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良知”
——重读丁玲的《“三八”节有感》
2017-04-15黄海霞
黄海霞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2000)
守望“良知”
——重读丁玲的《“三八”节有感》
黄海霞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2000)
丁玲延安时期所写的《“三八”节有感》,从文本和文体的角度进行双重解读,可以看到作家始终没有忘记文学创作理应着眼于人文关怀的基本使命,历史所赋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良知已深深融入了她的生命本体,成为其精神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丁玲;良知;守望
1936年11月,作家丁玲在逃离南京的囚禁生活后,义无反顾地奔赴她朝思暮想的“革命圣地”陕北保安。“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新的制度,新的生活,大大开拓了她的创作视野,不仅激发了她固有的创作激情,也恢复了她旺盛的创作生命。这段时间,她既写出了一系列的散记、速写如《彭德怀速写》《到前线去》等,诗歌《七月的延安》等歌颂和赞美的革命作品,也写出了小说《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等,杂文《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散文《风雨中忆萧红》等颇有分量也颇受争议的作品。这些颇受争议的作品虽然日后给丁玲的人生带来了诸多的不幸,甚至是灭顶之灾,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深受五四文化思想熏陶的现代作家和鲁迅先生的精神传人,丁玲始终没有忘记文学创作理应着眼于人文关怀的基本使命,守护、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尤其是女性的生存状态已成为她最有意义的思想本位、价值本位乃至生命本位。她用理性的体察和冷静的思考书写着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良知和责任,写于1942年“三八”节清晨的《“三八”节有感》就是很好的印证。
一
丁玲在《“三八”节有感》文后附记中写道:“……不过又有这样的感觉,觉得有些话假如是一个首长在大会中说来,或许有人认为痛快。然而却写在一个女人的笔底下,是很可以取消的。但既然写了就仍旧给那些有同感的人看看吧。”凭着女性的直觉和作家的敏锐,丁玲内心已隐约预感到此文一经发表将会产生怎样的政治反响,但是她照样投掷出去。虽有“因发稿时间紧迫,也不能整理了”的事实,但也可以说是一个托辞,从中可以窥见一旦遇到与女性相关的事,并且有机会一吐为快时,作家便不可抑制地要倾诉和表达。“‘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开篇就直接而尖锐地提出实质性的问题,毫不含糊。这既是世界性的现实,也是延安的现实。因为“延安的女同志却不能免除那种幸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最能作为有兴趣的问题被谈起。而且各种各样的女同志都可以得到她应得的非议。这种责难似乎是严重而确当的。”这一残酷不争的事实,让作家忧心忡忡,郁愤不已。“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人满意,她们不能同一个男同志比较接近,更不能同几个都接近。……但女人总要结婚的。(不结婚更有罪恶,她将更多的被作为制造谣言的对象,永远被诬蔑。)不是骑马的就是穿草鞋的,不是艺术家就是总务科长。”结婚的意愿和对象的选择都不自由,均构成了压迫。而离婚更由不得女人,“离婚的口实,一定是女同志的落后”,且“离婚大约多半是男子提出的,假如是女人,那一定有更不道德的事,那完全该女人受诅咒。”[1]60-64眼前的这些女人,不是生活在专制的“旧社会”,而是在开明民主的“解放区”,但当占半数的女同胞响应党的号召走出家庭,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的历史洪流中时,却遭遇了生存的尴尬和性别的歧视,作家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的“解放区”和“旧社会”又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呢?“革命”解放“人”的理想和延安的“现实”为什么相去甚远呢?在作家的主观意识里,认为这是不应该有的,必须改变。她进而直言不讳地提出恳切的建议。不仅希望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能“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使理论与实际不脱节”,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同时也真诚地呼吁所有的女同志要“强己”,要在暴风雨的搏斗中去追求和获取自己的幸福。这些“小小的企望”不仅“勉励着自己”,也“勉励着友好”。尽管言语之中已难以掩饰内心的感伤和失落,但是向来倔强的个性加上自觉的理性关怀依然驱使着作家用沉重有力的笔触去直击解放区封建残余对女性人格的漠视问题,希求在这个开明民主的男权政治文化中心能为她所爱恋的女性赢取该有的平等和自由,即使身陷政治漩涡也在所不惜。这份胆识和勇气近似于一种利他主义,牺牲自我,幸福大家,是可以让她获得精神的宽慰和自豪,更能让她完成自我人格的的净化和超越。在这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流淌在女作家血液里的良知和使命的强大感召。
二
