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之探索——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

2017-04-15施卫娟

关键词:法治学院基层

李 骏,施卫娟



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之探索——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

李 骏,施卫娟

(南京财经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宗旨或目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党员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党的领导的落实等。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培育,能够有效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内容的落实实施,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则是培育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有效载体。高校宜通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迈向新台阶。

立德树人;法治文化;载体;基层党建

基层党建是高校党建的重点,也是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高校党的建设重要批示中,强调要“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刘延东同志在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上强调:“要坚持抓基层,切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重心下移。”[1]这些都说明:基层党建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至关重要,而高校党建工作则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保障与引领。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契机来推动党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即以此为案例,来论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在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之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总书记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即“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将法治文化精准地定位在“中国语境”之下,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并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下中国先进法治文化串联成一以贯之的体系,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李林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概念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指由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要求的法治价值、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法治理论等精神文明成果,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特征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措施等制度文明成果,以及自觉依法办事和遵法守法等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的一种先进文化现象和法治进步状态[2]。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治精神文明成果,二是法治制度文明成果,三是法治文化现象和法治进步状态。这一概念,纵观从古到今,横看从理论到实践,综合来看从物质到精神,面面俱到,应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内涵的全面概括。它为我国“依法治国”进程中如何建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维度。

二、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党建工作之举措

(一)清晰定位:营造“平等、为民”的学院育人环境

以师生为本,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是学院党建工作的宗旨,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学院党委积极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凝心聚力推动学院党建工作。

1.逐步改善硬件建设,尊师重教培植典型

2014年,学院党委向学校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为学院重新粉刷墙壁,拨配部分办公桌椅,重新规划、调整办公室,为教师们创造更多的办公空间;开放学院资料室、建设“教工之家”“综合办公室”“教师休息室”,为参加司法考试和考研的学生开设“24小时复习教室”;学院墙壁、电梯出口、教室门口张贴“轻声细语”“尊师先行”“潜心学习”等温馨提示标语,着力为师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同时,学院党委积极鼓励老师们展示自身风采,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带动学风、教风及院风朝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在学院党委的推荐下,老师们参与学校党委中心组学习、担任学校特邀监察员、为学校处理法律事务纠纷;在教工党支部的组织下,老师们多部摄影书画作品在省级、校级校园廉政文化书画摄影作品展中展出;教工党支部书记充分展现自己的书法才能,书写多份作品挂于学院会议室、外墙,营造高雅舒心的工作环境;连续几年每年评选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科研先进个人、公共服务先进个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和激励作用。

2.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化繁为简多干实事

学院党委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切实转变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行政管理方式、方法,重视工作计划的制订与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探索将各项工作融会贯通、整体推进。例如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将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团学工作紧密结合,以暑期社会实践、党日活动等为载体,切实发挥作用,避免产生形式化、两张皮的工作作风。同时,探索将政治学习与各类活动结合起来,如将学习十九大精神与科研项目申报中的热点问题探讨结合起来,将教职工党日活动与工会活动结合起来,将学生党支部活动与社会工作专业社会救助行动结合起来,采用一会多议题的形式化繁为简,将务虚工作落到实处。

3.清正廉洁反对四风,艰苦奋斗追求高尚

学院党政班子团结一致,尊重民意,立德修身。以身作则清正廉洁,时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锻炼党性修养,与全体师生一道,培育高雅的生活乐趣,确立清静的心理状态,打造优秀的思想品德,使学院形成了清新正向的主流行为规范。近年来分别通过龙潭监狱教育警示、世业洲“重走习总书记改革道路”、参观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等教工党日活动,加强了警示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帮助党员干部和教师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葆有廉洁本色;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主动废除了领导电话补贴制度、放弃领取可要可不要的奖励、带头厉行节约,提倡学术交流午餐会等健康有益的学院活动。

(二)总揽全局:搭建“科学、民主”的学院治理体系

学院党委根据“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战略目标,提出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服务于学院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学院在始终坚持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民主集中,在有效调动全体师生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的同时,构建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的运作模式。

1.设立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党委领导核心的基础上,设立了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民主理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工会委员会等。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办事,重大事项向全院教职工公开,涉及全院教职工利益的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关乎学生工作的事项向全院学生公开,确保公平、公正,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2.实施阳光透明的财务管理

学院财务工作是关乎到学院民生与发展的大事,学院党委与行政紧密配合,坚持“开源节流增效益,节约成本重预算;注重原则守纪律,积极主动立规范”的原则,设立民主理财委员会,定期向全院教职工通报财务情况。同时进一步严格财务审批制度,明确学院采购的程序。在基金收入与支出中,坚决抵制“小金库”行为,加大力度推进收入入账的进程,积极与财务处等管理部门沟通,强化规范,共同促成学院财务规范化管理,使学院中心工作的发展有了保障,同时也使全体师生对学院党政的信任度得到提升。

(三)把握关键:制定“公平、合理”的学院规章制度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与学校发展要求,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章立制”活动为基础,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边查边改边立制”为举措,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凝练学院发展方向,构建学院发展蓝图,践行“依法治院”原则,以制度建设保障和推动学院中心工作。自2013年至今,强化顶层设计引领作用,注重完善民主程序,在规章制度废改立方面几上几下,通过党政联席会议、支部书记讨论会、教授委员会、民主理财委员会、教职工大会、谈心日等多种方式、多个层级确立学院思想准则与行为规范。几年来,新制订了《法学院文化建设年度规划》《法学院关于院务公开的若干细则》;修订了《法学院经费管理办法》《法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奖励与学术会议参会资助办法》《法学院入党积极分子评选标准及实施办法》《法学院团组织推优实施办法》《法学院发展党员工作若干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

