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本的涵义及其与企业绩效相关性文献述评
2017-04-15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
知识资本的涵义及其与企业绩效相关性文献述评
苗淼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知识资本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对知识资本的涵义界定及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等问题的探讨也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可是,却很少有人再回到知识资本理论的原点,去探究到底什么是知识资本?这种对知识资本概念界定的模糊必然使得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知识资本相关理论受到人们的质疑,然而这一点却为学术界所忽视。因此,本文在梳理目前学术界对知识资本的涵义及其与企业绩效相关性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知识资本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知识资本;涵义;企业绩效
一、知识资本的涵义
知识资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纳索·威廉·西尼尔(Nassau William Senior,1836)。西尼尔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大纲》中论述票据经纪人的业务时说道:“很明显,经营这样的业务需要高度的知识、勤劳和技巧”“这种知识和使他能运用这种知识的精神上和智力上的习性,构成了他的个人资本或无形资本”。同时,西尼尔指出:“我们智力和精神的资本,不但在重要意义上,甚至在生产力上,都已远远超过有形资本”。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西尼尔所说的“个人资本”是指一个人所习得的知识、品德、智力等,个人所接受的教育越多,这方面的财富就越多。西尼尔对“个人资本”概念的阐述与“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W·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1961)所界定的人力资本的概念,即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的观点十分相似。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西尼尔对知识资本的阐释只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出现的。
西尼尔对“个人资本”的论述开启了知识资本思想的萌芽,而最早提出“Intellectual Capital”一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1969)。加尔布雷斯在1969年给波兰经济学家米哈尔·卡莱斯基(Michal Kalecki)的一封信中写道:“我认为,你应该认识到世界上已经有多少人把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归功于你已经在过去几十年中提供的智力资本”。并且,加尔布雷斯认为智力资本包含一定程度的智力活动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智力资本是一种动态的资本形态。
以加尔布雷斯为开端,“Intellectual Capital”的概念开始广泛的被学术界所接受并引发了对智力资本的研究热潮。列夫·爱德文森和帕特里克·沙利文(Leif Edvinsson and Patrick Sullivan,1996)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可以转化为价值的知识。并且指出:“这个定义非常广泛,包括发明、创意、常识、设计、计算机软件、数据程序和出版物,而不是局限于技术发明或在法律上定义的智力资产(如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同时,爱德文森和沙利文认为智力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和结构资本(Structural Capital)两部分。其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员工解决顾客问题的集体能力,结构资本则是保证人力资源得以运行的企业基础设施。托马斯A.斯图尔特(Thomas A. Stewart,1997)认为智力资本是组织中每个人所知道的每件事,例如:知识,信息,智力资产,经验和其他可以被用作财富创造的东西。斯图尔特将智力资本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结构资本(Structural Capital)和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即被学术界所广泛接受的H-S-C结构模型。其中人力资本是指个人的能力和资源,结构资本则是组织所积累的知识,顾客资本是指企业的顾客关系。卡尔·爱瑞克·斯威比(Karl Erik Sveiby,1997)指出知识是企业价值的源泉,并且相对于信息而言,知识是微妙多变的。在此基础上,斯威比进一步提出了知识资本的E-I-E结构模型,即外部结构(External Structures)、内部结构(Internal Structures)和雇员能力(Employees' Individual Competencies)。外部结构如企业的商标、顾客和供应商关系,内部结构如组织管理、法律架构、研发、软件,雇员能力是指员工的受教育程度和经验。安妮·布鲁金(Annie Brooking,1996)在其代表作《第三资源:智力资本及其管理》(Intellectual Capital: Core Assets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 Enterprise)一书中指出:“智力资本是对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并且认为,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在此基础上,布鲁金将智力资本分为市场资产(Market Assets),知识产权资产(Intellectual Property Assets),人才资产(Human Centred Assets)和基础结构资产(Infrastructure Assets)四个部分。其中,市场资产是公司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如品牌、客户和他们的信赖、长期客户、备用存货、销售渠道、专利专营合同协议等;知识产权资产包括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和各种设计专有权、贸易和服务的商标等;人才资产是体现在公司雇员身上的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和企业管理技能;基础结构资产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如企业文化、评估风险的方式、管理销售队伍的方法、财政结构、市场或客户数据库等。严若森(1999)指出:“企业知识资本就其本质而言, 是整合于企业组织结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员工素质以及企业经营关系等之中的企业无形资产”。王兴元、成冰(2003)也认为:“知识资本可以定义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并投入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具有知识含量的无形资产及其载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3)指出:“知识资本来自于一系列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并且正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部门投资的主体部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二、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发展,知识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问题也逐渐为学术界所关注。无论是从规范研究的视角探求知识资本的价值创造机理,还是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论证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学者们对此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规范研究侧重于对知识资本的价值创造机理和过程进行分析。Knight(1999)认为智力资本的三个构成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外部资本和企业财务业绩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了员工的业务能力,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结构资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外部资本;最终智力资本的提升为企业创造了更好的财务业绩;财务业绩的上升又会使企业增加对智力资本的投资,进而企业价值便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陈艳莹、原毅军、柏丹(2005)指出,智力资本能否转化为企业的价值,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力资本存量的结构化程度,只有让智力资本变成不可能从企业流走的稳定财富, 智力资本才会真正增加企业的价值。郝晓彤、何岗(2006)则从智力资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增加现金流两方面来阐释其发挥价值创造功能的原理。杨隽萍、游春(2011)认为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不是单个智力资本维度所创造价值的简单叠加, 而是来源于智力资本要素之间的耦合作用。
