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结合专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思考
2017-04-15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 100176)
高职院校结合专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思考
闫京委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
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结合、主要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实践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力、动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怎样鼓励学生抓住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在享受假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让学生的课堂所学不再流于抽象理论层面,而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这是当前社会实践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社会实践;高职院校;专业结合
一、前言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进社会、参与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称,是大学生走入社会、探索社会、触摸社会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暑期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走出校园这个象牙塔,通过实操实践,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让学生了解国情,体恤民情,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为他们毕业后走进社会、服务人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暑期社会实践概况
(一)暑期社会实践在高职院校中的存在意义
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窗口。尽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使高职学生比一般大学生多了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的时间和机会,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理论基础较差且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较短,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更需要利用每一个学生可能与企业、工厂、社会接触的结合点,在短暂的三到五年学制中为学生建立起健全的择业观,帮助他们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以较强的实践实操能力取胜,尽快融入到企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
暑期企业实践活动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交流合作的好机会。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得更加紧密,双方互相交流、认可、接纳,形成“订单班”等稳定就业的强势品牌。因此,高职院校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与企业签订合约,有针对性地共同探讨和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模式。暑期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走进岗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准确定位和评估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回到学校后可以有的放矢地为以后的就业增进才干;同时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知度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社会实践中对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回访,巩固已有的合作成果,并与更多企业开展合作、交流。而企业方面也可以借着暑期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合作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关注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中所展现的专业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信心和力度,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双赢。
(二)高职院校暑期社会实践现状
2017年7-8月,通过对北京某高职院校某工科学院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情况进行了解和调研,统计出以下数据。
该学院2017年申报成功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共10支,参与师生105人次,其中参与教师7人次,学生98人次;其中参与的教师中专业教师兼班主任有2人,其余均为辅导员;10支队伍中有5支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队伍,涉及人数达72人;5支队伍中3支为参观专业高校、观摩企业、工厂、厂房、流水线车间及专业志愿服务社区,2支为参加国内专业类比赛;另外,出京队伍6支中有3支去往专业学习调研和专业技能比赛,2支队伍去往团学干部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实践,1支队伍进行社会热点调研。
三、存在的问题
(一)反应冷淡,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
以上述学院为例,在7名带队老师中,专职辅导员所占比例达71.4%,专业课教师兼班主任占28.6%;同时据悉7名带队老师并非平均分配在各个暑期社会实践队伍中,最多有老师一人参与5支队伍的暑期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学生较之高等院校学生对社会问题关注程度较弱,因此暑期社会实践从学校发文和宣传、学生取材和选题到组建队伍、制定计划和实施,带队老师的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的参与程度大打折扣,这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初衷相背离,也违背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同时,暑期社会实践的带队老师大多由辅导员担任,专任教师参与程度不够。
(二)社会实践的专业属性有待加强
根据原始数据,该专业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中,进行与专业有关的实践的团队占50%,涉及师生人数占全部参与人数的68.6%;而所有涉专业的队伍中,60%的团队以企业参观、操作观摩和专业调研为主,40%的团队通过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以参赛的形式进行活动。
据以上统计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较为注重将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与专业相结合,但是,这种结合主要通过对企业的回访、参观、调研为主,时间较短,学生动手参与环节少。缺少前期思考准备,走马观花地参观,最后一份心得体会。这种模式也许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熟悉企业的环境,但学生对企业的认知仍浮于表面,更不用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相信这种情况下作出的调研报告等成果也是多留在表面现象,内容空泛,质量不高。
(三)认识不清,实践主体参与意识弱
目前,在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尴尬: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参与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一般来说,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大专一年级学生,大多来自本地城镇,其中多数没有走出过本省市,实践团队在前往外地进行走访调研,部分学生就会暴露出缺少实践经验和吃苦耐劳精神,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打退堂鼓,叫苦叫累,斗志全无,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实践进度和成果。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实践正确的认识,把它定性为集体外出旅游,事前没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一味享受放松,因此实践成果大打折扣。
另外,由于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均可获得组织部门授予的相应的学分,因此对于某些平时不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学分不够无法毕业的学生来说,暑期社会实践的学分比重相对较高,不失为弥补缺口的有效办法。抱着这样功利的心态参与社会实践与它本身存在的目的相背离,学生动机不纯,当然无法创造出好的实践成果。
(四)游击战术,专业实践基地利用率低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去往基础建设完备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的队伍只占全部队伍的20%。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数量少,参与标准高且分布非常分散。近几年基地数量在不断增加、服务质量在不断优化,活动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丰富,尽管如此,受实践经费、实践人数和地域跨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实践基地的利用率仍处于较低状态。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还在为每一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发愁,另一方很多软件、硬件条件已非常完备的实践基地因为宣传不到位,信息闭塞而没有生源,白白浪费了国家统筹资源。这种情况不仅非常不利于实践基地的保留和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理念,如果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的平台,增大和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企业内建立专门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或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提供某些专业岗位,提前将在校学生带入职场,感受岗位职责,定位能力目标,提升专业素质。如此,在重返课堂时会自觉进行比之前更有目标的学习,这样比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灌输职业意识更有说服力。
四、对策与思考
(一)社会实践专项化,激发专业教师积极性
指导教师对于社会实践的进行与成效起着关键作用。要想出特色、出成果,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最大程度地获得专业知识,与专业结合是必然趋势;同时,这种结合一旦形成,就应该让它成为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品牌活动”。因此,如何动员专业教师加入到社会实践的队伍中,让他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规律、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和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社会实践专项化让专业教师和学生有了课堂外的互动,前期由专业教师组织得力的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职场和社会需求,讨论选题后进行项目或课题的申报。申报成功的团队在暑期两个月内进行活动并产生成果,验收完毕后可结题。社会实践专项化不仅可以缓解活动经费紧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完美融合,课题、项目的完成将实践活动与教师员工的职称评审、评优评挂钩,从本质上激励了教师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使社会实践能够依托团支部、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形式实现对专业社会属性的探索和研究。
(二)社会实践课程化,提升学生参与度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高职学生更应将其作为提高职业素养的平台、步入社会的预热,在这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为此,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中,可以将社会实践课程列为选修课,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经认定,可以获得素质拓展学分,而这部分获得的学分可以直接认定为选修学分,将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评价体系。
[1]常海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2]陈扬.基于项目运作模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8:69-70+77.
[3]张育广,秦卫民,陈未娴.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暑期社会实践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01:65-67.
[4]吴小英.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2011,02:82-83+81.
[5]曹雪亚,葛雪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3:30-32.
[6]任雅才.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模式[J].高校辅导员,2014,02:11-14.
[7]赵蓓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改革探究——与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34-36.
[8]马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问题研究[J].文教资料,2009,35:180-181.
[9]张琛麟,吴亚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3:157-158.
[10]林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观念变革及机制创新[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8:276-277.
Vocational education’s characteristic of the“combining production,mainly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technology”,determines the mor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practice.How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summer social practice,to make them enjoy the holidays while improving their social competitive is the major issue we must face on,so that students can use the theory to the real instead of making the knowledge what they learn in the classroom flowing in the abstract theoretical level.
social practice,vocational school,professional bi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