这一地图的帮助下,Metalude得以实现多维检索的功能,研究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词汇隐喻语料的检索,获取英语词汇隐喻研究所需要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再者,Metalude语料库将所有的隐喻词条的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都译成中文,致力于建立英汉平行对应词汇化隐喻语料库,使得它在英汉语词汇隐喻的对比研究上具有更高的价值。

正是通过对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详尽的梳理,分析其研究成果以及对于专门用途语料库的推荐使用,《隐喻模式》一书向国内外同行在以后从事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这一类课题的研究证明了研究的“可能性”。

2.英汉语词汇化隐Ⅶ的文化溯源

《隐喻模式》一书的主体部分第二三章节主要是把英汉语词汇化隐喻的历时与共时的发展变化做了详尽的比较分析。第二章基于自建的英汉词汇化隐喻的分类语料库,通过41个隐喻主题(metaphor theme)下情感概念隐喻的语料分析,比较它们的隐喻结构、语义模式、文化理据和经验基础,从而实现词汇化隐喻的跨文化共时比较研究。研究可见英汉语情感概念隐喻的层次性体现在隐喻主题、来源域和目的域的上下位关系,是不同的上下位关系的组合。同时也由此证明了:“虽然我们的思维和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由我们的身体和由之产生的隐喻所决定,但文化理念是造成隐喻的跨语言变化的重要原因。”[6]153第三章作者探讨如何从符号认知的角度运用比较词源学来分析隐喻和语源的关系,并且对第二章中出现的词汇化隐喻跨语言变化提供历时解读。这一章节论证了情感概念在英汉语文化中的独立发生性,进一步证明:“由文化理念的历时发展带来的文化多元或多源是造成具体语言里隐喻模式出现不一致性和悖论的主要原因。”[6]157

作者将比较词源学,认知隐喻学,历时文化语义学,符号学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分析带入到英汉语词汇化隐喻的解构,试图“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重新审视和分析英汉词汇化隐喻的内在模式及其所反映的人类概念系统与人类精神文化的交互影响”。[6]158通过自建的英汉词汇化隐喻的分类语料库,在对于子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分析后,研究团队特别提出基于精神文化的转喻。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潜藏在人类的心智之中、以知识的形态得以传承的符号系统,早就超越其最初的基于身体直观感觉的起源,而成为人类精神符号体现的象征,它在词汇化隐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尤显重要。

《隐喻模式》一书中关于英汉语词汇化情感隐喻的详尽解构为国内外同行展示了这一类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显然,英汉词汇隐喻文化溯源远远超出情感隐喻这个小小的范畴,研究团队正是希望借情感隐喻的分析抛砖引玉,使得更多有兴趣的学者参与到英汉词汇隐喻方方面面的文化溯源中。“首先探索人类语言的生物共性,继而把握其文化个性,基于语言实证建设理论,这才是推进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方向。”[8]相信研究团队所倡导的:以本族语言文化为基础,坚持基于语料库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历时维度的追本逐源,并且加以理论总结,认知隐喻研究必然会带来新的进展。

3.英汉词汇隐Ⅶ对应语料库的建设

爱丽丝·代南(Alice Deignan)[9]280-294将语料库分为两种类型:现成语料库和自建语料库。现成语料库是学术或商业性的大型语料库,这种语料库有助于研究人员从整体上对某种语言进行研究,自建语料库是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的语料库,往往用于某个具体语境中的语言的研究。由于隐喻研究的主观性较强,目前的语料库隐喻研究还主要依赖人工对抽样语料进行分析,在利用现成的大型语料库时缺乏有效的标注和处理软件,因此,除了词频统计以外,并没有将语料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自建的用于微观研究的语料库则很少能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隐喻模式》一书附录的厚达419页的两个英汉词汇隐喻对应语料库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附录一是英汉词汇化情感隐喻的分类对应语料库,合计956条英语词条以及964条汉语词条。语料按照41个隐喻主题分类整理,分为41个子语料库,并标注出各个子语料库内包含的词条的准确数量。作者逐条列举汉语词汇化情感隐喻词条,分别标注出汉语拼音、字面义和隐喻义;以及与汉语词条相对应的英语隐喻的字面义和隐喻义。附录二是英汉词汇隐喻对应语料库,作者按照和Metalude相同的严格标准,搜集了2000个与Metalude隐喻知识库相对应的汉语隐喻词汇。在Metalude的“根隐喻”的引导下,作者列出汉语词条、汉语拼音、字面义、字面义的英语翻译、隐喻义、隐喻义的英语翻译、词性以及例句或搭配。

