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考可持续发展

2017-04-15程斯辉

复旦教育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考试发展

程斯辉

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考可持续发展

程斯辉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

1977年“恢复高考”具有改变中国命运的意义,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应着力于如何促进“高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上。促进高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高考的生命力,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创新发展,实现高考与时俱进;通过协调发展,化解高考中的矛盾冲突;通过绿色发展,减轻高考带来的过重负担;通过开放发展,保持高考的包容自信;通过共享发展,增强高考利益相关者的获得感。如此,中国高考将有美好未来。

五大发展理念;高考;可持续发展

“高考”即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它是清末科举制度废除之后,随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与人才就业关系密切、对社会影响甚大的一种考试制度。高考在20世纪以来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高等学校自办招生考试、高等学校多校联合招生考试、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废止和实行推荐制度、高考制度的恢复与改革等不同的阶段,其发展可谓波折不断、争议不断、改革不断。1977年8月邓小平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1],这项“恢复高考”的决策是几十年来人们最感叹、最怀恋、最称道的。“恢复高考”不仅强力推进了“文革”之后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更使“高考”中蕴含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可比性、开放性、科学性的价值追求在高考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向社会弥散并得到张扬,进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今天看来,恢复高考已然成为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但其对中国教育乃至社会制度所产生的影响和后续效应,依然巨大而深远,成了一代人与一个国家命运的拐点。”[2]然而,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创立、发展、衰亡的周期性,在其存续的时间里,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要使这一制度能够延续长久,必须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消解其消极性,扩展其积极性。因此,当我们今天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的时候,应着力于如何促进“高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上。

促进高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高考的生命力,我们认为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3],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对指导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样,五大发展理念对高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创新发展,实现高考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科举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其具有的分科考试、以成绩取人、面向所有符合考试条件的考生、考试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诸多特征,使之延续了1300年时间,对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的积极影响为史家所公认。但其演进到明清时期,局限于“八股”取士,尤其是在近代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之后,依旧不进行调整变革,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故遭废除。历史的发展经验证明,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因此,高考需要研究和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时代的新需要,不断创新。只有实现了高考的创新发展,高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0年前“恢复高考”,当时的中国社会还相对封闭落后,现代化建设处在谋划和起步阶段,九年制义务教育没有普及,高等教育不仅处于精英化阶段而且处于低水平的混乱状态,“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人才,迫切需要为高等学校选好生源进行培养。因此,当时的高考主要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进行考试内容的设计、考试方法的设计、评分标准的设计、录取条件与方式的设计等。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教育上看,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普及并开始了普及高中教育的进程,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从经济上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相对贫困、实现温饱发展到开始进入富裕阶段;从文化上看,中国社会已从一元化走向一元与多元化并存阶段;从科技上看,中国的科技事业从跟踪模仿进入追赶、自主创新并实现局部领跑的新阶段;从政治上看,中国社会开始进入集权与分权平衡、管理与治理结合的新阶段。经过40年的变化,中国社会融入了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这些变化的关键是导致了社会对人才要求与需求的变化,同时也导致了人对自身发展需求的变化,诸如社会需要创新创业人才,诸如人需要自由个性的发展以及更高质量、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等。高考作为一套系统的制度设计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实施,对于这些新变化、新特征、新需要是必须加以回应的。

我们认为,在坚持高等学校考试招生这一根本规定的前提下,高考依然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一是考试方法的创新。笔试、面试及其具体方式可以不断创新。二是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与命题形式的创新。诸如内容是来自教材还是兼顾教材之外的课外阅读、课外实践,题目形式是封闭式、半封闭式还是开放式等,都可以选择创新。三是考试命题权、阅卷权创新。诸如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省级命题,抑或是高校自主命题,都可以选择创新。四是高考招生录取方式创新。诸如考生志愿填报、统一录取或高校自主录取等,都可以选择创新。五是高考时间、场所创新。诸如是一年一次还是一年两次或多次,是春季考试还是秋季考试,是在一般教室考试还是在标准化考场考试,是在考生所读学校考试还是在异地考试等,也都是可以进行选择创新的。但上述诸方面的创新总体属于高考形式方面的创新,从根本上讲,高考创新发展要解决的难题是突破“分数”评价学生所具有的弊端,即要研究新的全面评价学生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内容与依据。近年来探讨将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全面评价、学生平时成绩表现纳入高考招生评价的创新方向是需要坚持的,如何准确评价考生的素质、潜质,如何准确评价考生的知识、能力、德行,并使之相对客观化、量化,进而具有可比性,是高考创新发展中最需要突破的。

