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临床举隅
2017-04-15王晓红张才
王晓红,张才
1.甘肃省山丹县中医医院风湿疼痛科,甘肃张掖 734100;2.甘肃省山丹县人民医院骨科,甘肃张掖 734100
腹针疗法是一种以神阙系统为核心的新针灸疗法,为广东省中医院薄智云教授所独创。其特点是通过腹部针刺,调节脏腑、经络及阴阳,从而治疗全身疾病,它源于传统针灸,但又不同于传统针灸[1]。
1 穴位
腹针疗法常用穴位有20个,它们在传统针灸穴名的基础上,以薄教授临床发现的新穴:上风湿点穴(双)、上风湿外点穴(双)、下风湿点穴(双)、下风湿下点穴(双)、气旁穴(双)为主;其常用组方有“天地针”“引气归元”“腹四关”“调脾气”4种方式。
2 临床应用
腹针疗法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因证配穴施针,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头痛、急性胃肠炎及骨性关节炎等,既能急则治标,通过调节局部经气,以行气、散瘀、降火、化痰而止痛;又能治病求本,调理脏腑气血而达到治疗目的[2]。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特举例说明。
案例1:急性胃肠炎
李某某,男性,21岁,因“腹痛、腹泻伴发热2 d”就诊。患者2日前因饮食不当受凉后出现腹痛,腹泻,一日泻下10余次水样便,伴发热,体温38.7℃,恶心、欲呕,当日输液治疗后腹痛、腹泻症状略减轻,但仍觉恶心、欲呕、口干、口渴,不思饮食,故到该科就诊。症见:腹痛,腹泻,泻褐色水样便3次,伴恶心、欲呕,口干,口渴,不欲饮,精神不振,食纳差。舌淡红,苔厚腻,脉弦细。查体: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血常规:白细胞11.3×109/L,中性:75.3%,淋巴:40.2%。
中医诊断:腹痛,证属湿热蕴结;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
腹针处方:引气归元、天地针、天枢(双)、水道(双)
操作:取28号毫针1.5寸直刺上述穴位,行捻转、提插手法,有酸、麻、胀及得气感后留针30 min,用平补平泻法,中间可行针1~2次,后按进针顺序出针。
方义:天地针:以中脘为天,神阙为中,关元为地,具有健脾益肾之效,灸神阙以达到温阳健脾、散寒除湿、止痛之效;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此方寓“养后天以补先天”之意,具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之效,并能调补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针刺上述穴位,以达到健脾和胃、除湿止痛之效。
疗效:针刺10 min后患者腹痛症状明显减轻,便意消失,30 min后恶心、欲呕症状消失,全身有微微出汗,欲饮水,恶心、欲呕症状消失。次日复诊,患者自诉夜间再无腹痛发作,无腹泻,晨起解大便1次,略稠,已成形,无腹痛。连续针刺3 d后病情痊愈。
案例2:急性腰痛
张某某,男性,44岁,因“腰痛1周,加重1 d”就诊。患者1周前因抬举重物用力过度后出现腰部酸痛,久坐、久站及活动后疼痛加剧,活动受限。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涩。查体:腰4~5椎间隙及椎旁压痛阳性,双肾叩击痛(-),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辅助检查:腰椎DR片:腰3~4、腰4~5腰椎骨质退行性改变,余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外伤腰痛,证属气滞瘀血;西医诊断:急性腰扭伤。
腹针处方:腹四关、气旁、气穴、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外陵 操作:同前。
方义:腹四关:滑肉门(双)、外陵(双),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起到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针刺腹四关、气旁、气穴以起到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
疗效:针刺10 min后起效,腰痛明显缓解,体位变化后腰痛症状明显减轻。 经3次治疗后,患者腰痛痊愈。
案例3:偏头痛
王某某,女,18岁,因“间断性左侧颞顶部疼痛2年余”就诊。患者左侧颞顶部胀痛,尤以紧张及学习劳累后症状加重,伴头晕、恶心、烦躁,不思饮食,休息后症状略缓解。症见:左侧颞顶部胀痛,严重时可有跳动感,紧张及劳累后症状加重,反复发作,伴头晕、恶心、烦躁,食欲不佳,睡眠差,呈浅睡眠状态,夜梦多。小便黄,大便略干。舌红,苔腻,脉弦滑。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头痛,证属痰热阻络;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
腹针处方:中脘、阴都、气海、上风湿点、调脾气
方义:调脾气:大横(双),具有调理脏腑,益胃、健脾、化湿之功效;针刺中脘、阴都可达到止痛、缓解血管痉挛的作用。
治疗效果:针刺1疗程(7次)后,头痛发作频率减少,头晕、恶心、烦躁症状明显减轻,睡眠症状明显改善,夜梦少,易深睡。
经过3疗程治疗,每晚可睡5~6 h,头痛痊愈。
4 体会
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人体脏腑在腹部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脏腑、 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为底蕴。薄氏腹针疗法在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这是腹针疗法的一大特色[3]。
祖国传统医学讲究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时不仅注意症状的改善,更注重脏腑的调整。腹部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腹部施针不仅可以调阴阳,还可以调脏腑。腹针疗法提出“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的原则,强调先调脏腑以产生气血,再调经络以输布气血,再调局部以使用气血。传统针灸治疗疾病主要是刺激四肢经络穴位而调整经络,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治疗疗效才能稳定下来。而腹针疗法真正体现了脏腑、经络、局部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的整体观精髓。如传统针灸针刺中脘、下脘仅治疗脾胃病及胃脘部疾病,而腹针疗法不仅治疗胃脘部疾病,还可以治疗头面部、颈肩部疾病,以止痛、改善眩晕。如案例眩晕,证属肝阳上亢者,取商曲、气穴(双)、滑肉门以泻其实;属肝肾阴虚,取引气归元以调脾胃、补肝肾之效,并配合神阙穴艾灸;属痰浊中阻,加调脾气,具有调理脏腑,益胃、健脾、化湿之功效;同样腹针疗法针刺商曲穴可治疗颈肩部相应部位疾病;针刺气旁、气穴分别治疗第2、3腰椎及第4、5腰椎周围相应部位疾病。而腹针疗法常用穴位: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分别治疗肘关节、腕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分别治疗膝关节、踝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4]。腹针疗法治疗时强调取穴准确,针刺深浅合理,操作严格规范。腹针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具有广泛适应症的治疗慢性病、常见病的新方法。在临床上可以独立应用腹针疗法,还可以利用腹针配合体针、头针进行针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
综上所述,腹针疗法具有安全、有效、医疗成本低、实施便捷等特点,适宜于基层医院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推广应用。在我国,对于处于看病难、缺医少药的基层来说,包括腹针疗法在内的针灸应当成为防治疾病的首先选择,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学习并应用这些医疗技术,基本能满足基层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
[1]薄智云.腹针无痛治百病[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262.
[2]申茜茸,韦嵩.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5):564-567.
[3]范德辉,林锦坤,张振宁,等. 腹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J]. 中医正骨,2014(4):19-22.
[4]曹玉梅,欧宛新,马晓薇,等. 归肾丸加味结合腹针疗法治疗卵巢早衰40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5(16):60-61.
[5]葛鸿庆,薄智云. 腹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实验动物模型血清TNF-α及IL-1水平的影响[J]. 新中医,2014(8):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