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隽永 达意人生
2017-04-15刘淑滨
刘淑滨
连绵隽永 达意人生
刘淑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飞檐斗拱,画梁朱柱,停留、记忆中国古建筑之美,殊非易事。三晋大地,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建筑数量冠居全国。古建筑的魅力也牵起了一段晋黑缘分。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小伙儿用10年时间持一支钢笔手绘古建,将百座寺庙重现纸上,在中国他是第一人。他就是我省庆安县人——连达。
多年来他寻访山西各地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并用绘画写生的形式锁住古建筑的旧时光,入晋数十次,足迹遍布山西众多市县和乡村。尤其对晋东南和晋南、晋中等地更是做了多次地毯式搜寻,留下了近800幅写生作品。
连达坚持艺术创作三十多年,没有进过美术院校,没有一系列的证件和论文作为支撑,却以钢笔手绘古建成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钢笔画,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唯一的爱好,更是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他用自己的韶华流年和艺术造诣,存留下中国古建筑的咏叹,也涂抹出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一支笔,一颗心,连达怀揣几十年的艺术梦与自己一路携手跋涉,安安静静行走于笔墨纸痕间。
(一)未能抛却乡音去 一半勾留在龙江
人生就像是一幅钢笔画,一样的笔尖,一样的墨水,却因为不一样的笔法在线条的起伏之间,描摹了不一样的人生。连达的艺术记忆从故乡开始。
一开始就有梦想。连达1978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庆安县。绘画启蒙是小时候受父亲影响,父亲在单位搞宣传工作,书法特别好,从小就有意识引导儿子进行美术兴趣的培养,常常教孩子临摹小人书上的连环画和墙上过年贴的年画,在连达心底播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
连达说,小的时候还特别喜欢做手工,当时没有什么玩具,家乡的黑土就是最好的捏泥人原材料。这对连达来说就是幼年时期一种美术方面的开蒙。长辈们看到他所捏塑的人物有模有样,就会不时买些橡皮泥送给他,对连达来说,这就是莫大的鞭策和鼓舞。
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生活变故,连达17岁离开了黑龙江,来到辽宁省大连市开始了打工生涯。念兹在兹的黑土地让异乡的游子总有深深的烙印和久久的守望。他说家乡对他的影响很大,冰天雪地生态环境练就的粗犷豪放性情至今仍然保留在身上,一口乡音从未改变。他常常会自豪地告诉朋友“我是黑龙江人”!多么恶劣的逆境他都能勇敢地面对,怎样的困难都会一往无前,他说这是家乡的黑土地对他一生的深刻影响。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 情缘古建两相依
最是懵懂少年郎。刚刚走入社会,连达当时并无意于专门学习艺术并以艺术作为职业。一个在成长期的年轻人,对社会和未来还处在认知和观察阶段,并不能确定自己未来会走哪一条路。
越过少年,就是青年。偶然的一次擦肩,中国传统的楼台轩榭一下子闯进连达的眼眸,就像尘埃里开出的花,让他满心喜欢。他一下子找到心之所倚,从此开启了他与中国古建筑的缘分。
那时连达经济尚不独立,想拍照却连相机都没有,而且作为一个大件投资,家庭条件也难以支撑他这么做。现实的窘境让心生的欢喜全无诗意。但唯有不成熟,方会走向成熟;唯有理想,方有希望之光。连达用笨拙又朴素的亲近——到实地去把这些古建筑画下来,执着地记录古建筑之美,哪怕开始时错误百出,歪歪扭扭,作品难以入目。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地写生,连达用孤独的行走,笨笨的守望,在低头抬头间,在笔纸停落间,与古建筑两两相望。慢慢地,一座无名小庙,一林深山蓬草,都在他的笔下绽放出独特笑靥。慢慢地,三晋大地上大大小小的古建让他的艺术人生日渐丰盈。
(三)岁月曾经著风雨 更待满树繁花时
钢笔画,现代技法,但黑色线条却在古韵与现代的交融中黑而不窒,藏着潜象和灵动。用钢笔画出古色古香,绝没有取巧之处。多年来,连达紧握钢笔,淡定如水,潜心作画。
连达,是一个始终在行走的人。每年春秋两季,连达就到山西写生画古建筑,每次会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而所谓写生,乃是写生命。连达写古建筑的生命,也是在写自己的艺术生命。他在笔纸之间把艺术对象的形与内描摹,也把自己的自然观察、生命体验融入。其中苦乐冷暖,如人饮水。
