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应当如何摆脱“流动性陷阱”
——基于要素市场改革的分析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8期
关键词:陷阱流动性供给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当前中国应当如何摆脱“流动性陷阱”
——基于要素市场改革的分析

张林顺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各国为了应对危机纷纷下调利率,全球进入超低利率阶段。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处在“流动性陷阱”的边缘,货币政策随时可能会失去效果。中国应当从供给侧改革入手,集中力量打好要素市场改革的主战场的仗,摆脱“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市场;政策

一、流动性陷阱与中国实际情况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相继多次下调利率应对危机,进入超低利率阶段。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降速提质新常态,经济增速减缓,在“流动性陷阱”边缘,货币政策随时可能会失去效果。

凯恩斯最先提出了“货币具有流动性陷阱”的观点,他认为经济运行是存在着经济周期的,当经济运行处于萧条阶段时,就会出现流动性陷阱。保罗·克鲁格曼也发表了对流动性陷阱的见解,他认为:当名义利率降低至流动性陷阱的临界点时,即使人们的流动性愿望很强烈,但依然可能会储蓄,这样就会导致储蓄量超过人们就业所需要的量,出现流动性陷阱。综上所述,这两种观点都一致认为,只要发生了流动性陷阱,就算中央银行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仍然很难刺激投资和改善经济运行状况。

据中国社科院2014年10月26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认为,中国当前大量投放的货币没有变成实际投资,M1和M2的增速“剪刀差”持续拉大,这表明中国资金宽裕,但是并不愿意投向实体经济。当前中国资金“淤积”于银行账户,企业持有大量活期存款而不投资,中国经济将可能面临“流动性陷阱”威胁。

二、供给侧改革与流动性陷阱

经过邓小平南方谈话、加入WTO和四万亿大规模投资,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经济秩序已经出现调整,中国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如转轨、人口、投资、资源、外资等红利正在逐步消退,依赖传统红利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前途渺茫。传统的需求管理模式下,经济政策主要围绕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展开,而“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一直是我国经济结构的短板。为了发挥消费需求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需求持续疲软的状况,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但消费需求依然不振。

根据供给学派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持续的需求管理政策将导致投资热情降低、自愿失业增加、产业结构固化,从而束缚经济体系产出能力的扩张;同时,过量的货币供应会导致需求过剩,进而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滞胀”(停滞性通货膨胀)的发生构成了需求侧调控的终点,这也意味着供给侧改革的起点,美、英等发达国家的政策实践无不以此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契机。

中国货币的供应量持续增多与社会融资增量逐步减少并存,表明经济体系可能正趋于流动性偏好陷阱,引发货币性通胀几率很大。2014年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持续放大;2015年10月,M2余额高达136.1万亿元,比2014年同比增长13.49%,增速为比GDP的两倍还高。然而社会融资增量却呈现逐年减少的发展趋势,说明大量的增量货币并没有通过投资和消费的方式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了经济体系当中存在的几大流动性蓄水池——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银行存款余额的扩大、股票市场市值的膨胀、地方和企业债务杠杆的累计以及住房价格水平的回暖,资产价格的上涨释放了消费价格的上涨压力,但并不能掩盖货币性通胀风险的现实存在,更无法化解因投资不足而导致的经济停滞。随着美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人民币汇率对外贬值的压力也会向人民币国内购买力平价体系蔓延,进一步加剧货币性通胀的风险。

因此,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适度进行需求侧管理的同时推进“供给侧改革”,不但能充分调动生产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而且也能够减少我国对货币政策调控的依赖,能够适量的供应货币,双管齐下从源头远离流动性陷阱,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

三、要素市场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

在商品市场逐渐发展完善的同时,我国的要素市场却长期停滞不前,这既是我们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脱流动性陷阱的新契机。现阶段的供给侧改革,应当聚焦于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优化配置,主战场是要素市场改革。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就是要与中国经济质量追赶新阶段相适应。具体地说,应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优先领域加以推进。

第一,切实放宽准入,深化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行业的改革。近年来商事制度改革在小微企业准入便利化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更有待突破的是基础产业和服务业领域。放宽准入,既要“放小”,更要“放大”。

第二,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国城市化还有很大发展潜力,但重点不在现有的大城市,而在大城市之间。要把以往孤岛型城市转变为网络型城市,要下决心打破城乡间土地、人员、资金等要素流动、交易、优化配置的诸多不合理体制和政策限制。

第三,在尊重创新规律基础上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必须由以往居高临下地指定技术路线、搞规划,转向遵循创新规律,营造创新环境,让市场真正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地方竞争是以往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应使改进创新环境成为地方竞争的新元素,推动形成若干个有吸引力、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第四,抵制各类经济泡沫的诱惑和干扰,将资源导向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活动。必须牢固确立制造立国、实体经济为本的理念和政策导向。必须高度警惕、及时纠正各种形态经济泡沫的危害,把资源尽可能地引导到提升要素生产率的领域。

第五,切实调动人的积极性,完善公务员队伍激励机制。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在现有国情下,政府公务员的精神状态至为重要。地方基层试验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有利于发现人才、用好人才。

四、小结

目前,全球经济还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中国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交替的“十三五”历史机遇期。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节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国家一方面要深挖传统增长动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革“存量经济”;另一方面,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新经济”的动力群,发展“增量经济”,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摆脱流动性陷阱。

[1]吴敬琏.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2]余永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本清源[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6(6):24-25.

[3]张五常.经济解释(2014增订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当前中国应当如何摆脱“流动性陷阱”——基于要素市场改革的分析,项目编号CX2017SP265)资助”

张林顺(1993-),男,苗族,湖南,硕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猜你喜欢

陷阱流动性供给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陷阱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陷阱2
陷阱1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