把语料库的全部语料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要确保选取语料的标准性和真实性,再则需要作者博大的胸襟,愿意将多年来辛苦收集、整理、统计而来的语料无私地贡献出来。这两个附录的语料库不仅数量较多,资料详实,且分类明晰,查找方便。这将为同行学者进行同类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语料基地和不可多得的资源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喻对比的课题研究显然是有“可操作性”。

三、拓展的方向

1.汉语词源文化的挖掘

《隐喻模式》一书在第四章在梳理总结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之后,进一步提出一些有待深入挖掘的新研究议题。作者在反思本书自身的局限性时明确提出现有的语料库容量不足的问题,两三千的词条不可能保证能够囊括英汉语中涉及的所有相关词条。另外,课题组一直以来是以编撰一部《历时英汉隐喻词典》为目标,那么,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除了丰富词条内容以外,构建出合理便捷的词典检索体系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书后附录二的英汉词汇隐喻对应语料库是完全照搬Metalude的英语词汇隐喻的“根隐喻”的分类对应汉语词汇。但是,英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是不言而喻的,许多基于中国文化形成的认知体系必然形成汉语特有的隐喻概念。笔者认为,我们在借鉴Metalude的分类方法的同时,应该积极构建出基于汉语词汇隐喻概念的“根隐喻”和“基本类比地图”,研究者便能更加方便地进行汉语词汇隐喻语料的检索。

课题组这些年来,除了情感隐喻的语料在进行子语料库的整理分析方面比较充分以外,对于其它的隐喻范畴的深入分析做得比较少。然而,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等概念隐喻理论重点讨论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与“四象”“五行”“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等概念相结合,其隐喻概念在自然界,人与社会等认知域产生了丰富广泛的拓展,并饱含中国古典哲学思辨的魅力,英汉词汇隐喻在这些领域的比较也将会是非常值得继续拓展探讨的课题。

《隐喻模式》一书通过概念隐喻的分析促进了对英汉的词源和历史语义,特别是比较词源学的研究。构成英语单词的拉丁字母的演变走上了表音的道路,词汇衍生主要依靠抽象的词缀。英语注重以线性方式推进结构,以逻辑联系连接意义,然而,汉字作为象形符号,本身就富含着广阔空间内的隐喻意象。按照徐通锵[10]的“字本位”的概念,他认为“汉语的基本结构格局隐含在传统所说的‘字’之中,‘字’所代表的语言现象是汉语的语音,语义,语法的交汇点,隐含着‘一个音节、一个概念、一个词’的一对一的结构关联。”研究者完全可以从汉字符号的源头出发探索词汇隐喻。《说文解字》,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可谓是揭示汉字隐喻意象的宝典。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同行学者们可以依托这一宝典,对汉字的隐喻词源做进一步的解构与重构在这方面,该团队的成员周运会[11]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