上起唐宋,下到明清,中国现有地面古建筑70%都留存在山西,所以到山西画古建筑成为连达最终的选择。他住过10元钱的乡村小店,住过老乡家里闲置多年的小屋,有时候画到天黑实在回不到城镇了,还在乡下废弃的破修理部的门板上睡过。因为每次在外时间久,还要带着生活用品,背着二三十公斤重的行李去发现、去定格。但他也有遗憾和无奈的时候,千里迢迢找到一些寺庙,却被拒之门外,最终无法将古建筑画下来。在晋东南的阳城关帝庙,被驱赶出来;在介休,曾经被村民当成文物盗窃分子遭到围攻;在绛县,跳进了无人的荒庙里画画,出来后差点被老乡逮起来送往公安机关……但这在连达看来,绝不是艺术苦旅,他是怀着朝圣之心在行走、在勾勒,他乐在其中,意犹未尽。
只是不停地画,终究走不过前人的胸壑,还要不停地悟。好画作,需要好的笔墨功夫,经典的画作更透悟着笔墨之外的功夫。连达深知,如果不能抓住古建筑的时代特征,画出的作品势必会千篇一律。随着接触各种不同时代的古建筑的增加,需要学习和掌握历史和古建筑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于是自我充电、技法修炼、书画赏析、典籍查阅、同道交流是连达常年的功课。十几年下来,连达才能够将古建筑画得更真实准确、生动传神。2012年,连达部分作品结集成《山西古建写生》画册出版,就是他十几年来破茧而出的珍宝。
(四)手绘古建声鹊起 集古终能自成家
曾有人褒奖连达是在呼吁更多目光关注文物保护。而对连达来说,因热爱才有责任。
在一次次的艺术踏查中,连达发现,乡村古建筑现状令人堪忧,更让他心中多了紧迫感和使命感。连达要追赶时间的脚步,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民族的文明记忆保留下来、文明碎片收集起来。他的笔耕不辍,他的辗转奔波,不仅是拓展艺术的疆域,更是历史记忆的延续。他用自己的艺术天分与执着追求为渐被遗忘或正在消逝的古建筑奔走、书画。
周汝昌曾这样评价好的文章“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余。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而赏析连达的古建筑画作也有同感。他用黑白线条绘出的是亭台楼阁、白墙黛瓦,是小桥流水、层峦叠嶂,但他笔墨酿造的却是他苦苦留住的古建筑那渐渐流走的最美时光。
这样的不悔、不倦成就了《山西古建写生》《触摸,寺庙——山西土地上那些散落的古建符号》两部专著,这是连达最大的“财富”。同时他的绘画和摄影作品在《在路上——山西》、大型画册《长城》《中华遗产》《中国国家地理》《考古汇》《太原晚报》等多部书籍和媒体发表,山西电视台拍摄了以此为题材的纪录片《存在》。2017年年初,新华社对连达进行了专访,文章刊登在面向海外的《亚太日报》上。由冯骥才先生题写书名的新书《寻访山西古庙》也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从起初的独自行走,到被大家公认,国内许多媒体都对他进行了报道。《触摸,寺庙——山西土地上那些散落的古建符号》出版时在北京召开专场签售会,业内人士说连达的书填补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遗憾,他们当年没来成晋东南,连达来了。
(五)谁说行者人孤独,执着换得一人心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总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在连达行走的岁月中,妻子是他行程中的挚友、最佳伴侣和助手。
连达的妻子是黑龙江省勃利县的老乡,两人一同穿越华北上千里的古长城,一起翻山越岭,看日出日落。那时既是朋友,也是患难队友、生死之交。他们的婚礼就是在古长城上举办的。虽然转眼已近十年,但古长城为证,这对神仙眷侣的温情脉脉不曾冲淡。
连达的心是敏感的,更是感恩的。从他牵手今生所爱的时候,他发誓要给她最好的。可他远远低估了妻子能赋予他的最大支持与守候。如果没有妻子和家人的守望,连达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到山西画古建筑;如果没有妻子无怨无悔的付出,家里的老人和一对可爱的女儿就会羁绊住他书画的双脚;如果没有妻子和家人的支持,不菲的游历投入、出版费用也会拖慢他艺术创作的步伐……
随着连达在古建筑领域的知名度日渐提升,他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他的读者遍布全国,他的书作漂洋过海。同道的肯定、同好的鼓励让连达唯有更投入地创作,去回馈,去感恩。
其实,所有的老墙都有记忆,一砖一瓦都有生命。它们会记得在生命中有一个叫连达的人和它们两两相望,用笔画过它们的每一缕皱纹,每一道斑驳,把它们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连达,这个黑土地的孩子,走过了“废画三千”的纠结,经历了 “三更灯火”的磨砺,终于靠天生的志趣,艺术的执着,生命的浪漫,泰然从容地把如画的岁月向幽远漫溯,像极了“连达”这个名字,连绵隽永,达意人生。
责任编辑/隋安辉suianhui@fendouzazhi.cn
H5页面文字编辑、制作:杜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