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阳方言俗语词例释

2017-12-29吕玲娣

关键词:阜阳俗语方言

吕玲娣



阜阳方言俗语词例释

吕玲娣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阜阳方言中包含有大量的俗语词,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禁忌色彩,反映了阜阳社会生活、交际、饮食、礼节等方面的民俗风情,是我们进行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研究当代阜阳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

阜阳;方言俗语词;考释

阜阳地处淮河以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阜阳方言中包含了大量为本地人所普遍使用的俗语词,这些俗语词口语色彩较浓,富有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禁忌色彩,不仅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阜阳方言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材料。因此,对阜阳方言中的俗语词进行考察实属必要。本文选取阜阳方言中的14组反映民俗风情和社会文化的俗语词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其词义理据,以期为当代阜阳的方言研究和民俗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一、俗语词概述

俗语词,古人称之为“俗语”“俗言”“俚语”“俚言”“直语”“恒言”“迩言”“迩谈”“乡语”“乡谈”等,包括民间流行的通俗词语、言语、俚语及口头常用成语等。近代学者多称之为“俗语”“习语”“口语词”“俗语词”等。关于“俗语词”的定义,学者们多有论述,郭在贻先生认为:“俗语词,包括方言词和口头语词(方言词有时也就是口头语词,二者不宜截然分开)。”[1]109并提出俗语词“一般指魏晋六朝以后出现于载籍中的一些古代口头语词,这些词往往具有某种特殊的义训,用张相先生的话说,就是‘字面普通而义别’”[1]98。朱庆之先生认为:“口语词和俗语词本是两个互有区别的概念:口语词是相对于书面语词而言的,主要是指只用于日常口语(包括方言)而不用于书面语的那些词;俗语词是相对于雅语(文雅的)而言的,主要指口语中那些粗俗鄙俚难登大雅之堂的词。”[2]58王云路先生则认为:“汉语俗语词是各时代各社会流行于口语中的新产生的,或虽早有其词但意义已发生变化的词。”[3]63综上可知,各家均认为俗语词本质上是口语词。据此,笔者暂把“俗语词”界定为现在阜阳方言中流行于口语中的词,包括现代新产生的口语词和方言词,也包括产生于前代但在后代被重新赋予了时代意义的口语词。本文就以此为标准,对阜阳方言中的14组俗语词进行词义理据的探索。

二、阜阳方言俗语词例释

1.吃馒馒

“吃馒馒”,指吃奶。“馒”本作“米曼”,指馒头,《广韵•寒韵》:“米曼,米曼头,饼也。馒,俗。”《集韵•桓韵》:“馒,馒头,饼也。”“馒馒”,又作“馍馍”,是“馒”的叠音形式,指馒头,如清•李世忠《梨园集成•走雪》:“(生):‘有劳。(吓)掌柜的,这里可有水饭没有?’(末):‘没有水饭,只有面食馒馒。’(生吓):‘有面食馒馒,有劳你拿来。’(末):‘是是,伙计拿面食馒馒来。’”又清•烟霞散人《斩鬼传》卷五:“又站了半日,方出到厨下去,先掇上一盘呆瓜菜,然后是一盘闷鹅,又是一盘羊不理杂烩。又放下一只不知匙,一双不停箸,随一盘大馒馒。”今山西平遥、湖北房县亦用“馒馒”指称馒头。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对“馒头”这一食品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记载:“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据此我们可以推知,馒头是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因“馒馒”形圆而隆起,与女性的乳房形似,故在阜阳方言中“馒馒”用来借喻指称乳房。“吃馒馒”即指吃奶,阜阳方言中还记作“吃买买”“吃埋埋”“吃妈”等形式。

2.撑杆子

“撑杆子”,一般指船上挂帆的杆子,温端政主编的《俗语大词典》将“撑杆子”释为“桅杆”,可以构成歇后语“撑杆子遇见暴风——散了架子”,本指桅杆被暴风刮得散了架,转指人的架势或派头倒了[4]150。但在阜阳方言中,“撑杆子”指“伞”义,亦可作“雨淋子”。“杆子”是指构成伞的工具材料,“撑”是指打开伞的动作,该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伞的基本特征。另外,不直言“伞”而谓“撑杆子”,或因“伞”与“散”同音,人们出于语言禁忌的需要对其改称,亦为一种可能。

3.叨菜

“叨菜”指夹菜。《阜阳地区志》[5]中记作“刀菜”,“刀”当是“叨”字的记音形式。“叨”有“食”的意思,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八“叨佷”引《埤苍》:“叨,食也。”明•佚名《精忠记•辞母》:“水宿风叨,跋涉程途,今喜到鄂州道。”清代文献中有“叨菜把”一语,指“食蔬菜”义,如陆锡熊《叠前韵呈警斋侍郎》诗:“重接兰言宁意料,频叨菜把荷情浓。”祁寯藻《示袖山上人》诗:“欲证菩提果,还叨菜把恩。”“叨菜”由“食菜”义引申转指“用筷子夹菜”,今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运用较广。

