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研究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4期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教育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研究

吴建新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共享经济的到来,为创新创业教育向更低成本、更大规模、更便捷高效的方向拓展提供基础。新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支撑“双创”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提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思考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即将凝固时、敢于担当粉线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目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持续推进,成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空间。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吹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号角,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共享经济的到来,为创新创业教育向更低成本、更大规模、更便捷高效的方向拓展提供基础。新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支撑“双创”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有着重要意义。高校作为一个地区内各类人才最富集的地方,是为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枢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为大学生的未来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还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支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关乎着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过创业解决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创新船业教育的特有诉求。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持续深入,全面参与创新创业的氛围不断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同事,互联网、大数据以及共享经济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更低成本、更大规模、更便捷高效地实施提供了可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出台,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支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改变传统教育体系与实践脱节困境的重要突破点。

高校教育改革涉及诸多板块和内容,最为关键的是响应新时期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以及解决与实践脱节等固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属性,是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学与实践需求的统一、知识与方法技能的统一,必然要求高校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又倒逼改革;另一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检验标准,也是满足人才发展需求,提升学生创新理念、创业技能的重要内容。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超越了对就业的补充,是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和加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相对于一般学科教育以“植入”专业教育为主的特性,创新创业教育是跨学科的通识教育,倡导拓宽学生知识宽度、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方式,更加符合以人为本、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延伸了人才培养的边界,拓展了就业的渠道,为“人尽其用”提供了更为丰富可能。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是促进高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是支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 竞争,而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坚持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强人才就是强实力。据调研,我国高校在校学生和当年毕业生的创业人数的比例呈现增长态势,2016年在校学生创业比例达到4.6%,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达到3.1%。按照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接近750万人的规模来计算,高校学生已经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创新创业教育也开始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2002年,政府在以清华大学为首的9所高等学校实施了创业教育试点。相应各级政府机关部门也开始鼓励和倡导创新创业教育。2006年,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启动“创业中国——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工程。”各地高校也开始推出各式各样的创业教育措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理念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存疑。自创业教育伊始,关于创业可不可教的争论就一直存在。高校领导和教师之间、不同院系部门之间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共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够先进,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复杂性和实践性认识不足,常流于形式教育或一般学科教育;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较为肤浅,易受鼓动,对创业的风险认识不足,导致创业项目质量低下,创业失败率高。

(二)缺乏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尤其是严重缺乏兼具“学院派”和“实践派”素质双师型教师。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开展同样需要教师的教授,这样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学院派的老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只能从纸上跟学生谈兵,并没办法从实践经验等角度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创新创业。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短时间内都无法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需的兼具“学院派”和“实践派”的双师型教师的配备问题。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教学是都做了,但是成绩不明显,能够培养出来的出色的创业团队也为数不多。

(三)缺乏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目前,市面上很难找到一本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和专业教育脱节,同事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中没有融入创新过程所需的管理学、营销学、谈判学、心理学、社会学、会计学、经济法等多个学科知识,造成了创业教育孤立于其他专业教育之外,学生往往上这些课程就跟上公共课一样,流于形式,同时,也没有针对学生创业过程中必备的知识、能力、技巧等进行实操和实训,从而造成学生对金融、财务、法律等制度和规章、市场运作等知识不熟悉,对互联网领域的应用不了解,以致于学生创业时不能有效发现和利用互联网领域的商机,尤其对于现在互联网+时代会让想创业的学生错失很多有价值的商机。

同时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部分高校仅仅设置创业选修课或者就业讲座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自然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四)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尤其缺乏教育导向的实践平台;

部分高校在创业课程安排过程中往往只是寥寥的理论灌输 ,很少涉及相应的实践课程,缺乏前瞻性、全局性和长远战略性。同时对于创业所需即使有的实践也仅限于纸上的创业大赛和只供观赏的创业孵化基地,并没有接地气的创业实践平台让有好的创业点子的同学得到真正、有效的实践。

(五)缺乏面向大学生的专项创业资金、专项技术支持和保障政策。

目前,国家和各个地方政策都有出台相关的扶持年轻人创业的资金、税收、办理相关证件等政策,但是在启动资金上并没有明确的专项资金,使得缺乏资金实力的大学生望而却步。同时,经验或缺是大学生创业的软肋,如果能够加大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支持无疑是雪中送炭。创业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行为,与离职高管、海归、科技人员创业相比,学生创业失败的概率更高、对创业失败的承受力更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创业,因此,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同时,需要做好学生创业风险的保障。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一)统一思想认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思想保障。

创业不可教的观点源自对创业教育目标的理解过于狭隘。如果认为衡量创业可不可教的标准就是能否批量地培养出成功的创业者,那创业很大程度上市不可教的。但是如果将创业教育的目标拓展为提升受教育者自主就业,以及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则创业在很大程度上市可教的。而且,随着脑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进步,以及教育理论技术的发展,后天教育对先天不足的弥补,以及教育的科学性和有限性大大提升。只有统一了思想认识之后,形成共识后,高校内部才能真正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二)建立一支雄厚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科研队伍。

建立一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建的师资队伍,根据教学与管理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数量,吸收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认识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支持创业教育教师和非创业教育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专职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对教师进行专门化培训、进行案例示范教学或讨论会等增加专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多与共建企业合作,为专职教师增强实践能力的平台。打造一支稳定的创业教育“双师型”队伍。

(三)丰富完善、覆盖面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组织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讨,根据课程实际的需要,组织相应教学背景的师资编写教材。结合“学院派”和“实践派”对于课程的建议形成富有特色、使用于教学与实践的课程体系。可以尝试性的将创业课程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这些课程有理论也有实践,有启蒙有深入教育,同时更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四)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互联网+”将进一步拓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渠道。“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热门板块,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技术更加广泛、深入地结合,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应结合自身实力,建立校、院两级创业实践基地或者搭建网上模拟仿真创业平台, 鼓励学生申请课题,加入项目组,走进实验室,扩大学生实践机会.搭建创业大赛平台,例如100 元钱微商创业、网上创业模拟、营销策划大赛等. 对于学生比较新颖的点子或者项目提供学分奖励、资金支持和发展对接.探索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模式,积极吸引校外各类创业基金, 并且提供大学生到互联网创业企业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素质拓展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运营的过程,体验商业风险等。

(五)做好高校学生创业的风险保障

创业本来就是风险性较高的活动,对于资金短缺、经验稀少的大学生风险就更大了。建立起高校学生创业风险保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笔者认为可以建立面向高校学生创业群体实施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事业补助等措施;设立心里辅导和引导基金,帮助创业失败学生重新就业或再创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提升家庭、企业、社会对创业学生群体、学生创业行为的宽容和友好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创业的社会辅助设施,包括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等,提升学生创业全链条的辅助与服务水平。

四、结束语

“ 互联网+”时代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业机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更加高效、实效。政府、高校、社会形成合力,引导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让具创新潜力与活力的高校大学生成为中国创业大军的领头羊, 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创新梦,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1]章巧眉.“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5月第21期

[2]赵焕英, 李文彪.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策略. 《才智》,2016.

[3]杨建, 从文奇. 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惑及出路.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 卷第7 期(上)2016 年7 月

[4]刘敏. 浅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青年时代》 2016年第13期

[5]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高校创业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2016)》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党建思政课题《“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研究》;项目编号205205114X17009

吴建新,男,汉族,福建南平人,讲师,法学学士,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互联网+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