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音乐要素进行鉴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17-04-15郑征莆田市第七中学福建莆田351119
郑征(莆田市第七中学,福建莆田351119)
围绕音乐要素进行鉴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郑征
(莆田市第七中学,福建莆田351119)
文章通过几堂有代表性的公开课课例,分析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紧紧围绕音乐要素,层层递进,并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智慧技巧,能让学生逐渐熟悉和理解音乐词汇的构成方式,既感受到音乐的韵律之美和它丰富的表现力,又能引起其探索音乐奥妙的兴趣,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音乐鉴赏教学;音乐要素;感觉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长期以来音乐课在中学不受重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无非就是唱唱歌、学点乐理知识,致使音乐鉴赏教学研究工作薄弱,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音乐鉴赏占有着越来越高的比重,特别是高中阶段,这也对教师们的鉴赏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要素组成了音乐重要的表现语言,音乐作品通过这些要素传达着美好的情感与崇高的精神,在课堂中围绕音乐要素进行鉴赏教学,将极大提高学生更好地感觉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成为鉴赏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
一、学生对音乐要素的认知与运用现状
在我们的印象中,总认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熟知率是极低的,甚至很多老师从来没有在课堂上提及过音乐要素。针对这一状况,笔者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在城乡三所不同学校的八年级、高一两个年段进行调查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城市的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会稍强过农村的学生,但差距并不大,基本上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但是,笔者从问卷中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对音乐要素的概念没有“概念”,对这些要素对比性的表现学生还是可以运用的。比如,有一题“下列两条音乐在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哪个音乐要素让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准确回答出。再一次证明了音乐感知于任何一个人,没有丝毫的语言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只要善加引导,孩子们都能够通过不同的音乐要素变化感知不同的音乐表现。那在真正的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去运用这些音乐要素更好地引导学生呢?
二、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完善音乐鉴赏教学
《中国音乐教育》中曾看到这样一段话:“审美的感知必须包含对富有表现性的审美要素的理解……在视觉领悟,这些要素是色彩、线条、织体、形状、空间比例等;在文学领域,审美要素包括情节、言语表象、声喻法以及类似的内容;在听觉领域中,只有人们感知的是审美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音色、曲式,其体验才是审美的……美育的工作便是系统地发展每个学生的审美感受性,也就是发展每个学生拥有审美体验能力……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越敏锐、反应越深刻,越能获得审美的感受。”[1]这充分说明音乐要素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多样的音乐要素也成为盘活音乐鉴赏教学的一个丰富突破口。
音乐艺术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体。从形态上看,在音乐作曲上主要的是节奏、旋律、和声几种要素,从演奏上主要的是力度、速度、音色等几种要素,从内容上有观念、思想等知识性的和气氛、情绪等情感性的侧面。所以鉴赏教学要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考虑。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将音乐鉴赏的三个阶段“快乐地听”“有理解地听”“分析批判地听”表述为:“感觉音乐”“感受音乐的表现力”“真正理解音乐”。根据不同年纪学生的情况,确定鉴赏教学的内容和重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进行“快乐地听”的教学,初中后期、高中阶段逐步地进入“理解地听”的教学阶段,也为将来他们能更进一步“分析批判地听”打下坚实而又良好的音乐鉴赏基础。[2]
(一)熟知音乐要素,感觉音乐,快乐地听