束定芳[12]认为“利用符号的邻近性来构成换喻的情况很普遍,一般可以通过语音的邻近或词性活用等。”同时,符号学家艾柯则提出:“我们只需将两个发音相近的符号放在一起,其间的像似性就会挺身而出。”“艾柯所描绘的语音上的对应或近似在汉语里更是司空见惯。因为汉字都是单音节,所以同音字(包括同音不同声的字)特别多。我们经常碰到意义大相径庭却发音完全相等的词语。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当然不会错过这样丰富的语音资源,他们经常利用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同音或谐音在构成新的比喻,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3]126-156这可以认定为语音假借转喻,通过汉字的“同音假借”这种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文字符号通过能指与能指之间相似而发生了连接。隐喻研究始终离不开语言类型学和文化传统的差别比较。国内学者可以重点对于这些汉字所特有的隐喻或转喻现象进行解读,并积极对外传播。

2.认知隐Ⅶ的社会史学转向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出现了社会学转向的趋势,研究者逐渐转向研究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Metalude的创始人哥特利教授在其著作《洗脑:隐喻与隐藏的意识形态》(Washing the Brain——Metaphor and Hidden Ideology)[14]的序言中明确表示他试图追求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杂交繁殖”,试图证明隐喻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的心理表征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苏晓军[15]按照时间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做出综述,并且提出:“认知语言学自下而上的理论框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言变异现象的理解,而反过来说,对语言社会维度的更多关注也可以进一步推动认知语言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给认知语言学研究增添新的活力。”

对于本书第三章提及的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文化意识的历时变化如何造成隐喻模式的不连贯甚至对立,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社会史学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探讨语言的历时变化。社会史学是在社会学影响下发展而来的一门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用以研究人民大众在历史上的社会活动,西方社会史学的主要代表法国新史学年鉴学派的领军人物布罗代尔[16-17]从历史和社会科学的视角提出的长时段理论(longue durée)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时间是有多种的度量标准,历史学的时间观是具有层次与多元性的,他把社会历史时间分为三种并各自对应的历史事物:“长时段”对应“结构”(structures),“中时段”对应“局势”(conjunctures),“短时段”对应“事件”(evenements)。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不胜枚举,但都尚未触及语言层面,或许我们可以借用这一理论解读概念隐喻的历时变化背后的理据,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想:历史上“长时段”中的“结构”稳定带来隐喻认知的普遍性,“中时段”中的“局势”变化带来隐喻模式的不连贯甚至对立,而“短时段”中的具体“事件”带来新奇的隐喻表达。如何通过语料来验证这样的假想相信也会是一个有趣的研究。

通过历史话语的解构,跳出语言交际的情境,我们得以进一步分析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历史语境,挖掘出权力、意识形态在语言的发展变化背后起到的作用。总之,跨语言的隐喻模式对比研究正是希望借助语言的“手”,经过文化溯源,掀开隐喻的“面纱”,揭露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识形态,更犀利地展示出各语言分属的文化传统以及哲学思辨的差异。

[1]束定芳.隐Ⅶ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刘㈩红.隐Ⅶ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

[5]吴世雄.隐Ⅶ,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Metaphor,Etymology,and Culture:a Corpus-based Exploration and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吴世雄,章敏,周运会,等.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词汇隐Ⅶ模式的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7]http://www.ln.edu.hk/lle/cwd03/lnproject_chiintr oduction.html.

[8]范莉.语言的社会——文化决定论——《语言:文化的工具》评介[J].外国语,2016(4).

[9]Deignan,A.Corpus Linguistics and metaphor[A].In Raymond&Gibbs,Jr.(ed.).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C].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0]徐通锵.在“结合”的道路上摸索前进[J].(香港)Newsletter,1992(5).

[11]周运会.汉字构造的隐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12]束定芳.隐Ⅶ和换Ⅶ的差别㈦联系[J].外国语,2004(3).

[13]丁尔苏.符号㈦意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4]Goatly,A.Washing the Brain——Metaphor and Hidden Ideology[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7.

[15]苏晓军.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J].外国语,2009(9).

[16]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唐家龙,曾培耿,等.译,吴模信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7]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M].吴模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H03

A

1673-9884(2017)07-0107-05

2014-03-23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14年青年项目(2014C021)

戴凌靓,女,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州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英汉语料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