4.光棍儿

“光棍儿”,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般指无妻者,丁惟芬在《俚语证古•形貌》中已有说明,“光棍,旷鳏也。无妻谓之光棍。”[6]100但阜阳方言中“光棍儿”一词具有两个义项:一指过分表现自己的男人,一指一地有头有脸者。这是因为“光棍”在古汉语中具有贬义和褒义两种感情色彩。既可以指地痞、流氓,清•范寅《越谚•人类•恶类》:“光棍,祸世者。见《律例》。”还可以指聪明人,如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十一回:“谁不知道俺兄弟是个能人,是个好光棍儿。”当带有贬义色彩的“光棍”加上后缀“儿”时,表达了说话者一种厌恶的情感,故在阜阳方言中,“光棍儿”可以用来指称过分表现自己的男人。当“光棍儿”前用具有褒义色彩的“仁义”进行修饰时,阜阳农村方言中用来指称本地有头有脸者。

5.噘街婆

“噘街婆”指擅长骂人、骂街的泼妇。“噘”指翘起嘴,本作“撅”,如清•孔尚任《桃花扇•选优》:“(丑撅嘴介)我老妥又不妥了。”引申指骂、斥责,如《陕北民歌选•三十里铺》:“奴的老妈妈把奴噘,茅坑里头哭几声,哭几声三哥哥。”“噘街”指“骂街”,指在人多之处谩骂,如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优人如鬼,村歌如哭,衣服如乞儿之破絮,科诨如泼妇之骂街。”“婆”在方言中一般可以泛指已婚妇女,如婆娘、婆姨等。阜阳方言中,“噘街婆”用来指称擅长骂街的泼妇。今山西忻州亦称“叫街婆”。

6.老婆行

“老婆行”,指具有一定规模的女性集团。“老婆”本指年老的妇女,如唐•寒山《诗》之三六:“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行”可作助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相当于“们”“等”。如宋•欧阳修《醉蓬莱》:“我且归家,你而今休呵。更为娘行,有些针线,诮未曾收啰。”宋•晁端礼《柳初新》:“若还不是,前生注定,甚得许多摧挫。去你行、有甚罪过,送一场、烦恼与我。”“老婆行”本指老妇女们,带有一定的贬义。引申指女性集团,以谈论家庭琐事、邻里是非为主,相当于“老婆帮”,如:“俺结‘老婆行’咋啦?国家宪法还允许公民结社自由呢。”

7.老缺

“老缺”,又作“缺一叶子肺”“缺叶子”,指缺心眼的人。“缺”本指器物破损、残缺,《说文•缶部》:“缺,器破也。”引申指人没有心机,如方纪《园中》:“就是那大孩子,性子憨,缺心眼,好跟人打架,老头常骂他,也管不了,那年月,不是为了吃饭吗!”“老”作为前缀“加于表示人的品性、面貌等方面的形容词前指称其人的用法,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往往带有贬义色彩[7]91。如《宋书•王玄谟传》:“孝武狎侮群臣,随其状貌,各有比类,多须者谓之羊。颜师伯缺齿,号之曰齴。刘秀之俭吝,呼为老悭。”“老悭”指吝啬鬼。“老缺”指称缺心眼的人,在阜阳话里是贬低人的词语,一般用来侮辱、讽刺他人。旧时北方地方市井用“老缺”谓以赌术诈骗钱财者[8]365。今山东禹城、济宁、临清、利津等地则用“老缺”称呼“土匪”。

8.肉蛋

“肉蛋”,指性子缓慢、动作迟缓的人。“肉”本为名词,指人体的皮肤、肌肉和脂肪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唐•王冰注:“肉,覆裹筋骨,充其形也。”现代汉语方言中“肉”可作形容词,指性子缓慢、动作迟钝,如东北、北京、天津、新疆吐鲁番、青海西宁、河南洛阳、甘肃兰州、四川成都、江苏淮阴等地都有这种用法[9]1984。“蛋”本指禽类或龟、蛇等所产的卵。清•吴任臣《字汇补•虫部》:“蛋,俗呼鸟卵为蛋。”放在形容词或名词的后面组成代表人的词,含有贬义,如“坏蛋”“懒蛋”“糊涂蛋”等。阜阳方言中“肉蛋”用来指称做事性子缓慢、动作迟缓的人,往往含有不满和恼火的情绪。

9.烧不熟

“烧不熟”,又作“烧不透”、“没烧熟”,指“没教养”“蛮横”,阜阳方言中常用来指称那些不讲礼貌、不讲道理的人,如“这个家伙怎么有点烧不熟啊!”“烧不熟”本指食物没有烧熟,不可食用,如萧红《最末的一块木柈》:“我再也不能抑制自己的愤怒,心想冻死吧,饿死吧,火也点不着,饭也烧不熟。”引申指人不够成熟,阜阳方言中借喻指人不讲礼貌。此外,阜阳方言中还用“烧不熟”形容人头脑简单,缺少心眼儿,义同“二不斗”“二性子”。