丁玲的批判掷地有声,毫不含糊,并非空穴来风,妄加指责。经过几年的生活积淀和观察思考,作家眼中的解放区已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和神圣,透过对现实的冷静审视,她发现了新的“荆棘”,新的伤害,理性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的忧患心理让她不能装作没有看见,没有听见,更不能闭口不说。“太阳中有黑点,太阳应该歌颂,黑点也不必讳言。”[2]65在这之前发表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等小说中所暴露的同一问题就是这种理性审视的产物。如果说小说意欲揭示的问题,作家仍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紧随其后写出的《“三八”节有感》就不仅直接明确,而且尖锐有力。值得注意的是,此文作家采用的是“鲁迅式”的杂文体。曾自诩“吃着鲁迅的奶长大,以至于成熟起来”[3]204-206的作家丁玲,对鲁迅先生的杂文是顶礼膜拜的,称赞鲁迅先生的杂文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武器”[4]58,“令人永远欣赏他锋利精辟的语言和明快的思想”[5]211。基于这样的文化血缘,当她意欲同这些严重阻碍革命进程和女性解放的封建陈规陋习做顽强斗争时,毅然绝然地以不怕麻烦的勇气,不怕非难的坚定,发出积极的倡议:“这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4]58因为“即使在进步的地方,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更何况“中国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是不容易铲除的。……它与中国的旧社会是相连结着的。”[4]59那么利用杂文这一战斗利器“紧紧抓住一环,痛快淋漓地打”[5]215,无疑吻合了作家内心的全部需求和期待。“假如我们有坚定而明确的立场和马列主义的方法,即使我们说是写黑暗也不会成问题的,因为这黑暗一定有其来因去果,不特无损于光明,且光明因此而更彰。”[2]70于是,她站在“为着真理”,“为着在批评中建立更巩固的统一”[4]59的革命高度上,以自身的经验材料和语义系统,用饱蘸血泪的笔触分析了延安妇女真实的生活情态,深刻而尖锐地批判了旧有的男权中心思想对女性所构成的种种约束和禁锢。她热切地期盼并建议全社会都能真正关注妇女解放事业,尊重女性的利益、女性的人格,不要仅仅停留于表面形式的开会、演讲、发文章。尤其强调了女性应该弘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做一个有觉悟、有大抱负的现代女性。希望她们能在时代的大变动中,在“生活的战斗与进取”中挺起腰杆做“人”。这份发自肺腑又无所顾忌的思考和探索,在当时是独特而大胆的,它所唤起的不仅是作家对自我存在的理性反思,更涉及了对革命的本质意义、人生的价值追求、人性的精神归属等深层次问题的质疑,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批判意义。
在“团结自己打倒敌人”的战时文化规约里,丁玲敢于用“鲁迅式”杂文对代表进步和光明的解放区作出如此不合时宜的批判,既有潜藏在她身上的五四文化精神在悄然发生作用,更有作家骨子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良知的力量在推动,二者的合力最终赋予她一种积极主动“干预生活”的精神和魄力。
这篇“贯注了血泪”,“安置了多年的苦痛和寄予了热切的希望”[6]71-75的杂文,不仅没有给作家带来愉快和幸福,反而让她付出了无比沉重的代价。但是命运的坎坷并没有磨灭作家内心的那份追求和守望,即使到了风烛残年之际,她都“还不能完全免除为一些依然被压迫的妇女的悲惨遭遇而流泪伤心。”[7]280因为“我们的祖国不是世外桃源。我们不把自己置于世外……我们要保持清新的空气,就一定要排除毒化人民的精神污染。”[7]282可见作家人性中那份美丽的初心从未泯灭,从未怠惰,历史所赋予知识分子的使命和良知已深深融入了她的生命本体,成为其精神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喜的是,作家的付出并没有白费,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今天的女性诚如她所期盼和坚信的,已能和所有男人一样,跨越障碍,摆脱束缚,以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高贵姿态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主动争取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地位,用激情和梦想把握着人生航向和幸福。更有一大批志存高远的巾帼豪杰立身广阔的国际舞台,继续践行着本心的良知和使命,探索着富国强兵的宏图大业。女性的崛起和强大,为这个开放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坚韧的色彩,作家丁玲功不可没。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人为文,良知都是最好的向导。作家曾说:“搞文学创作,首先要具有真正做人的本领。”[8]207-210《“三八”节有感》中一再流露出的生命忧患和革命良知,时至今日依然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人品与文品高度一致的真正伟大的革命作家”[9],丁玲当之无愧。
[1]丁玲.“三八”节有感[A].丁玲全集(7)[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丁玲.关于立场之我见[A].丁玲全集(7)[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丁玲.我便是吃鲁迅的奶长大的[A].丁玲全集(8)[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丁玲.我们需要杂文[A].丁玲全集(7)[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5]丁玲.关于杂文[A].丁玲全集(8)[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6]丁玲.文艺界对王实味应有的态度及反省[A].丁玲文集(7)[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7]丁玲.留下“三八”节的祝贺[A].丁玲全集(6)[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8]丁玲.还是要人、文并进[A].丁玲全集(8)[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9]艾农.真实的丁玲㈦谬托知己者笔下的丁玲[J].中流,1997(9).
I206
A
1673-9884(2017)07-0100-03
2017-05-21
黄海霞,女,福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