二、协调发展,化解高考中的矛盾冲突

如前所言,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招生计划的制定、调整、管理到招生考试的施测,从招生考试科目的确定与命题到考试时间、地点的确定,从考试试卷的印制、保密、送达到考试之后的试卷回收、阅卷,从阅卷工作的组织实施到阅卷之后的成绩统计与公布,从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到招生录取工作程序、实施、监督的明确,甚至到录取通知书的发放等,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环节,稍有疏忽,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以协调理念引领高考协调发展,关键是处理好高考内部构成要素之关系、高考运行环节之关系以及高考与外部因素之关系。

就处理好高考内部构成要素之关系、促进高考协调发展而言,主要是处理好主考、被考、试题、考试制度四者之间的关系。高考是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主考、被考、试题与考试制度四者是构成高考过程矛盾运动的基本要素,既构成了考试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运动形态,同时也形成了高考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在高考活动中,主考、被考、试题、考试制度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它们之间的关系实现协调,才能使高考活动有序开展。考察高考的实际运行,我们会发现:主考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制约着被考和试题的形成与运行;而被考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承受者,被考在考试中有着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其在考试中的状态会反作用于主考。试题的绝密性,使试题不仅与被考之间形成了封闭关系,而且试题与主考之间也形成了封闭关系。但被考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会千方百计获取主考方面所确定的诸如考试范围、内容、难度等信息。这种矛盾运动最终在严格的高考制度的规范与约束下有序展开。因此从高考内部运行来看,关键是高考制度既能适应主考的目的,又能适应被考的期待,通过试题的科学管理,保持高考的协调发展。

就处理好高考运行环节之关系、促进高考协调发展来讲,主要是处理好高考招生计划的制定、招生考试的施测、招生考试的阅卷工作、招生考试的信息(成绩)处理、招生考试的录取工作、招生考试的监督等诸环节之间的关系。由于高考招生计划在我国还是以国家制定为主,高考招生计划与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与考生及家长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在高考招生计划制定过程中,高等学校、考生所在高中、考生本人及其家长乃至地方政府都会表达意见,对招生计划的制定施加影响。在高考具体施测过程中,一些不良因素(诸如试图舞弊者)会想方设法对施测过程施加影响。同样,在高考阅卷过程中,在高考录取过程中,利益相关者都会进行渗透。高考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不确定性,某一个环节的某一项具体事项出现问题,高考运行的整个链条就可能脱节,面临需要重新设计、重新施测、重新来过的巨大风险。因此,处理好高考运行环节的关系,保证环环相扣,就成为高考协调运转的关键。

就处理好高考与外部因素之关系、促进高考协调发展而言,主要是处理好高校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高校招生考试与社会人才选拔制度、高校招生考试与社会制度的关系。高校招生考试活动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它与外部的关系需要协调。如果与外部的关系协调不好,高考活动的协调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制约。高校招生考试首先要处理好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高校招生考试主要是为高等学校服务的,涉及高校的发展概况、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办学水平、社会声誉、招生标准等方面。因此,高校招生考试需要对高等学校进行研究,在全面了解高等学校的基础上才能做好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工作。与此同时,高校招生考试还要处理好与中学教育的关系。一般意义上讲,高考与中学教学的关系应该是中学教什么,高考就考什么;而实际状况是高考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这就使高考对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具有了强大的引导功能。因此,高考的协调运行必须兼顾高考对中学教育的影响,通过高考引导中学教育走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高校招生考试与社会上其他的人才选拔制度关系密切,当下逢进必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各种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对高校的生源选择和人才培养影响甚大,因此高考制度的完善需要思考社会上人才选拔制度、用人制度、人才资格认证制度的变化。从广义上讲,高校招生考试作为一种制度,它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社会制度决定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服务社会制度。实现高考的协调发展,在当下就是要处理好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科技制度、教育制度的关系,明确中国的高校招生考试既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约,又必须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三、绿色发展,减轻高考带来的过重负担

以绿色理念引领高考绿色发展,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着力加强绿色高考文化建设,创设宽松考试氛围;注重减轻考生的过重负担;推进中学教育形成健康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第一,高考绿色发展的导向是加强绿色高考文化建设,创设宽松考试氛围。中国的高考氛围太紧张,由此带来高中的教与学紧张,延伸到考生家庭也紧张,这是众所熟知的。这种紧张是高校招生考试存在较激烈的竞争性决定的。高校招生考试是在大量具有大学入学资格的被考中选拔那些德、才、学、识、体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人员进入大学学习。尽管国家广开就学与就业门路,使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的竞争有所缓解,但国家目前还不能满足所有报考人员上大学的愿望,激烈的竞争依然存在。纵使以后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也会因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存在差异和人们对不同专业需求存在差异,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依然会存在着竞争。在高校招生考试竞争中渴望取得优势和有利地位的考生及其家长,与之利益密切相关的高中,还有社会各种依赖高考生存的培训机构,都成了鼓励考生刻苦学习、紧张学习甚至亡命学习的推手,成了高中教学争分夺秒紧张训练的推手。于是,在中国凡有高考考生的家庭和学校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陷入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已严重背离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和学习所需,对学生、教师的健康发展,对家庭的健康发展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加强绿色高考文化建设,就是在高考理念上要坚持以促进考生的健康活泼发展、身心和谐发展为本。在高考制度的设计上,给予考生多次考试机会,允许考生在多次考试中选择自己满意的成绩申请学校。在高考环境的营造上,要清除那些“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标语口号,降低高考紧张气氛,让考生将高考当平时的考试一样对待。

