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童话文体特征优化童话教学方法

2017-04-15王少莹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丑小鸭学段童话

王少莹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25)

关注童话文体特征优化童话教学方法

王少莹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25)

小学童话教学存在着忽视学段差异,模糊文体特征,游离文本意旨,强调知识与教化等误区。提出文本解读多元有界,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细品文字秘妙处,守望儿童精神世界,回归童话的幻想品质,关注童话叙事结构等教学建议。

童话;文本解读;原则;文体特征

童话具有诗性、快乐、幽默、温情等等的人文精神,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这些直接关系到儿童心灵的塑造。作为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重要资源,童话在语文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童话如何走进课堂,该如何进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童话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忽视学段差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提出,第一学段侧重“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第三、四学段侧重“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可看出不同学段对于文学作品欣赏的要求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关注学段要求,真正落实学段目标。

先看看下面三份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积累词语;2.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3.初步懂得要从小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正确认识自己。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学会关心他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丑小鸭》教学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词语;2.学习文中描写天鹅外形的词句;3.通过“丑小鸭”美丑对比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善待他人。

同是童话作品,有课文相同学段不同,有课文不同,学段也不同,然而这三份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却极为相似,尤其是目标3都不约而同的落脚在思想情感教育层面,整体设计看不到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设计的学段区别及螺旋上升。

(二)模糊文体特征

人教版按专题组织单元,往往同一单元不同体裁的篇目混编在一起。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感受人间真情”为主题,《七颗钻石》这篇童话与其他三篇一般记叙文编排在同一单元里;再如六年级下册作为小学阶段最后一册教材,为了能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第四单元以“了解不同国家多样文化”为主题,将《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等其他三篇小说编在一起。如此安排往往导致教师更多关注单元主题的教学,而忽略了童话体裁特征,将它以记叙文或小说等同对待。虽说文体的学习无需用力过多,但“教什么”也应观照文体特点,否则千课一面的教学模式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游离文本意旨

由于文本意义存在着不确定性,为文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但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游离教材文本而对其随意的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入选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去年的树》,也许是因为受到文中“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的文字以及课后思考题“读了这篇童话,我想到了很多”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时,讨论滥砍滥伐行为。其实本篇童话是一位英年早逝,只活了29年的终生独身的作家对友情、心灵沟通的渴望。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却游离了文本意旨,拓展出社会热点的环保主题,本篇童话所特有的淡淡的忧伤以及纯净透明的美感在教师的过度解读下荡然无存,使童话教学失去了本真。

(四)强调知识与教化

童话的本体功能主要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在于“人性之熏陶”。大多数童话,往往蕴含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的要素。面对这些内容,教师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方式。

请看一年级《小白兔与小灰兔》的教学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找找划划课文中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现。

2.小组讨论:小灰兔和小白兔有何异同?

讨论结果:相同点——都能主动帮老山羊收白菜,都有礼貌。

不同点——小灰兔接受了老山羊送的白菜,不干活吃完了又去要;小白兔要菜籽自己种,还送白菜给老山羊。

3.分享交流:体会“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意思。

4.结论:不同做法,不同收获。做爱劳动的好孩子。

教师带着教育功利目的,用成人社会的标准看待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在童话教学中挖掘出一个道理,以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

除了强调教化外,童话教学的另一常见模式:注重理解故事情节,搜寻提取信息。

很多教师把《小鹿的玫瑰花》《月亮的心愿》等解读成思品德育课,把《乌鸦喝水》等解读成科学实验说明文,把《春雨的色彩》《棉花姑娘》等解读成自然常识课文,从而异化童话的功能。

三、童话教学建议

(一)文本解读原则

1.文本解读多元有界

无论新课标怎么提倡创造性的解读,都不能脱离文本的规定性,否则,会导致解读的泛化和误读。

《去年的树》用美丽的荒诞来表现一只鸟和一棵树跨越生死界限的友情,文本里没有任何华丽辞藻的装饰,却让人沉醉在简约、素净,粗线条勾勒的画面中,震撼于粗淡但纯美的故事中。过于追求利益的现实社会越来越淡薄了友谊和感情,朋友间的守信和诚挚显得弥足珍贵。鉴于小学生的人生感悟能力,能解读出一诺千金的友谊也够了。但是,如果我们更多地了解作家的生平与创作经历,会发现他的童话有太多的离散与丧失,这篇童话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死、失去、永远不能见的独特体味。因此,细读文本里鸟儿对树的离开没有过多忧伤和抱怨,再根据学生的感悟能力,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正视离别,正视生命的逝去。这样的解读并没有脱离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

多元解读中要坚持“度”,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无论如何多样都不能飞越文本所不能及的界限。

2.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相结合

新课标中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能力。文本的字、词、句、段这些局部要素所承载的信息与文本的整体意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托举出文本主题的深刻意蕴。