10.泻酒

“泻酒”指斟酒,即倒酒。“泻”,阜阳方言中读作“xiĕ”,记作“写酒”。“泻”本指倾泻,《玉篇•水部》:“泻,倾也。”引申指倾倒,《世说新语•规箴》:“陆玩拜司空,有人诣之,索美酒,得,便自起,泻着梁柱间地。”“泻酒”指倒酒义是古语词的遗留,唐代已见,如李贺《秦王饮酒》:“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温庭筠《钱塘曲》:“一曲堂堂红烛筵,长鲸泻酒如飞泉。”明•李翊《俗呼小錄》之十三:“泻酒谓之筛。”此外,阜阳方言中还可单用“泻”表示“倒酒”义,如“给我泻一杯”指给我倒一杯酒。

11.走盅

“走盅”,又称“走酒”,指同席人用同一个酒杯轮流喝酒。“走”,《说文•走部》:“走,趋也。”引申有“(亲戚间)走动、交往”义,如《金瓶梅》第六十一回:“西门庆道:‘那个是常在我家走的郁大姐,这好些年代了。’”“盅”本指器皿空虚,《说文•皿部》:“盅,器虚也。”近代指没有把的小杯子,用以饮酒或喝茶。如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三:“白糖一斤四两,清油一斤四两,水二碗,白面五斤,加酥油、椒、盐、水少许,搜和成剂,擀薄如酒盅口大,上用去皮芝麻撒匀,入炉烧熟,食之香脆。”清•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五回:“又取出三个茶盅,倒了三杯茶送了上来。”“走盅”本指使酒杯在酒桌上走动,今阜阳太和、临泉、界首三县方言中同席人用同一个酒杯轮流喝酒称为“走盅”。具体来说,就是“甲”将酒杯端给同席人“乙”,“乙”喝干酒后在同一酒杯里盛满酒递给“丙”,同席人依次喝这同一酒杯里的酒,以表达主人的好客之情。今西南官话中有“走杯”一词,义略同“走盅”,指同席人轮着喝同一杯酒。如四川成都:“我们乡下酒席上时兴走杯。”唐枢《蜀籁》记载有“席上走杯”[9]2 477。

13.转窝头

“转窝头”,又称“转花头”“转轴子”,指刁滑、不老实的人。“转”指离开、离去,如元•李致远《大妇小妻还牢末杂剧》第一折:“今日升厅,坐起早衙……(净云)相公,衙门无事,相公且转厅。”“窝”指人居住或聚集之处。明•张自烈《正字通•穴部》:“窝,凡别墅独处者皆名窝。”“转窝”本指离开人居住或聚集的地方,当助辞“头”缀在“转窝”之后,“转窝头”成为名词指称离开自己居住地方的人,引申指转变自己的品性,阜阳方言中用来指称刁滑、不老实的人,如“他真是个转窝头”。

14.猪晃子

“猪晃子”,指猪血。“晃子”指没有凝固的血液,《中国谚语集成》:“獾猪不吃洞里食,猴子怕见血晃子。”[11]863清末民初江湖社会谓出血为“淌晃子”,《海底•各地通行隐语》:“出血:流旺子;淌晃子。”[12]588故我们可知,出于对“血”的忌讳,清末已用“旺子”、“晃子”代称“血”。“旺”有兴旺、兴盛之义,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具有期望感,“晃子”和“旺子”音近,因此阜阳方言中将“猪血”改称为“猪晃子”,盖出于语言禁忌的需要。

结语

通过对上述14组俗语词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首先,阜阳方言中的俗语词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如前加“老”缀,后加“子”“头”缀等,口语化很强;其次,这些俗语词大多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很强的形象色彩,表现出说话人的讽刺、不满、不耐烦等情绪;最后,这些俗语词具有一定的禁忌色彩,反映了人们的避讳心理。总之,阜阳方言中的俗语词反映了阜阳社会生活、交际、饮食、礼节等方面的民俗风情,表现了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是我们进行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研究当代阜阳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

注释:

本文所选取的14组俗语词基于《阜阳地区志》和笔者的田野调查。

[1]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3]王云路.中古诗歌语言研究[M].西安:世界图书西安出版公司,2014.

[4]温端政.俗语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15.

[5]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阜阳地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6]丁惟芬.俚语证古[M].济南:齐鲁书社,1983.

[7]宋开玉.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

[8]曲彦斌.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9]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二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郭丕汉,姜玉生.临县民俗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3.

[11]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谚语集成:湖北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12]曲彦斌.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Research on the Fuyang Dialectical and Folk Words

LV Ling-d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folk words in the Fuyang dialect,which are of strong oral color and rich emotional color. These folk words reflect the folk customs of Fuyang social life, communication, diet and etiquette.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vocabulary history, but also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Fuyang folk culture.

Fuyang; dialectical and folk words; notes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6.10

H131

A

1004-4310(2017)06-0048-04

2017-08-19

阜阳师范学院2017年度科研机构校级委托专项课题:市井文化下的皖北俗语词整理与研究——以阜阳地区为例(2017WBZX04)。

吕玲娣(1979- ),女,安徽巢湖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学、训诂学。

猜你喜欢

阜阳俗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方言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俗语知多少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客家俗语巧诵读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