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视域下的异化理论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爱欲马尔库塞

王 琳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视域下的异化理论

王 琳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异化,一个古老而常青的话题。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率先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异化理论曾多次被东西方学者发展和深化,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霍克海默的支配理论,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以及“单向度的人”等。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为脉络,对异化理论进行梳理,最终着眼于当代社会手机异化现象。

异化劳动;物化;支配理论;爱欲解放论;手机异化

异化,一个古老而常青的话题。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率先提出“异化”这一概念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异化理论曾多次被东西方学者发展和深化,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霍克海默的支配理论,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以及“单向度的人”等,其内涵早已不只是马克思笔下的“异化劳动”那么简单了。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为了更好地阐述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定义,我们首先应该从“异化”这个概念的一般含义出发:“主体创造客体,但主体创造客体后,客体不受主体的支配,反过来支配,控制,统治主体。”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早也最集中的论述了异化理论:第一,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也就是说,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独立力量同他相对立,成为一种统治劳动者的社会力量,成为压迫我们的一种力量。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本来是人特有的意志自由和创造力的表现。然而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不是体现他的意志自由,是被强迫的、强制性的劳动。这表现为劳动者在劳动时感到不幸。第三,劳动是人的本质,因而人的类本质也与人相异化了。所谓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就是说,生产劳动本来是人的类生活,是人所特有的,主动去进行的,但最终却异化为“为了劳动而劳动”,被动、消极的活动。第四,人是社会的动物,同劳动者相异化的劳动产品必定属于不劳动的人,因而人与人处于对立的状态,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曾论述:“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异化理论的发展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较早对异化理论进行研究的是匈牙利著名理论家格奥尔格·卢卡奇。他对异化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物化”概念,二是提出了“物化意识”。他把“物化”定义为:“人的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更确切地说,这种情况既发生在客观方面,也发生在主观方面。”简言之,人生产出商品,形成了一个商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商品按市场法则运行,不以人的意志转移,同时人自己也变成了商品,人也像商品一样丧失了自己的主体,这就叫物化。

法兰克福学派对卢卡奇和柯尔施的发展,最集中地体现在用支配理论取代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支配与物化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人自愿的,施于自身的物化或异化,自愿地服从外在于自己的各种秩序,接受它们对自己的统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资本家越来越多,藏在生产技术和合理计算的背后,把生产本身的合理需要推到第一线;另一方面,科学理性的主宰也的确使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的物质需要,包括工人的物质需要,日益得到满足。人们受不断膨胀的消费欲的驱使而忙碌,成为消费的动物。消费者,特别是把消费视为生活目的的消费者,必然成为资本家手中的工具。但消费欲望不断得到满足的消费者在舒适的享受中看不到或不愿承认自己的被奴役地位,从而心甘情愿的接受了外在资本主义秩序对自身的支配。

马尔库塞在前人基础上将异化理论发展到了极致,提出了“单向度的人”及爱欲解放理论。他认为,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单向度化。也正是由于人的单向度化,人才会需要得到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把弗洛伊德学说用于对异化劳动及劳动解放问题的分析之中,指出:“异化劳动,就其实质而言是对人的潜力的压抑,因而也是对渗透到劳动中的‘力比多’冲动的压抑。”劳动的解放,即异化劳动的消除,就是使劳动重新成为爱欲的体现,成为劳动者的自我实现。马尔库塞所说的爱欲解放得以实现的关键,是对社会的改造,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改造?马尔库塞也不可能找到可行的途径。

三、当代社会存在的手机异化

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催生出一种新的异化现象——手机异化。为什么会出现手机异化呢?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本身发展的不健全、不完善,基于技术本身存在的缺陷,人和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发生异化。

(一)手机的通讯作用。古往今来,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不胜枚举,手机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摆脱地域限制,正因其便捷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使其普及速度之快堪称世界之最。手机满足了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但与此同时,手机异化现象也日益加重。

(二)手机的身份象征作用。人们之所以依赖手机,不仅是因为其实用的通讯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越来越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消费本身成为人的目的,而不再是手段。消费本身并非使人快乐,而是消费满足人的虚荣而使人快乐。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难免会沦为手机的“奴隶”。

(三)人类精神世界贫乏。更多时候,手机的过度使用还反映出人们内心精神世界的贫乏。在喧嚣繁华的都市里,人们不再追问“我是谁”、“生命的意义何在”此类终极问题。所以在独处时常常会发出百无聊赖的感慨,渴求与他人交流,摆脱独处的无聊。这样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手机异化的怪圈,被手机所奴役。

(四)自制力差。现代人难以抵制手机的诱惑,特别是很多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导致其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作弊,以致严重影响学业。而这些正是由于其自制力差所导致的手机异化的表现。

基于以上原因,对于手机异化现象的逐渐深化,我们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分析问题出现的症结——现实交流的缺乏,应当鼓励人们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人们回归理性的人际交往轨迹。其次,要充分肯定人类与科技及其产品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数字化的社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生活,但我们应该对其有正确的认识。互联网社交作为一种虚拟的社交网络,只是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但它不可能取代传统社交平台,仅是一种完善社交的工具。最后,手机等新媒介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表面上似乎方便了人们的交往,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间接地引发了人际关系危机。网络社交只是现实交往的一个辅助,存在不确定性和不真实性,人们在新媒介传播中所采用的身份并非其真实身份,在处理现实角色和网络角色转换时容易产生偏差,因此,与人交往要调试自身并始终记得现实与虚拟角色的关系,务必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理性使用手机这一通讯工具,拒绝“手机异化”,拒绝做手机的奴隶。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98页.

[2]安启念.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吴仁平,对马克思早期哲学著作的理解[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32.

[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7.

[5]关健.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研究[D].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王琳(1993-),女,汉族,河南焦作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爱欲马尔库塞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空相
“爱”字的文化阐释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苏格拉底如何与青年交友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探析与启示
人生三爱、哲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