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备课
——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

2017-04-15黄敏闽清第一中学福建闽清3508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有效备课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黄敏(闽清第一中学,福建闽清350800)

摘 要备课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设计适切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关注课堂效益,备活教学环节,使教学全过程凸显学科素养的培养。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有效备课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备课
——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

黄敏
(闽清第一中学,福建闽清350800)

摘 要备课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设计适切的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关注课堂效益,备活教学环节,使教学全过程凸显学科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有效备课

备课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新高考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备课应以能否促进有效教学为前提,要着眼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备课的探索,优化备课行为。

一、吃透课标,设计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历史高考命题在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时代之后,如今已步入了致力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立意时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1]因此,教师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围绕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展开,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教材和客观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以使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以上的设计理念,针对现行教材专题编排体例下学生时空观念薄弱的现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指导学生按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四个阶段进行知识构建,体会社会变迁的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在空间方位上要求学生区分沿海与内陆、农村与城市不同的发展状况,体会其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围绕时空整理完纷繁复杂的基本史实后,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因素、研究变迁的规律、探讨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史学观点阐释论证历史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注重史料的选择,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注重论从史出,并让学生找到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将史实结构化、史实情境化克服教科书理论化的解读,将社会生活变迁史全貌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社会生活的变迁也是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反映。具体的事例和操作过程渗透在以下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

二、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历史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然而,核心素养立意时代高考历史学科的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在此背景下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和适当的增减,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从而实现新课程对老师的要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例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按衣、食、住、习四个生活要素进行分门别类。其中,“住的变迁”这一子目课本的文本资源内容简单,不足以支撑学生对规律性认识的理解和把握。为此,教师不是简单解读教材而是展示四合院的平面示意图,并补充相关的史料为教材内容搭建了桥梁。中国的传统住宅四合院依次由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倒座房四部分组成,四面房屋将庭院合围成平面布局。其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就是平民的住宅。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女眷住远离大门的庭院深处。教师对四合院的相关规定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为什么不同身份的人住不同的房屋?最大的四合院故宫建立在中轴线上,太和殿中皇帝的宝座也恰好位于中轴线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古代建筑与洋房别墅的设计作比较,现在的房屋阳台都是外挂型,并且在卧室的分配上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的规定。学生运用材料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究、思考而不是局限于教材的浅尝辄止上,培养了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规律性的结论:住的变迁经历了封建、等级、内向、封闭到平等、开放的历程。此处增加的图文组合材料体现了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加工、重组和优化,克服了课本“浅显”“零碎”的问题,教学内容得到拓展延伸。学生在解读历史现象、获取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认识。“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理解这一环节,就是使学生的认识从历史表象进而形成为历史概念,通过历史的思维活动,认识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以及规律,并对历史的问题做出判断、论证。”[2]“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它就是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关注课堂效益,备活教学环节

国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以问题为中心、以素养立意的考查方向不会改变,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中更多的是考虑“学”的问题。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注重以下方面:

1.注重历史学习情境的创设

历史学习情境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直观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去全面、立体地理解、解释历史。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深入探究历史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并能阐释论证历史问题的目的与能力。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历史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图文并茂,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收集并灵活运用各种图片资源。借助图片让呆板的历史鲜活起来,将历史史实形象化。以图补史、以图活史、以图明史。例如,学习近代服饰变迁时展示一组体现近代男装演变脉络的图片:不同时期“皇帝(溥仪)的新装”:宽松肥大的长袍马褂到美观适体的西装再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在了解了近代男装演变的具体知识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官场服装之变——清代官员补服:皇家有皇家的颜色、图案,皇帝身穿龙袍,特用明黄色;品官有品官的等差,文官的图案是飞禽,武官的图案是走兽,每个等级官员的图案都不一样。学生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揭示出清朝服装演变的本质特点是: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的服饰是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但同时所有服饰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这反映了封建伦理道德之下思想观念拘谨、保守、呆板。再通过“皇帝新装”三个阶段变迁的比较,学生归纳出中国服饰的变化也经历了由古代的保守、拘束、刻板、等级森严到近代的时尚、适体、平民化的演变趋势。之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影响服饰变化的各种社会背景因素。明确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总结出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体现。尤其在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不管男装还是女装,不管是官场服装还是群众服装都呈现出中式服装与西服“混搭”这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局面,这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在服饰上的体现。进而让学生进一步生融会贯通,把握“衣、食、住、行”变迁的共同的宏观发展规律,达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把握课文主旨的目的。

2.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和高考试题命制的核心,教学过程要处处注重五大素养的渗透。这里重点谈谈“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上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充满深刻的人文关怀与人文追求。例如,学完“衣、食、住、行”的变迁后,在课堂结束语部分,教师可以这样总结:曾经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国人,历史上一直住着古老的中式建筑,穿着地道的中式服装,生老嫁娶严格履行着祖宗庄重的礼仪,热闹地过着传统节日……所有这些,都一度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标识。而自鸦片战争开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来,从容庄重的古老文明正在渐行渐远,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或自暴自弃,或妄自菲薄。现在,当我们热烈的过着洋节日,吃着洋快餐,当属于中国的文化衣裳逐渐撕破,我们外在的标志还有什么?中国的文化习俗到底应该往何处去?结合当前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实行,教师进一步指出“在我们放眼世界的同时,记得把根留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寥寥数语,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历史对话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形势下要具备世界意识的爱国主义,也达到提高该节课的教学立意的目的。

[1]徐蓝.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Z].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2016.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有效备课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