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操谋略中的统战智慧

2017-12-29王华斌魏宏灿

关键词:曹魏袁绍曹操

王华斌,魏宏灿



曹操谋略中的统战智慧

王华斌1,魏宏灿2

(1.安徽农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1000;2.阜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安徽 阜阳 236041)

曹操雄视天下,为完成一统之大业,接受谋臣之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将汉献帝作为统战的工具,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和优势。审时度势,唯才是举,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为己所用。纳贤任智,结成共治天下之集团。总御皇机,克成洪业。

曹操;谋略;统战智慧;奉天子以令不臣;唯才是举

统战,即统一战线,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通过某种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某些利益的基础上结成联盟。简言之,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其实质就是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联盟。在中国现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度合作结成革命统一战线。这种政治形态,我国古代即已有之。如周武王联合诸侯伐商;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合纵抗秦,而秦实施连横以抗之;三国时期的孙刘联合抗曹,宋金联合灭辽等。只不过那时没有“统战”之名,而其行为中已有“统战”之实了,表现出“统战”的意识。在天下大乱、雄豪并起的汉末,曹操的实力在初始远不如袁绍、刘表、公孙瓒等,但最后的赢家却是曹操,他“总御皇机,克成洪业”[1]55。究其主因,则是他审时度势,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统战旗帜,实施“唯才是举”的组织战线,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成就霸业。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皇帝昏庸,大权旁落,汉已名存实亡。但由于谶纬神学和正统观念作用,刘氏皇权“受命于天”,汉献帝多少还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一些诸侯欲挟天子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据说始于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宰相管仲,他用这种方式作为抑制其他诸侯的策略。时至汉末,董卓、李傕、郭汜、杨奉等都曾“挟制汉献帝”,可是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据《三国志》记载,汉代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袁绍的谋士沮授,他曾劝袁绍:“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1]195但由于郭图、淳于琼等人以“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1]195为由而反对,目光短浅的袁绍没有纳之。所以三国时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始作俑者,绝不是曹操。雄才大略的曹操则充分地认识到献帝对他实施“天下归心”,成就大业的重要意义,是他开展统战工作的一面旗帜,所以当曹操“议奉迎都许”时,谋士荀彧劝他:“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 、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1]310谋士毛玠也劝曹操:“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1]375这些主张坚定了曹操的信念,所以曹操当即立断“遣曹洪将兵西迎”汉献帝[1]13,侍奉于许昌。曹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奉”,而不是“挟”。从此曹操利用汉献帝这个统战的工具,发号施令于不臣,匡扶弘义,取得了政治上的极大主动权和优势,这对掌控全国的割据、动荡局面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把那些与自己政治主张不同而拥戴汉的政治势力团结起来,共谋大事对其事业而言是一个飞跃,无论是征伐异己,还是人事任命,都用献帝的名义置对方于被动地位,借献帝之名,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强化自己的影响,给自己创造了极大的政治优势。他名正言顺地利用汉室大旗吸纳人才。两汉以来“非刘氏不能称王”的传统政治道德,对官僚士大夫影响至深,并以忠于汉室作为战乱之际的政治选择和行为操守。那些曾得到汉政权重用的士大夫在正统的政治道德观念的驱动下,选择了曹操。在汉献帝的旗帜下,曹操身边云集了大批能人志士。其中很多人如王朗、华歆、陈群等更是主动投奔。一时出现了“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的盛况。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审时度势,最大限度地把可以团结的各路诸侯力量团结起来,把可以调动一切因素利用起来,即使是暂时的、易碎的结盟也不放过。这实际就是先秦时期的“合纵连横”的活用。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曹操的统战是以实利为衡量的,在他眼中,永恒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在袁绍和袁术两兄弟反目为仇时,曹操利用矛盾与袁绍、刘表结成联盟,以对抗袁术、公孙瓒、陶谦结成的联盟,曹操在联军中大显神威。初平三年(192)曹操和袁绍联手先后击败刘备、单经、陶谦等,之后又于匡亭等地大败袁术军。

曹操为了击败实力较强的袁术,不计前嫌,竟联合曾袭取自己的兖州并险些置自己于死地的吕布,还用自己私人的金子给吕布铸造一颗“左将军”的大印,把自己玺印上的紫色绶带取下给吕布,以示和好;为了对付强大的袁绍,与有杀子之仇的张绣和好;联吴抗蜀,除心患关羽。孙权的父亲孙坚和曹操曾是结盟讨伐董单的战友,后孙坚的长子孙策在江东发展,势力壮大。曹操为了结盟,就为子曹彰娶孙策堂弟孙贲之女,又把侄女配给孙策弟孙匡。素有大志的孙策乘曹操与袁绍于官渡对峙之机偷袭许,但计未行而被刺杀。曹操置婚姻关系不顾而乘机攻吴,被张纮劝阻。操即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他接受司马懿和蒋济的建议,利用“荆吴虽外睦,而内相猜防”之矛盾,封孙权以江南之地,孙权上书称臣,“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1]52。联合孙吴,魏吴形成了暂时的军事统一战线。建安25年“权击斩羽”,借孙权之手斩杀了关羽,去了心腹大患,离间了孙刘联盟,曹操成了最大赢家,这就是他实施统一战线的成果。

