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创新型城市研究概述

2017-04-15陈振考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创新型指标体系理论

陈振考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601)

国内创新型城市研究概述

陈振考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601)

本文梳理了国内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概况。结果表明:国内研究视角多样,但缺乏理论联系,本土化研究尚未形成一个整合的理论;创新型城市研究形成了路径分析、评价指标构建、发展模式比较等几大细分领域;未来研究偏向利用定量方法分析创新型城市建设带来的一系列效应。

创新型城市;研究内容;研究网络

一、引言

2006年,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创新能力和绩效直接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创新型城市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点[1]。杨冬梅等(2006)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创新日益成为城市向高级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创新型城市就是以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其发展的城市[3]。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主体不断扩展,城市在创新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4],创新成为城市持续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跳跃式发展,增强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路径[5]。

基于创新型城市在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对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理论展开了多方面探讨。杨冬梅[2](2006)、尤建新[5](2011)、蒋玉涛和郑海涛[6](2013)等对比分析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模式;胡树华和牟仁艳[7](2006)、胡钰[8](2007)、代明和王颖贤[4](2009)等研究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要素及特征;石忆邵和卜海燕[9](2008)、吴敏和刘主军[10](2009)、邹燕[11](2012)等构建了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然而,随着本土化研究的展开,国内创新型城市研究逐渐呈现出了体系混乱庞杂、研究重叠交错等问题,各类研究的分歧开始显现,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学者在引入国外研究成果的过程中,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本土化理论,导致国内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碎片化现状,因此,对当前国内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梳理和整合显得尤为必要。

二、研究内容分析

度值中心度反映了关键词在整个知识网络中的重要性,其值越大,表明该关键词越接近所在领域的核心主题。显然,“创新型城市”是该领域的基本主题,在此基础上,学者对“创新型城市”做了多视角研究,首先,“路径”分析是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鉴于创新型城市在区域和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从理论层面探究了如何更好地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政府机构提供相关政策性建议;其次,创新型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有力支撑,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自然成为学者关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焦点问题之一;此外,如何测度城市的创新发展情况是衡量创新型城市建设效果的重要问题,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理论分支;最后,围绕着“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创新文化”、“创新资源”等都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三、研究网络分析

共词网络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理论联系,或者说研究分支之间的理论共通和呼应;根据关键词网络,我们可以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这对于理论的整合与完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创新型城市”做为该领域的基本逻辑起点,其他关键词均是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延伸和发散;其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测度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它主要是反映城市的“创新能力”,而在指标选取上,一般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再次,“路径”研究为我国创新型城市的良好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启示;最后,“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单元,其在“创新型城市”研究中当然占据着很突出的位置。

四、结论

首先,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研究分支之间的理论联系和共通缺乏,理论分歧和理论碎片化等问题的出现既不利于该领域的纵深发展,同时对实践的指导借鉴价值也逐渐降低,这就需要国内学者在结合国内现实问题的同时,形成一个统一的创新型城市理论。

其次,国内创新型城市领域在近些年形成了几大理论分支,主要包括: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国内外比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验借鉴;测度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创建创新型城市的路径或建议等。在主要研究方向下,延伸了诸多细分领域,如高校和政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创新型城市相关概念的梳理等。

最后,创新型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在内容上,应关注创新型城市构建带来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即其对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和民生等多方面带来的影响,这将为创新型城市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实际依据和方向;在方法上,定量分析方法应该更多使用,利用二手数据更科学地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1]刘硕,李治堂.创新型城市建设国际比较及启示[J].科研管理,2013(S1):58-64.

[2]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97-101.

[3]李琳,韩宝龙,李祖辉,张双武.创新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基于长沙与东部主要城市的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1(2):224-229.

[4]代明,王颖贤.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1):94-98.

[5]尤建新,卢超,郑海鳌,陈震.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以上海和深圳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82-92.

[6]蒋玉涛,郑海涛.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及模式比较研究——以广州、深圳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4):24-30.

[7]胡树华,牟仁艳.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发展战略[J].经济纵横,2006(8):61-63.

[8]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4):32-38.

[9]石忆邵,卜海燕.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2-26.

[10]吴敏,刘主军.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6):14-17.

[11]邹燕.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结构研究[J].管理评论,2012(6):50-57.

陈振考(1990.02-),男,安徽省阜阳,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生,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型指标体系理论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