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厌学情绪转变策略探究
2017-04-15陈振贵
陈振贵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数学的教育教学也更加重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很早就开始了数学的学习,而且数学处在与语文、英语这两大基础性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通常称之为“主科”。小学更是学习的黄金阶段,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更好更快地学习数学,如何熟练地掌握数学的运用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笔者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转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厌学情绪这一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现状分析 厌学情绪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87-02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学生厌学现状原因分析
1.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导致的厌学
小学阶段是数学教学的黄金时期,也是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小学生受到生理年龄的限制,还没有完成从家庭到学校的角色转变,不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比较多,能否在最快的时间内适应课堂,学生们是否能够全部吸收教师课上授课的内容,教师的灌溉式教学学生们是否适应,都是目前小学数学填鸭式教学应该考虑的问题。
2.教师的监控力度不足导致的厌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是让教师们十分头疼的问题。小学生,活泼好动是这一阶段的特色,小学生大多在十二岁以下,低年段的小学生还在十岁以下,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好动、爱玩、坐不住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小学生很难做到对一项任务或一个知识点进行长时间的探究和学习,所以很难做到充分利用课上时间。
3.教师过分追求新模式教学导致的厌学
在一些新型教学模式推广以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因此,有些教师盲目追求新模式教学,把诸如合作学习之类的新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学过程的必经之路。然而,殊不知,并非所有课堂内容都适合新模式和新方法,甚至有时还会拖其后腿。我们说,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确实有可借鉴之处,但没有哪一种模式是万能的,灵活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张弛有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厌学情绪的转变策略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小学生在对数学还没有完全了解和认识时,就已经产生了对数学的厌倦情绪,就已经开始“厌学”。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转变学生的厌学情绪,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种策略:
1.变厌学为爱学的前提——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意识的有无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意识的指引下,自然而然地,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随之提高。这一过程,不仅能保证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精神,这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学习折扣应用题时,安排这样的问题:学校组织学生代表28人进行秋游,公园门口写着:学生票每张10元,團体(30人或30人以上)票打八折,你该怎么买票呢?请你设计最好的购票
方案。对这个问题,学生出现此下几种方案:买团体票:10×80%×30=240(元);不买团体票:10×28=280(元)。通过不同方案比较,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同时认识到数学知识应用的实际意义。又如让学生解答:小明花20元钱买了2元和3元价格的两种杯子,问小明买了几个杯子。这道题不止一个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最终通过讨论得出最佳方案。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把知识点自然地引入到课堂上来,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很容易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教学效果当然十分可观。
2.变厌学为爱学的源泉——教给具体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1)动手实践教学法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抽象性的数学知识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适当地安排动手操作的教学,化抽象为形象。
比如,在教授“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动手实践和推导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上课中,我拿着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并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告诉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转化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当我展示完毕后,再发放给学生拼图时要用的图片模型,供学生进行裁剪使用。过了十分钟后,学生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有个学生用老师给的等腰三角形进行了变形和推导。它把一个等腰三角形进行对折,然后沿着折线从中间剪开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再根据长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的一半,高是三角形的高,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还有一个学生在这个学生和老师的启发下,也拿出了自己的“绝招”:就是把直角三角形拼接成正方形也能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由此可见,一个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当学生自己把三角形的公式推导出来以后,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应用题的解决中。
(2)发散思维教学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很多问题不止一种解决方法,而是有多种解决方法。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时,我采用的是列方程的方法,但是讲完这个方法后,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能用其他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过了一会儿,一个聪明的同学说:“老师,兔子和鸡的脚是不同的,数一下就可以了。”多么聪明的学生,他虽然没有用数学知识,但是却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还有的学生用列表法得到答案的,即把鸡的头数、脚数与兔子的头数、脚数列表一一对应,最后查出鸡有多少,兔有多少。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奇妙之处,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无论搞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转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们具备更强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时代要求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汤玉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 基础教育研究,2016(20).
[2] 张玉霞.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6(33).
[3] 严玉泽.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问题[J]. 教育革新,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