音乐鉴赏基本分为两步走,其一就是“聆听”,其二才是“品味”。而学会聆听无疑是每个鉴赏教学要达成的第一层目标。“聆”和“听”是同义词,但也有细微的区别,“听”是一般的听,“聆”则是侧耳细听。而鉴赏教学中所谓的聆听,就是以音乐形式美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的积极反应,也就是说,让学生以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为线索去听音乐。
鉴赏教学的初期,那些容易识别的、对比明显的音乐作品无疑是老师们钟爱的,特别是那些暗示动作、有韵律感的作品更是上佳的选择。这些作品能更好地突出音乐要素的表现运用,以利于学生对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音色、乐句等音乐要素的鉴别能力。
莆田文献中学薛智莹老师的《强与弱》一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作品选择。由于教授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鉴赏经验基本还处于初级阶段,对音乐要素的认知也较为浅显,故而在这节教习“强、弱”的课程中,薛老师选择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一耳熟能详又对比明显的作品来辅助“力度”这一音乐要素的学习。在课堂初始,薛老师用拍打身体不同部位来介绍不同的力度记号,紧接着如何在音乐作品中表现这一要素自然就成了孩子们急需想了解的内容。这时,教师打出了《命运》的第一个主题,“ff”的力度非常突出地展现了命运强悍的一面,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学生们非常简单地从强烈的音乐力度中感受到了作者想表达的命运是“压迫的、有力的、突如其来的……”,并用有力的敲门动作配合着这个“敲门”的主题。而对比的环节则自然地出现在了第二个主题——“胜利主题”上了。起初,同学们的设想中,“胜利”的主题应该也是以强为主才更能显现出胜利的喜悦,但是学生们的动作却随着音乐由原本强有力的“敲门”转为了优雅地“起舞”,因为在此作者用了轻柔的“p”来表现这个胜利的主题,而不是原来大家设想的强有力,孩子们都大为不解。教师显然在课前估计到了学生的困惑,及时地将音乐引导下去,敲门主题在胜利主题出现不久之后又强势地归来,在此时胜利的“弱”与命运的“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更加凸显第一主题命运的强悍之外,也隐隐传达着胜利的来之不易,且美好但却短暂的扼腕叹息,也正是因为这种短暂,才使得这里胜利的“弱”显得十分合理,并让人深深心痛。整节课教师始终围绕力度这一音乐要素中的“强与弱”,对比主题的不同力度不同情感,并引导学生用肢体的动作感受这种强弱,让学生在深刻的对比中不但牢牢掌握了“力度”这一要素的音乐表现力,也聆听到了作曲家通过音乐所想表达的心声。
欣赏的初期,也是熟悉音乐要素的关键阶段。在该节课中,教师运用主题的对比来凸显力度要素的表现力,又通过力度的对比用不同肢体语言的表现,让学生感知不同主题的不同情感色彩,二者相辅相成,强弱的层层递进,也是作品情感的层层变化,孩子们在强弱对比中深深折服于命运的强悍和作者不屈的灵魂。因此,在欣赏初期,对比强烈的作品选择和适量的简单肢体表现,可以更好地辅助孩子们熟悉音乐要素,并从音乐要素的变化对比中去感知作品的情感变化,再从这种情感变化的体会中,感觉到音乐欣赏的乐趣,从而更加愿意和喜爱欣赏音乐。
(二)熟练音乐要素,感受音乐表现力,有理解地听
在学会聆听的第一目标达成之后,显然我们就应该提高一个层次,尽量让学生学会品味音乐,让学生在把握了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及其对比的基础上,体会音乐作品所表现的观念、思想内容、情绪等,培养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品味音乐的气氛、情绪,以及它所表达的内容。这一时期最适宜选择的自然是情绪对比鲜明的音乐或是有故事情节的音乐了。
在莆田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期间,笔者有幸聆听了一节来自宁波的张老师所教授的《芬兰颂》一课。《芬兰颂》是高一《音乐鉴赏》第19节的一首乐曲,高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听觉体验,此时应往鉴赏的深处探究,而《芬兰颂》这首乐曲恰恰是一首情绪对比十分鲜明的乐曲,很适合在深入鉴赏阶段介绍给学生。一开始的引子便是由铜管乐器在低音区奏出一连串浑浊、咆哮式的主题动机,从“f”的力度渐强至“fz”,旋律下落急停,一种饱受禁锢、压迫而急切渴望自由的情绪呼之欲出。紧接着,从铜管低沉压抑的音色转向了,一段略带悲伤的圣咏曲调通过弦乐和木管安静而抒情的音色向人们娓娓道来。张老师突然提出一个疑问:“在引子的铜管乐器中,大家有没有听出少了一种什么乐器?”学生们略加回忆便回答出:“没有小号!”“为什么不用小号呢?”“小号音区高,不适合这个主题沉重的情绪。”“小号的音色太有战斗性,不适合引子想表达的压抑之感。”……此时听课的老师都深感,这不仅仅是回答正确这么简单,更是侧面反映出“音色”的对比使用已经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乐曲的情绪变化。紧接着张老师播放了“战斗”主题与“舞蹈”主题,果不其然,小号在这段主题中出现并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战斗”主题中,小号在定音鼓的配合下,体现的正如学生们所说的那样“具有战斗的号角性质”。张老师又适时地抛出了问题:“那,同是铜管乐器,音色不变,如何从引子的压抑沉重转向战斗和欢庆的情绪中呢?”“速度加快了!”学生们显然已经深谙“速度”这一音乐要素的变化会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而就在戏剧冲突高涨之时,这首情绪对比强烈的乐曲突然又出现了转折,从铜管强烈、欢快的音色中转向了木管乐器温柔而又亲切的音响,如歌的赞美诗旋律响起,同学们在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赞颂之时也隐隐体会着一种胜利来之不易的辛酸。而最后,全曲在乐队庞大的音响中结束,把对祖国深切的爱和赞美通过不断增强的音响烘托至情绪的至高点,令人久久回味。