实证研究主要是对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论证。早期的实证研究以问卷调查作为其主要的数据来源。Bontis(1998,2000)从人力资本、顾客资本、结构资本和企业绩效四个方面设计了一份包含63个项目的调查问卷,让MBA的学生以他们进入学校前所工作企业的管理者的身份填写问卷,在加拿大和马拉西亚搜集的数据结果均显示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su and Fang(2009)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探究台湾企业智力资本、组织学习能力和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通过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结构资本对组织的学习能力有正向的影响,但是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却有负向的作用。随着近些年财务数据库的应用和发展,学者对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研究逐渐以财务数据作为基础的数据来源。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以各种财务或非财务指标作为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的衡量手段。Riahi-Belkaoui(2003)以美国81家跨国公司为样本,用企业商标保护申请的数量作为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验证了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Wang and Chang(2005)以台湾IT行业为例,探究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人力资本外,智力资本的其他构成要素,即创新资本、流程资本和顾客资本都对企业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而人力资本通过影响其他三个要素间接地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刘玉平、赵兴莉(2013)以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使用15个指标从人力资本、创新资本、流程资本和顾客资本四个维度衡量智力资本。研究结果显示,智力资本正向影响企业价值,同时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效果大于物质资本。另一类则以智力增值系数(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oefficient,VAIC)来衡量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的价值创造效率。Pulic(1998,2000)构建的以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的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VAIC,为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基本工具和度量基础。Firer and Williams(2003)以南非75家贸易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VAIC法研究智力资本与传统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即盈利能力、生产能力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尽管南非在不断提高企业的智力资本水平,但是物质资本仍然是企业价值创造最重要的潜在资源。Chen、Cheng and Hwang(2005)以台湾上市企业为例,探究企业的价值创造效率与企业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实证结果显示,智力资本对企业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均有正向的影响。万希(2006)以2003年41家最佳运营绩效公司为样本探究VAIC各组成部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物质资本增值率与企业的获利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结构资本增值率对企业的获利能力有正向的影响,且较为显著;人力资本增值率对企业的获利能力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杨晓丹(2014)以2007-201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例,考察智力资本各组成要素对企业价值贡献的有效程度。结果显示,不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传统技术行业,物质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大于物质资本;结构资本增值率在两类行业中对企业各项价值指标均不显著。
三、现有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纵观知识资本理论的相关文献,学者们对知识资本涵义的界定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知识资本与智力资本概念混用。在我国学术界存在着知识资本与智力资本概念混用的现象,很多学者将“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视为同一个概念使用。“智力资本”一词来源于西方的“Intellectual Capital”,但是在引入我国时,“智力资本”、“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便都与“Intellectual Capital”一词有了相同的涵义。曾洁琼(2006)指出:“(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两个概念的英文翻译都是相同的,即 Intellectual Capital。国内的学者在翻译时注入了各自的使用偏好而出现了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在使用的过程中,两者经常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并且指的都是同一意思”。葛秋萍(2007)也认为:“‘知识资本’一词由西方的Intellectual Capital翻译而来,又称为Knowledge Capital”。第二,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界限模糊。虽然学者们对知识资本涵义的界定并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但是知识资本包含的内容却相当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也被包含在知识资本的范畴之中。然而,机器等物质资本中也含有人力、技术和信息的投入,但我们从不说物质资本包含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信息资本;同样的道理,知识资本也是由人力、技术和信息等资本的投入而形成的,我们又为何将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信息资本包含在知识资本中呢?人力、技术、知识和信息是不同的资本标的物,不可相互混淆。
从西尼尔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到现代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Intellectual Capital”一词更多的是作为“无形资产”的代名词而出现的,是西方学术界区别“物质资本”的一个统称,物质资本以外的所有资本都可以称为“智力资本”。但是,知识资本并不是“无形资产”的代名词,而是资本化的知识,是知识和资本的统一体。因此,厘清知识资本与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信息资本的区别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严若森. 论企业知识资本的构成、特征与运筹[J]. 甘肃理论学刊, 1999(03):20-22.
[2]王兴元, 成冰. 企业知识资本内涵及其评价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09):109-112.
[3]葛秋萍. 知识资本理论的研究现状综述及新发展[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04):223-225.
[4]杨晓丹. 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贡献的有效性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35(01):91-95.
[5]刘玉平, 赵兴莉. 智力资本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有效性研究—基于智力资本综合评价视角[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01):41-46.
[6]万希. 智力资本对我国运营最佳公司贡献的实证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 2006(03):55-60.
[7]杨隽萍, 游春.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耦合性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04):73-77.
[8]郝晓彤, 何岗. 论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功能[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5):153-156.
[9]陈艳莹, 原毅军, 柏丹. 企业价值导向的智力资本分类与管理[J]. 软科学, 2005(03):71-74.
[10]宋紫峰. 对知识资本研究进展的总结及认识[N]. 中国经济时报, 2014-05-22.
[11]曾洁琼. 我国企业智力资本计量和报告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苗淼(1993-),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在读研究生,财务管理硕士,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企业资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