如果说“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的统战旗帜,那么“唯才是举”则是他实施统战结盟的纲领。早在铲除宦官、匡扶汉室的政治斗争中,曹操和袁绍曾经一起讨论过时局。《三国志•武帝纪》云: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1]26。

曹操与袁绍的这一段对话,道出了二人的不同政治谋略,袁绍只重视攻城略地,而曹操胜袁绍一筹,他重视人才,把人才问题看做是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搞统战,就要讲团结,唯才是举是笼络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1]55,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并调动其积极因素。为此,他于建安15年发布《求贤令》、建安19年发布《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建安22年发布《举贤勿拘品行令》。

这就是世人称道的“求贤三令”,其核心就是“唯才是举”,划定了曹操构建的政治势力和统战结盟的范围。汉代选拔人才由地方推举,重视德行。帝王下诏求贤所强调的大抵都是德行,或先德后才,或德才兼备。作为汉末的政治家曹操,在他看来,德才兼备固然不错,但在汉末动乱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士,未必能有行”[2]160。在德才不能兼备的情况下,就不能求全责备,只能退而求其次,取才能出众而有这样那样污点的人才以任用,这就以更快更直接的渠道获取大量人才,全方位、大面积的挑选政治人物联手结盟,构建自己的政治势力。“三令”旗帜鲜明的主张不问名声、地位、出身,即负有“盗嫂受全”之污名,或品德“有偏短”,或“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委以重任,“勿有所遗”。这虽然是乱世时的权宜之举,但为大量避难于战火的建安士人营造了选择环境和进入仕途的方式。军阀与士人积极互动,相互选择,利益共享,构成了这个时期特有的政治形态。

曹操的唯才是举,这确实显示了他用人不拘一格的大度。实际上,在他未颁布“求贤令”前即已实施人才队伍的建设路线了,他任用了一大批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人才,如郭嘉等有“不治行检”[1]435,季阐有“受金取婢之罪”[2]199,曹操都不求全责备,皆以“智策举之”,加以重用。凝聚天下智力,争取天下归心,是曹操统一战线成功的秘诀。操极会用人,堪称知人善任。洪迈很看不起曹操的人品,说“曹操为汉鬼蜮(叛逆),君子所不道。”但他却很欣赏曹操知人善任的用人之术:“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进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欲复监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曹)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运气)也。”的确,若论知人善任,曹操实为后世之所难企及。

曹操求贤,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亲仇不避,举亲不必说,用仇用降很值得一提,充分显示出曹操的统战智慧。曹魏集团中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士和多谋善断的名士,他们有的是慕名主动奔投,有的是临阵倒戈,有的是被俘劝降,曹操“各因其器,不念旧恶”,以诚相待。《三国志》记载初平二年(191)荀彧弃绍投奔曹操,曹操大悦,赞其为“吾之子房”[1]308;建安五年,曹操“闻(许)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1]21许褚率众归曹,曹操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1]542曹操于官渡之战中“得郃甚喜”,立即拜为偏将军,封都亭侯[1]525。曹操攻破荆州后,文聘归降,曹操曰:“卿真忠臣也”,厚礼待之,授予兵权,任为江夏太守[1]539。建安十三年八月,荆州刺史刘表病死,其谋士蒯越劝刘琮献地降曹,蒯越也归附于曹。操为不战而得荆州格外高兴,在写给荀彧的信中说“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2]121这些人都为曹操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曹操对待张绣,据《三国志•张绣传》记载:

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1]262

曹操唯才是举,重大局,讲团结,度外用事。曹操处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19的时代。当时天下那些积极进取的建安名士,择明主而栖,希望通过辅佐“明主”而建功立业。袁绍就是因“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1]432“能聚人而不能用”,败坏了自己的事业。曹操则思贤若渴,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1]432他对投奔来的人才,皆“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1]432。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刘备被吕布打败后,投奔曹操,程昱劝曹操杀刘备以除后患。如果从把政治上的主要对手铲除于萌芽状态之中这一角度考虑,程昱的建议是很有道理的。但曹操却不以为然,他从当时的政治形势着眼,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1]14没有采纳程昱的建议,反而以礼相待,置其左右,委以重任。这不仅争取团结了刘备,提高扩大了曹操纳贤的声誉,也彰显了大英雄胸怀。官渡烧书也表现出曹操的大度胸怀。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1]21。并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1]22由此见出曹操心胸的宽广和容量。曹操的这一人才大局观明显高人一筹,是极有利于统一战线形成的。

