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策略让学生乐于表达
——三年级习作教学略谈

2017-04-15赖小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习作笔者作文

赖小英

(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福建宁德352100)

优化策略让学生乐于表达
——三年级习作教学略谈

赖小英

(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福建宁德352100)

三年级是学生从“写话”到“习作”过渡的关键期,在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大胆习作,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心。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运用“加一加”“添一添”“轮一轮”“展一展”等方式引导学生亲近习作、学会习作、乐意习作、爱上习作,让习作之花开在学生心间。

三年级;习作;优化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调查表明,这种对学科兴趣的分化时间一般从三年级开始[1]。而三年级的学生正从第一学段的“写话”向“习作”过渡,作为教师,想要学生继续对语文保有热情,在作文起步阶段,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激活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信心。而《新课标》提出要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2]。

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总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大胆习作,让学生慢慢地亲近习作;再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习作;接着寻找契机,利用一切条件让学生的笔动起来;最后给予机会,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从心底爱上习作。

一、加一加,让学生亲近习作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学生开始接触“习作”,较之前三言两语均可的写话,篇幅变长,要求变高,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担忧,再加上大人有意无意的渲染,导致部分学生还未作文便已对习作有了莫名其妙的害怕、抗拒。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误解,愿意亲近习作,大胆尝试、大胆去写呢?

在向前辈学习时,笔者读到了于永正老师的习作课《考试》的教学实录[3],于永正的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生热情和积极性,他通过加分的方式肯定了学生的用词准确,赞扬了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体验到作文的快乐。读之、思之,便问自己何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于是,笔者依样画葫芦。在学生练习册的小练笔中,在学生专门的练笔本上,笔者用心读着,用心批改:嗯,这里用的词很美,加5分,那里动作词运用得恰如其分,也加5分;这里用上比喻,让句子更生动,画上波浪线,加10分,那里把植物拟人化了,真好,送上波浪线,又10分;接着再加上一个鲜艳的“好”字。当学生领到自己的“杰作”,似懂非懂地跑来问那些符号的意义,笔者故作神秘的回答、惊叹连连的赞美,换来学生的一蹦一跳和声声“耶耶”,那一刻,成就感填满了学生,兴趣之火开始了燎原之势,笔者知道学生已经开始亲近习作了。

二、添一添,让学生学会习作

当然,愿意亲近习作,并不等于就会习作。不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最好的老师——兴趣,此时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习作乃是当务之急。

三年级的学生作文刚起步,往往会出现说得很溜,笔头呈现出来的却不尽人意的情况,内容常出现干瘪、单调、不具体、更谈不上生动,此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指导也要有层次性,从一个词到一句话,从一句话到一段话,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更了解了习作的一些方法。如:一位学生的《看赛龙舟》一文的结尾是:“啊,红队赢了,他们好高兴!我们就回家了。”文章到此就结束了,总感觉不够过瘾。可想而知,赛龙舟赢了,当时的场面应该是很值得描写一番的。笔者便引导学生:“孩子,红队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赢了,多么来之不易啊!能把胜利时刻他们的表情、动作详细地写出来吗?要是能加上你的想法或旁边观众的赞叹声,是不是会更好呢?试试吧!加油!”第二天,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放在笔者面前:“啊!红队经过努力终于赢了,他们叫着、喊着,欢呼阵阵,他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有的做出‘耶’的手势,有几个还拥抱在一起呢!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真是太厉害了!旁边的观众也鼓起了掌。”这样添一添,不就是锦上添花了吗?不仅如此,这位学生还把习作中另一些地方也进行了一些“装饰”,让人物的动作神态都更丰富了,他的自觉修改受到了我高度的赞扬,学生找到方法,之后的习作也更有信心了。像这样适时引导学生在关键处多添一添、改一改、修一修,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如何习作。

三、轮一轮,让学生乐意习作

常言道:人的五指都有长短。而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更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习作的敏感度参差不齐,写出的习作自然也是五花八门、水平不一。水平好的学生已经慢慢摸索出了习作的思路与方法,能写出相当不错的习作;但语感弱点、基础差点的,连写一小段都头疼,深感无从下手。为了避免一些学生的畏难情绪递增的不良情况,如何引导这些学生多多练笔,让他们“有法可依”地写,“有章可循”地练,“有话可说”地述,榜样与引路人是必要的。于是,循环日记在班上开始了。全班分成12组,一组5人,每组一个组长,均为习作水平相对不错的学生,由组长带头写,周一至周五,一人各写一篇日记,题材不限。这样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并且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评价主体也更多元,不再局限于教师,而是教师、组长、组员间互评互动,进行加分制(到后来,部分家长也融入其间,用文字或印章鼓励学生)。

工作一布置,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练笔过程中,教师们始终允许差异存在,又在努力接近差异距离。值得一提的是——组长不是终身制,在循环过程中,组员写得更好时,就可以取而代之。在一周又一周的循环往复中,水平好的学生,生怕“宝座”被抢,挖空心思认真写,不知不觉中习作水平更上一层楼;水平相对弱的学生,在欣赏别人习作时也“偷”了点师,发现原来日记可以这样写,原来这个内容也能写,顿觉茅塞顿开,在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习作水平。看着案头那一本本的“习作之花”,笔者认为,这也是另一种“润物细无声”吧!

四、展一展,让学生爱上习作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最渴望得到的是肯定、是认可,是成功的勋章。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是让学生保持并提高习作热情的最好方式之一。《新课标》说:“要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因此,笔者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类似的体验。当看到学生的一篇习作中的某一片段写得不错时,笔者先在全班同学面前读,表扬他写的妙处;再让学生工工整整地誊写,亲手贴到班级的展示栏上,供同学欣赏。此时受到此殊荣的学生总是笑脸盈盈,更可喜的是之后他更努力、更用心地写好习作。当看到学生的某篇习作条理分明,描写具体生动时,笔者便会在习作上方写上一个大大的“好”,再将她(他)叫到身边,轻轻地跟她(他)讲一些需要修改的细节,让她(他)修改后发至邮箱,教师会帮助投稿。得到肯定的学生欣喜若狂,更是卯足了劲认真修改。对于学生准备投稿的习作,笔者主张多留少删,多就少改,以真正肯定学生的习作水平。当报纸上刊登学生的作品,在众人之间手手相传时,对于学生而言,真是莫大的鼓励、莫大的肯定啊!这么一展,不仅发表的小作者对习作更增添了几分信心,连其他学生也受到鼓舞,更加愿意多写多练。越来越多的学生习作发表了,多则四五篇,少则一篇,最值得欣喜的是学生的积极性悄然间被调动起来。

在教学中,从练笔本、大作文本到循环日记,一旦发现进步的、优秀的,笔者便通过“展一展”这种方式,从教室的小展板到报纸杂志等大平台,鼓励学生积极练笔,多参与投稿,给自己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更多学生从心里爱上习作。

起步作文阶段,寻找、利用一切契机,由兴趣启航,让鼓励随行,与信心相伴,让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动笔、善于动笔,必将扬起作文的一面风帆。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于永正.习作课《考试》教学实录[EB/OL].[2016-02-14]. http://www.ywkt.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37839.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习作笔者作文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