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其制度干预

2017-04-15吕莎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新媒体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具有传播主体多样、速度快捷、后果具破坏性等特征,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征,提出高校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联动机制、善后机制、教育机制,从而掌握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和制度干预的主动权,增强网络舆情传播的可控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制度干预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短时间内骤然发生的,并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的、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的、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的事件。随着现代公共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始终与舆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在突发事件与舆论反应的互动过程中,事件本身产生“滚雪球式”效应,公众往往会公开表达对突发事件的倾向性意见,形成具有群体压力的舆情事件。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概念的界定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突发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客体是高校内部发生的突发事件或者与高校个体有关的突发事件,传播主体主要是与高校相关的人员。在某种程度上,高校突发事件通过网络无序的传播,最终形成了网络舆情。同时,网络舆情又推动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与演变,尤其是非理性的恶意传播进一步加大了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难度。

二、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特点

随着数字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在高校中的普及,传媒多样化的形势使得高校舆情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以校园互联网和手机信息平台为主体的校园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对高校的巨大影响已毋庸置疑。高校舆情作为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的高校这个特殊群体对社会事务的心理认知、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一旦形成,对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校园的安定甚至是社会的稳定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1、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媒体的使用依赖性强

技术的革新,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单一的主流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体并存,传播渠道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大学生文化程度高,敏感而热情,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并善于接受新事物,对新媒体的使用依赖性强,微博的兴起,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进一步结合,高校舆情传播的渠道不断拓宽。

2、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的多样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甚至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播。利用新媒体,任何信息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至任何一部联网的信息终端,而即时通讯服务则完全消除了交流双方之间在时间上的间隔,使信息交互传播突破了时间限制。如大家经常使用的QQ、手机短信和微博基本上是零时间传播。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在高校的普及,使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自由传播和互动传播相结合的特点。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刻意隐瞒导致很多无法在官方渠道获取信息的大学生纷纷转到网络、微博中寻找和发布事件信息,加上不断普及的新媒体工具使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无限扩大、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不仅在校园里引起广泛关注造成强烈影响,而且会通过新媒體迅速扩散到社会上,从而引起社会对突发事件的普遍关注,甚至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影响大学校园的安定和谐。

3、传播内容的立体化

大学校园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环境。近些年,社会的转型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就业难、情感危机、家境贫困等问题,使得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网络新媒体传播整合了报纸、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不仅支持文字、图片的传播,还支持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传播。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从而使新媒体传播可以采用“文字+图片”、“文字+视频”、“音频+视频”、“文字+图片+音频”、“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排列组合方式来加以完成。信息表达的多样式丰富了网络传播的内容,复杂化增强了突发事件的直观性,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关注。手机的普及及其摄录功能的日益完善,使得大学生有了摄录突发事件现场的便利条件,从而使得每个大学生具备了对校园突发事件以实时影像的方式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的可能。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制度干预

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轰动性、社会和媒体关注性以及对高校形象产生重大影响。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面前,要充分认识干预机制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以应对突发事件的舆情。

1、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增强调控性

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和媒体报道的热点,而突发事件的当事人或知情者总是少数人,公众不仅关注事件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很关注事态的发展、背景及相关的人和事,甚至包括很微小的细节。因此公众往往有一种心理预期,如果这时候事件得到果断处理,就会有心理补偿。否则,他们会寻找其他解释,这一过程可能会造成负面情绪的升级,应急机制干预的底线是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这就需要高校遵行“第一时间原则”立即向公众发出权威的声音,控制舆论制高点,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或及时做出权威性的解释,舒缓师生的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要及时了解公众情绪和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从官方立场及时回应公众疑问,做好有关解答,让正面、真实的声音在第一时间进入公众信息体系,主动接受大众的监督,遮遮掩掩只会增加公众的猜忌和怀疑,适得其反,不利于事件的化解和解决。

2、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提高针对性

所谓联动机制,指高校各职能部门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根据国外高校的经验和做法,高校可以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专门的“网络舆情内部信息系统”,通过各层次、各领域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从物质、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保证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日常运作。在网络舆情日常监测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建立舆情研判例会制度,评估网络舆情风险,依照舆情反映的对象是否具体、线索是否翔实、情节是否严重、后果是否值得关注等诸多变量仔细研判,科学确立舆情危机等级,以便适时启动反应机制。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以做到有所准备。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重点,事先研究制订相关公共应对预案,其内容应包括舆情事件表现形式、原因、先期措施及善后处理等,做到凡事有预案、有行动、有交代。

3、建立健全善后机制,增强实效性

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及时进行后续跟进,可以进一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后续应对突发事件奠定基础。一是建立及时评估机制。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结束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均要形成包含舆情发生原因、传播特点、处置经验、存在问题的形成书面报告。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舆情处置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二是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当前大多数学生为“90后”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弱,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造成其产生恐慌等不良情绪反应。高校可以依托专职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讲座辅导、面对面交流沟通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摆脱突发事件对自身心理压力的干扰。三是坚持责任追究机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结束后,高校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校园内存在的非主流舆论的监控和引导,防止负面舆论的抬头和矛盾的转化,另一方面要根据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舆情性质内容和造成的社会影响,明确责任,对因知情不报、虚报瞒报、处置不力而造成恶劣影响的,予以相应的处理。

4、建立健全教育机制,提高预见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公众均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发布者,为此,要增强高校校园舆论引导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师生员工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敏感度,增强其對网络运行规律的掌控能力、网上信息的甄别能力、网上舆情的研判能力。还要注意提升舆论信息传播者和校园公众的媒体素养。高校主管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必须主动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的积极作用做好网络舆情的预防和引导工作。从高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看,高校管理工作者要从“被动应付和处置”转向“主动预防与引导”,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兴华.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辅导员工作[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02).

[2] 李煜婕. 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 高教学刊, 2016(03).

[3] 谢秉宸, 殷云林. 新媒体情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09).

[4] 吴春阳. 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及对策[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12).

[5] 徐小强. 网络舆情语境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J]. 南方论刊, 2015(04).

【作者简介】

吕莎(1986—),女,汉族,山东东平人,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新媒体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