《丑小鸭》原作中关于乡下美景的铺陈是与小鸭出生后的坎坷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鸭子的傲慢叫嚣,兄弟姐妹也嘲笑他;在灌木林,小鸟见了他也惊飞了;在沼泽地,猎狗都不愿咬他;在农家小屋,母鸡和雄猫自以为是的教训小鸭……单独孤立地看这些情节,意义是零碎、有限的,可综合起来看,它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就远远超过字面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在渲染丑小鸭的生存环境,都是丑小鸭被视为异类、不被欣赏、孤单前行的生动写照。

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做到细微处的品析与整体把握文本内涵相结合。

3.细品文字秘妙处

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用心的教师会引导学生细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抓住“谁”字启发学生想象在小女孩眼前出现的各种人,没有一个带给小女孩温暖,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黑暗,更体会到社会的冷漠。

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丑小鸭》时,当丑小鸭低头发现自己就是天鹅,他“感到非常高兴”,觉得“美和幸福正在向他招手”。“高兴”和“幸福”,体现了渴望被别人理解、认同、接纳和欣赏,其实也是自我发现、自我接纳以后的欣慰。丑小鸭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经历艰苦而漫长的道路,但幸福的结局却是无疑的,这种对于成长和辉煌的渴求,体现了人类内心最深层的“集体无意识”。

咀嚼文字,品味语言文字的张力,就是在感悟生命世界。

(二)把握文体特征

1.守望儿童精神世界

童话的精神本质就是要表现童心世界的纯真、稚拙、质朴、自信、生机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

童话有助于疏导儿童的情绪。当他们在童话中随着主人公经历激情冒险与挑战时,他们实际上是暂时摆脱现实的羁绊,身临其境般体验着角色的恣意狂放,他们的压抑便在广阔的时空中无拘无束地宣泄释放。

快乐是童话的重要品性,但在教材中常用快乐的“糖衣”去“包裹”道德的“药丸”,实际上,许多作品是“纯娱乐”的,往往是归纳不出“意义”的。

《小猴下山》是对做事三心二意,见义思迁的批评;《美丽公鸡》要让学生懂得“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小猫钓鱼》是要求不能贪玩,做事要专心……儿童在接受这些童话教育的同时,也许会改掉成人眼中的坏毛病,但同时也丢弃自身极可贵的天性——天真、机灵、创造力、展示自我等。

如果我们用童话作为儿童接受成人世界观的载体和传声筒,如果我们人为地缩小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精神区别,内在的儿童天性没有了释放的机会,这其实也意味着“童年的消逝”。

2.回归童话的幻想品质

幻想是童话的灵魂。童话不是像照镜子似的如实真切描绘现实生活本身,它突破了常规的各种局限和羁绊,以变幻离奇的形态对生活做折射式的反映。

童话的幻想依赖于夸张、拟人、神化等艺术手法得以实现和彰显。如果我们只是拘泥于情节、形象、环境、细节等是否符合常理,是否真实可信,对童话的理解落入世俗化,那就破坏了童话的诗意与梦幻色彩,挤压了想象的张力与空间,阻断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因此,童话的教学不能像分析一般记叙文那样,只是识字解词、梳理内容、归纳主题,而是要引领儿童领悟这种更深入生命和文化的源头的幻想品质。

3.关注童话叙事结构

“三次式”的重复是童话常用的结构方式。这种复沓、叠加的方式,不仅是在文本的结构形式上迎合儿童喜欢重复的阅读心理,而且也是帮助他们熟悉、理解和记忆作品内容,给他们带来阅读的快感。所以必须从儿童立场出发,带着童心认真去读。

人教版教材中,《棉花姑娘》棉花姑娘分别请燕子、啄木鸟、青蛙帮她捉害虫;《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先后把大鱼、乌龟、白鹅错认为妈妈;《去年的树》鸟儿为了寻找树,问了树桩、铁门、小姑娘。

“三次式”结构的作品,情节的反复不是累赘,而是为了更突出、完整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活动和事件前后三次的重叠变化和发展,而且这种变化又能体现出整体的美。

还有另一种结构是对照式。其一,以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为中心,在相同的环境下,出现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两只小狮子》《小柳树和小枣树》等等。其二,以同一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和遭遇相对照,突出人物性格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如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探寻童话教学改进的方向和策略,引领儿童徜徉精妙的童话世界,享受生命最初的本真与感动,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为旨归,是每一个关心语文教育的人们的责任与使命。一线语文教师,应加强童话理论素养积累,把握好童话精神,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更充分地体现和更大地发挥优秀童话独特的价值。

[1]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刘晓东.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科学,2000(1).

[3]李宣平.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4]蒋成云.例谈小学童话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0(6).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G623.23

A

1673-9884(2017)06-0019-03

2017-03-05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JJK14-205)

王少莹,女,福建教育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丑小鸭学段童话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丑小鸭的蜕变
童话镇
《丑小鸭》后传
午夜童话镇
《丑小鸭》续编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灰灰鼠要娶丑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