围绕“好制度、严执行、求实效”三个标准和要求,学院党委在党政联席会议纪要中确立了通过多种院务公开形式如学院网站、电子邮件、学院QQ群等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位师生,并通过每周一上午周工作计划讨论会、每周三下午学术研讨会、每周五下午周工作回溯讨论会等固定程序,确保以党建规划引领工作目标的稳步推进。

(四)彰显特色:打造“专业、服务”的普法教育活动

结合法学专业特色,适应时事政治的潮流,认真组织策划开展党日活动,发挥学习效能,并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普法教育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近几年来,教职工党支部联合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开展的以“法律服务进社区 社会工作解民情”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就房产纠纷、遗产继承等法律问题、和谐家庭建设、妇女维权等法律援助相关程序等现实问题为社会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师生党员们依托“江苏高校法律援助联盟”在南京、镇江、常熟等地开展多次普法宣法、法律援助活动,为地方百姓、中小学生提供法律咨询与帮助。

近四年来,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还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强化宣传阵地,每年开设“法治梦想·法治中国”师生法治教育系列讲坛;每年宪法日开展法治主题活动,如2014年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知识竞赛,2015年法治情景剧大赛,2016年“我的公益心”公益慈善晚会,2017年以学习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开展法治漫画作品巡展、法治情景剧巡演等活动;同时,自2015年起,本科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教工党支部协同创设《律苑青音》微信公众号,连续三年开展普法宣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高校基层党建之辩证关系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立足专业、聚焦主业、专注法治,使基层组织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师生党员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业务素质与道德修养明显提升,学风、教风、院风民主集中、清新有为,学院各项制度完善、奖惩分明,师生凝聚力较强,在教师发展、学生升学就业、各类竞赛获奖以及公益性活动中,均有良好展示。这一良性效果使我们得以再次确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高校基层党建之辩证关系,即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石与内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赖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构建,并将有效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成效。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石与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基础。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形成宪法和法律的信仰是关键。……要真正形成对宪法和法律的信仰,就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宪法和法律的各项规定,将宪法和法律作为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3]党的建设一般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施主体和实施对象均为党员及群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的特权”“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这些都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做出重大决策之时,要首先思考:这一决策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党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在实施任何举动时都应先思考:这一行为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如果不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或触犯了宪法和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因为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他们首先是一个普通国家公民,公民应当遵守宪法与法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才能够发挥先进性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也是高校基层党建的内容之一。就党的建设内容之一,即思想建设而言,其在高校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指出,随着时代的变化与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指导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公民意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抵制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教育、引导正确对待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教育[4]。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均包含有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内容。“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之一,公民权利与义务是法律规定的内容,传播西方错误思潮要受到法律制裁,而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总有差距,经济与社会改革必定要遵守法律,而我国也在不断完善法律、依法治国……高校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更需要以国家法律法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来保障与推动。尤其是高校基层作风建设,教工党员如不能以法律法规约束自身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将是有害无益的,而学生党员如不能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并以法治方式读书治学做事,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不能跟上时代节奏并以全面的能力服务社会。

(二)高校基层党建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与发展方向的有效保障

高校基层党建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与发展方向的有效保障这一论断实际可以置换成: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才能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才能确保法治文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是因为高校是国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阵地,因而,高校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承、改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其建设成功与否、建设程度的深浅,都有赖于高校的主体:人。而这一“人”的群体,在其中起主要和引领作用的应是党员。党员通过党的组织实施党的领导,在高校基层党组织,确保法治文化建设及一切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通过民主集中制确保所有党员同志和群众的权益,通过带头遵纪守法做好群众示范,通过理论研究充实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文化内质,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实施。

高校基层党组织由师生党员组成,教师党员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将法律知识与法治理念、法治思维传递给全体学生,因而高校基层党组织一定要物色具有优秀品德的和扎实理论研究功力和教学研究潜力的教师进入组织系统,以便能够将最先进的思想、最契合中国国情的法治理论与法治思维传递给学生,开展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培育与普及,在全校形成带动与示范作用。还可以通过“依法治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从而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顺利走上社会,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1]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2014-12-2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29/c_1113818177.htm.

[2]李林.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概念的几个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5.

[3]周叶中,祝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19.

[4]于福坚.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109.

Improving of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with Socialist Legal Culture——Tak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LI Jun, SHI Wei-juan

(School of Law,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23 Jiangsu)

Aim for the“moral educatio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 membe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dher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and the rule of law consciousnes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tents of the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socialist legal culture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to foster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to a new stage through socialist legal culture construction.

moral education; legal culture; carrier;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6.18

G648

A

1004-4310(2017)06-0093-05

2017-10-02

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打造法治文化,创新高效基层学院党建工作机制”(2015JYDJ-YB0105);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规划办)“社会工作视野下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改革探索”(X-b/2015/09)。

李骏(1977- ),女,汉族,江苏张家港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施卫娟(1986- ),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法治学院基层
初等教育学院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学院掠影
走基层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