从课堂之初一直到最后结束,张老师始终扣紧着“音色”这一音乐要素进行比对,其中加入了“速度”这一要素进行辅助,学生的情绪随着乐曲压抑——悲伤——战斗——欢庆——赞美并隐隐辛酸——赞颂且赞叹,不停起起伏伏,特别是“赞美诗”主题,随着多次的聆听和吟唱已然久久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经过初期的音乐鉴赏体验,学生已经可以更深入音乐作品的内心,此时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展开联想成了需要拓展的内容。该节课中,引子部分刚要上升就被迅速压制的音响,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一种抑制、压迫的苦闷,这种苦闷引导人们急需释放和斗争,正如学生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战斗主题由“小号”这个极具战斗性的乐器吹响了斗争的号角,此时如若让学生选择音乐色彩,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感知音乐从压抑、沉闷的暗色调转向跳跃的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色彩。音乐是听觉艺术,而色彩是视觉艺术,但二者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的。这个阶段不妨融入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熟练运用音乐要素,感知作品情感的细腻转变,展开更多的音乐联想,并有助于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音乐听赏体验,从而更愿意和喜欢深入了解音乐、理解音乐。
三、小心考虑、谨慎安排
(一)每次教学应抓住一个中心进行有效的鉴赏
抓住中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切不可一节课有四五条主线,这将使整节课没有一个主心骨,成为一盘散沙。如前面所例举的两个成功案例,老师均是紧紧扣住一个或两个要素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了解音乐。而这个中心的确定,应掌握“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原则,并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在笔者开设《阳关三叠》一课中就曾犯过这个错误。在这节课中,我确实是抓住一个“力度”的要素去体味送别时的不舍、思念、期待重逢等情绪变化,在自己学校开设的时候,课堂效果良好,但在福州格致中学开课时,学生们却昏昏欲睡。课后有一位听课老师指出,我最初设定的对象,是我自己学校的学生,来自农村,音乐鉴赏体验相对较浅,而对于福州格致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素养相对较高,已不会仅仅满足那点变化不算太大的情绪体验,如若将“合唱”与“琴歌”两个版本在音响、韵律方面做对比,深入探究古代歌曲的韵味以及“诗与歌的融合”则能更好地吸引这里的学生。几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对学情考虑不足而导致中心错误,致使一节课上的乏味可陈的问题,深刻的教训值得大家铭记!因此,酌情各自的学生情况,紧紧抓住一两要素作为中心去分析和听赏音乐是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之初应考虑的第一步!
(二)注意讲解的时机
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是最为重要的。首先是要用耳朵去听、用心去听,然后才能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什么、讲多少、在何时讲,都必须予以注意。如果在音乐的聆听过程中,教师一直在不停的讲解,不但影响学生的听觉,也会变成一种单一的说教起到反效果。因此在音乐播放之前就应该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而在聆听过程中,最好辅以肢体的提示,如需语言则以简练一两句为要;聆听之后,先用简单而巧妙的引导启发并多听学生的想法,切不可一股脑把所有的感受自说自话全部抛出,过早、过多地干涉学生的聆听体验。掌握好良好的讲解时机,并注意讲解的程度和语言,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引导上孩子去联想和感知音乐,而不是自己一股脑儿全分析给学生听,这是音乐鉴赏教学的关键点!
(三)保持音乐的完整性,反复聆听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吴斌说过,音乐是以“听”为核心的。课堂中我们无论是围绕音乐要素,还是采用其他的鉴赏教学手段,归根结底是要不断引导学生去“聆听”,并且是细致地、层层深入地反复聆听,切不可偏离主题,最后使鉴赏教学失去了“听”的体验而成为一节乐理说教课了。除此,保持音乐的完整性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把主题单独聆听、分析,但无论如何必须注意不可把主题音乐剪得支离破碎,更不可只是单纯分析音乐,必须要在音乐鉴赏课中保证音乐听赏的时间,一首乐曲主题部分至少要反复聆听三四遍,并且一定要有至少一遍的完整音乐的听赏时间,这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点。
[1]〔美〕贝内特·雷默.表演与审美感受性[J].孟繁佳,译.中国音乐教育,2016(1).
[2]缪裴言,缪力,林能杰.日本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3-131.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