曹操集众智,不搞一言堂,这不仅有利于唯才是举,也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建立。汉魏之际,就用人本领而言,实无人能出曹操之右,他为了广开言路,发动部下向他提意见和革除唯命是从的恶习,于建安十一年(206年)发出《求言令》:

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诗》称“听用我谋,庶无大悔”,斯实君臣恳恳之求也。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以来,不闻嘉谋,岂吾开延不勤之咎邪?自今以后,诸椽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2]98

此令旨在敞开言路,集思广议,鼓励大家建言献策。开明的曹操不搞一言 堂,反对僚属的“面从”。曹操从汉末群雄中胜出,靠的就是重视统战,广泛采纳众多谋臣的建议献策,其中荀彧、郭嘉、荀攸、贾诩、许攸等在关键时刻都提出过重要的建议,贡献尤著。每当战胜克捷、论功行赏时,曹操对于麾下多谋善断、积极建言献策的荀彧等谋臣也没有忘记,而是一再突出“平定天下,谋功为高”,给予重赏。这一举措,势必调动了大多数谋臣的积极因素。

1.曹氏宗室势力,这是曹魏集团的核心领导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联络家族及社会关系的纽带则是血缘,认为非本族人必有异心,所以曹操最信赖的则是曹氏家族成员,如曹休、曹纯、曹洪、族子曹休、曹真等,皆握兵权,是曹魏集团的核心人物。由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1]2,曹操视夏侯氏为异性的血缘关系,所以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夏侯玄等皆显赫于曹魏集团中,也是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这两种血缘之亲,构成了曹魏政权的核心力量。

2.汉末社会名士,这是曹魏集团中的重要力量,是曹魏集团中的关键人物。曹操“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4]153,将他们笼络于邺下,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如建安七子,他们聚集在曹氏父子周围,得到信任,成为曹魏集团的幕僚。被南阳何颙誉为“王佐才”的荀彧[1]307,投奔曹操后,被操视为“吾之子房也”[1]308,成为曹操权力中枢的重要成员,负责落实“唯才是举”的策略。一批栋梁人才如荀攸、陈群、司马懿、华歆、王朗等,先后进入曹魏集团,并担当重任,成为曹魏集团的重要角色和可靠的力量。这些名士中的绝大多数进入曹魏集团后,就开始慢慢适应曹操“早期忠君报国,演变为自己称王,谋取汉室”[5]28的政治主张,逐渐全面接受曹操的政治意图和行为方式,将自己建功立业的活动融汇于曹氏父子的政治活动中,最后成为曹魏政治集团中的重要力量。也有一部分名士,在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感召下,投奔于曹魏集团,但其人生价值观和政治信仰仍停留在曹操当初的起兵讨董、光复汉室的初始阶段,而没有随着曹操思想的转变而转变,仍自视为汉臣,内心仍想维持汉室尊严,甚至反对曹操称王,最终被淘汰,如荀彧等,被黜于曹魏集团,甚至自杀身亡。

不谋天下者,不足谋一域。曹操雄视天下,他为了完成一统大业,审时度势,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光复汉室的旗帜下,开展统战工作,招贤纳士任智,云集了许多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士,为己所用,结成共治国家之集团,“其明略最优”,故“克成洪业”。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曹操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钟嵘.诗品[M].陈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刘勇.曹操智囊团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On Caocao’s Wisdom in United Front Work

WANG Hua-bin, WEI Hong-ca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1000 Anhui; Editorial Department,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 236041 Anhui)

To fulfill his great dream of uniting the whole country, Caocao, Chancellor of East Han Dynasty, accepted his counsellors’ suggestion and controlled those ministers who didn’t fufill their responsibilities to their emperor by handling the Han Emperor of Liu Xie. He got the control and advantage in his political life by making the emperor his weapon in the united front work. Seizing up the situation, cooperating with every force possible, promoting and making use of those talented, Caocao brought all positive factors into full play and formed an alliance to the great cause of governing the whole nation, thus, h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his career by handling the emperor.

Caocao; Strategy;wisdom of united front work; control the disobedient ministers by handling the emperor; talent-oriented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6.05

K234

A

1004-4310(2017)06-0023-05

2017-09-11

王华斌(1979- ),男,安徽太和人,安徽大学博士生,安徽农业大学讲师;魏宏灿(1952- ),男,安徽太和人,阜阳师范学院教授,亳州学院特聘教授。

猜你喜欢

曹魏袁绍曹操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袁绍其实不无能
袁绍其实不无能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