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2017-04-15陆静超
陆静超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陆静超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7年要加快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创新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它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体经济是强国之本、富民之基,也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使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据统计,2016年我国的国内民间资本投资有所下降,而海外投资却大幅上升,这既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投资呈现良好势头,同时也存在着资本外流的隐患。因此,只有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才能筑牢经济发展根基,促进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发展。
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制造业,要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基,实现经济稳步持续发展,就必须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根本着力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培育地区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和内生增长的关键所在。
从我省的情况来看,从最初确立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农机装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装备制造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到的航空航天、燃气轮机、高精尖焊接、机器人、传统高端汽车、石墨和钼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紧密围绕我省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和发展态势所做出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制定并出台了《2013—2020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研究报告》《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等20余项规划与政策法规,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14年以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省的工业增长指标总体趋于下降,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却逆势上扬,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内生动力不足,市场需求不振。产业成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者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制约或对新产品不熟悉,往往是叫好不叫座。二是核心技术欠缺,成本居高不下。如风电的整机设计、核能装备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高端的农机装备大量依赖进口。三是体制机制障碍,投资环境欠佳。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活,民营经济成长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有待于加强。四是缺少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匮乏。人才缺口主要体现在缺少复合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方面。
“十三五”时期,我省仍将处于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好“三篇大文章”的嘱托,认真做好培育壮大“新字号”这篇文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着力点,培育壮大新动能,带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谋划整体布局。政府扮演好顶层设计者角色,制定政策引领我省新兴产业稳步、有序发展。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专项规划和配套措施,政策涵盖了宏观布局、产业创新、投资融资和人才激励等方方面面。我省近些年相继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2020)发展规划》《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规划措施,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针对发展各环节出现的瓶颈,建议在实践中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突出问题导向并追踪考察政策的效应和效果;二要避免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雷同,重复建设而引发新的产能过剩(例如,江苏光伏产业已形成集群优势,产业规模占全国的55%左右;山东省有两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7个省级生物基地),我省应及时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政策,发挥比较优势,抢抓产业发展制高点;三要强化政策执行力,着力构建长效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解决个别地区和行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执行无果而终的现实问题。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凸显了创新驱动的决定性作用。要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和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下决心攻克并掌握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例如,广东省的一些民营企业拥有国际化的研发团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10%,远高于全国不到5%左右的平均水平。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政府为牵头,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重大项目技术研发,共同建立开放实验室和研发平台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当前,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时有发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常常受到被仿冒和维权成本高的困扰,严重影响了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应逐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依法保护发明者权益,努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深化国企改革,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并且掌握着重要的社会资源,所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优势产业推动“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以装备制造业为例,2016年,我省出台《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实施方案》,引导全省优势产业“走出去”,借助于“一带一路”和自贸区等战略,哈电集团、一重集团开辟了多个新兴国家的市场销路。我省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无疑是个重头戏。要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重点解决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后,仍然面临着国有控股比例过高、转型受阻、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公司适时推进“二次混改”,通过进一步降低股权、董事会充分授权,实施严格的业绩考核机制,取得了很好的绩效。
优化发展环境,助力民营企业成长。多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发展环境的优化,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简化审批程序,再到体制机制完善和配套政策落实,发展环境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观。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确立,吸引了众多民营企业投资,我省的非公经济成长十分迅速。2016年,我省非公经济占地区GDP的比重已接近60%,石墨加工企业全部是民营企业,食品工业中民营企业的比重超过90%。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市场意识浓厚、创新动力强等独特优势,是支撑黑龙江发展的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要引导民营资本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在放宽民间资本投资准入方面采取负面清单等积极措施。例如,广东省明确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和市政公用事业等七大领域的范围。政府还应在融资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使财政资金的投入更好地引导、放大和推动私人投资,避免对私人投资产生抑制效应和挤出效应。
完善人才机制,造就高端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还是人才的竞争。人的因素是创新发展的主导因素,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仅是我省,即便是发达地区省份也存在着领军人才匮乏的问题。近年我省相继出台了《重点企业引进优秀人才扶持办法》《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在股权期权激励、分红奖励上创新突破,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凭借业绩贡献、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致富的激励机制。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吸引机制,将上述政策落到实处。建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以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为载体,引进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人才共建为途径,培养一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真正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