第二,高考绿色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发展的难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与高考竞争、高考内容以及试题的难度有密切的关系。高考内容与试题回归高中本位,严格遵循高中学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处理好考试命题的广度、宽度、深度、难度之间的关系,这是减轻学生负担之本。当然,高考之后严禁各级政府对高中的高考成绩进行排名,严禁社会媒体炒作高考状元和所谓的“录取排行榜”,对于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优化高考中的加分政策,减少高考中的各种竞赛加分项目,有助于减轻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带来的过重负担。

第三,高考绿色发展的重点是推进中学形成健康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高考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影响已经证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考考什么,考生就学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已导致中学教学中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重复训练的盛行,那些在高考中一般不考却对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使得高中教育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成为空言。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体质瘦弱,生存技能缺失,高分低能状况较普遍。这些现象的改变,迫切需要高考改变知识本位价值观的主导,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量的考查转向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把对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践的获得结合起来。通过创新考试方式与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与平时表现的考查,进而推进中学教育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充分发挥,让教师与学生进入教学与学习的愉悦状态。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向社会实践学习,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活动,不仅重视智育,而且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使高考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强大力量。

四、开放发展,保持高考的包容自信

高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决定了高考需要开放发展。换言之,高考只有开放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考的开放发展包含如下四个方面:其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其二,要向中国考试选拔人才的发展历史学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其三,要尽可能破除高考的神秘感,将高考招生活动中不需要保密的环节、内容、事项、场所进行开放,最大限度地实现高考的公开透明;其四,还可以探索中国高考的对外开放。

向发达国家的高考学习是高考开放发展的题中之意。当前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考呈现统一考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考生基础知识考察与学习潜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检测相结合,高考成绩与高中平时成绩相结合,一次考试与多次考试相结合,定期高考与随时招生相结合等趋势。其中,在考试自身的科学化和录取标准的科学化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尤其值得当下中国高考改革借鉴。在推进考试自身的科学化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在高考内容上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例如,新加坡在高考科目中引入推理测验、专题作业与课外活动,日本高考则强调测试学生的知识、技能、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主体性、多样性与合作性等。同时,重视发挥考试专业人员在高考科学化中的价值,考试服务机构汇集了众多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心理测量与教育测量等学科领域的专家。高考题型多样并以选择题为主,以改变死记硬背的弊端;注重考试题量的适中,让考生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在推进录取标准科学化方面,国外发达国家都不再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唯一标准,而是将高校招生考试成绩、中学平时成绩、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综合起来进行评估,出现了由重结果性评价向重过程性评价过渡的趋势。如美国高校录取标准除了高考成绩,还注重学生历年特别是高中的学业成绩,尤其看重成绩有无上升趋势。近年来韩国高校的录取标准除了看高考分数外,还增加了平时成绩在录取时所占的比例。平时成绩涵盖广泛,有学生的“学校生活记录”之称,学生平时参加的志愿活动、读书量、竞赛成绩等都列入其中。

向中国考试选拔人才的发展历史学习,吸取经验教训,对促进中国高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考试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建立考试制度最早的国家,在漫长的考试制度建立、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值得反思的教训。从经验上说,中国考试选才注重考试的多种形式运用,注重多方面内容的检测,注重面向有资格的所有生源,注重考试的程序与严格管理,注重考试评分的客观公正,注重分科分类考试录取,注重考试选才之后的待遇设计进而实现考试的激励作用等,都是当下高考招生可资借鉴的。即便是只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的高考,也积累了一些经验。诸如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重视招收有特长、有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高考招生来源计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就业计划适当结合,坚持全国统一组织考试、分别录取,在高考招生中对弱势群体适当照顾,重视对考生尤其是落榜生的思想教育等,都是高考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继续保持的。从教训上讲,我国的考试选才制度尤其是近世以来高考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实施也留下了许多值得记取的教训。诸如:闭关自守,忽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考试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先进技术,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考制度建设的科学化进程;在高考制度建设与实施中,曾片面强调政治性,把高考制度完全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来建设,忽视高考的自身发展规律;高考招生制度在考试方式、考试科目、录取形式等方面存在变化频繁的现象;高考招生中高等学校自主权缺失,高校积极性激发不够;高考制度建设中,法制化进程滞后。这些都是高考改革中需要避免或加以改进和调整的。

高考的开放发展,需要破除高考的神秘感。除了高考试题的保密之外,高考中诸如考试科目、范围、形式、时间、场所、程序、方式、阅卷评分标准,以及录取政策、录取标准、录取方式等,都可以向考生、教师、家长公开,向社会公开,进而让考生、教师、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接受社会对高考运行的监督。这会有效淡化人们对高考的神秘感,有助于养成高考平常心。而社会形成高考平常心,对高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有很大帮助。

高考的开放发展,还可以探索中国高考对国外考生的开放。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对国外考生的吸引力增加是可以预期的。中国高考如何向国外考生开放,如何在现有向华侨子弟开放的基础上向外籍考生开放,如何对外籍考生施测,如何制定相应的录取政策,如何确定相应的录取方式等,都应加以研究和考量。

五、共享发展,增强高考利益相关者的获得感

以共享理念引领高考发展,就是要通过高考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让考生有获得感,让家长有获得感,让教师有获得感,让高校有获得感,进而让社会和国家满意。

高考不仅关乎考生的命运,而且关乎考生家庭的命运,甚至关乎与考生相关的几代人的命运。因此,对于高考,考生与家长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对于有的考生及其家庭来讲,高考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全部希望。同样,高考也关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命运,直接地讲,关乎培养考生的教师的命运。高考录取升学率的高低对教师命运的影响很大,由此也就关乎学校尤其是高中的命运。最重要的是,高考关乎社会的风貌,关乎民族、国家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是实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录取,还是不执行或取消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录取,对社会风貌、对国家民族之命运影响甚大。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将青年学子引上向学之途,激发出社会的学习热情,使通过学习、高考改变命运成为社会共识,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命运。因此,以共享理念指引高考发展,首先要深化对高考的认识,要赋予高考以生命意义。具体而言,我们对高考的理解不能只赋予它制度、程序、环节、工作的意义,还要赋予它鲜活的、神圣的生命意义;既要看重它,又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去创新它,使高考保持生命的活力。其次,实现高考的共享发展,增强高考利益相关者的获得感,要持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的协调,持续适度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进而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其三,要始终坚守高考的公平公正性,发挥高考的调节功能,适度向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公平。高考的共享发展就是要让高考更好地服务全体人民。近年来,关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等等。这些要求实际上也为高考的共享发展明确了目标与方向。李克强总理特别关注农家子弟、贫困学子的升学问题,强调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决定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实施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等。这些举措是高考共享发展的体现,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积极作用。其四,要处理好坚持高考公平与兼顾高考选择性的关系,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高考的实质是选拔人才,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保证选拔出来的人才质量,只有做到了公平公正,人们的获得感才会是真实的、可接受的。但是在统一考试招生、坚持“以高考总分为录取主要依据,德智体等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前提下,高考也需要出台一些面向特殊人才的举措。比如某位考生在某一科或某个领域、某个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和天赋,某位考生为社会做出过特殊的贡献与成绩,他们可能高考的总分不是全优,但对他们应实行特别的招生方式,高校应采取特殊的培养方式。高考既做到统一要求,又兼顾个性特点和特殊人才的需要,就是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了共享发展。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考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明确的是,高考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一个整体。高考的创新发展是关键,实现高考的共享发展是目标,高考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是促进高考创新发展和实现高考共享发展的主要方式。可以预期的是,实现了高考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中国高考就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5.

[2]程斯辉,李中伟.论邓小平教育遗产的继承与创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4(4):5-10.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0.

To Lea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ith"Five Concepts of Development"

CHENG Si-hui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Hubei,China)

The Restor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NCEE)in 1977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changing the fate of China.To commemorate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Restoration of NCEE,the way to promote the sou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CEE should be the key.To promote the sou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CEE and maintain its vitality,the Five Concepts of Development-Innovation,Coordination,Greenness,Openness and Sharing-should be adopted as the guideline.Firstly,NCEE can keep up with the times through innovation.Secondly,conflicts in NCEE will be resolved through coordination.Thirdly,the overburden brought by NCEE will be relieved through green development.Fourthly,the inclusiveness and self-confidence of NCEE will be maintained through open development.Finally,a sense of gain among the stakeholders of NCEE will be enhanced through sharing development.In this way,NCEE will witness a bright future.

The Five Concepts of Development;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7-07-26

程斯辉,湖南南县人,教育学博士,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教育家研究中心主任。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考试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从“五大发展理念”看习近平的创新思维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