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课堂”视阈下网络空间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2017-04-15文立罗先进田拥军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评价模型

文立 罗先进 田拥军

摘 要:在教育部开始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三个课堂”等内容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大背景下,作者结合自己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开展“名师课堂”建设及应用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通过以课程标准为中心的课程信息、以设计为中心的课程资源、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应用、以成果为中心的教学成效为原则,重新构建了适用于职业教育类网络空间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层次分析法和李克特量化法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程度评价模型,为当前信息化课程建设与应用的精准评价提供了一种实用、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名师课堂;网络空间课程;精准评价;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51-05

一、背景

从2012年开始,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教育变革,网络空间课程被认为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重要产物。它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重要载体,被认为是国家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模式之一“名师课堂”的关键途径,其资源建设与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没有紧跟时代和课程快速发展的步伐,造成相对滞后和脱节。学界对“名师课堂”下网络空间课程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内容相当缺乏。但对网络课程而言,目前国内外专家和机构从不同侧面进行过相关研究。

Badrul Khan副教授[1]提出教学方法、技术、界面设计、评价、管理、资源支持、伦理道德、机构8个一级维度及对应的二级维度评价指标设计方案就是典型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的代表;陈刚等[2]针对高校网络课程提出资源学习、教师、过程教学、评价监控等一级维度和相应的二级维度指标设计的评价体系;乔维德[3]运用AHP方法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指导、学习基本功五个方面构建课程的评价体系;黄成[4]以大学教育视角出发,从情境创设、协作评价、会话评价、意义建构评价四个方面构建多级评价指标;李芳涵[5]以基础教育视角出发,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与安全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我国教育部于2002发布《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22-网络课程评价规范》,[6]此规范主要针对高等教育以及部分基础教育的网络课程评价,但从其内容和教育发展形势看,其评价规范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网络课程评价的要求。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并结合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开展“名师空间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经验,我们得出现有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职业教育类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相对缺乏。从知网文献库中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网络课程之类的文献统计数据来分析,对于评价方面的文献数量较其他方面研究偏少,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针对职业教育的评价研究少之又少。[7]

(2)评价指标体系不精准。现有呈现的网络课程评价往往建立的是一种大而泛的评价标准,可以对任何环境下、任何课程都能使用该评价标准。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无法对网络课程实现精准评价。

(3)评价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差。指标的构建缺乏大量的一线教师参与其中,造成评价标准与实践偏离较多;大多数机构和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停留在重建设轻应用阶段,造成建设和应用缺乏协调性、均衡性。

(4)评价指标内容缺乏时代性、应变性。制定好的评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提出,旧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必须改变其内容,以适应新一轮教育信息化改革要求。对不同环境下的网络课程应分类、分层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名师课堂”视阈下网络空间课程评价指标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进行“名师课堂”视阈下网络空间课程评价指标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名師课堂”既是评价关注的出发点,也是评价关注的目标点

通过“名师课堂”能扩大中、高职教师优质资源的共享面,让广大中、高职教师能共享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程组织等优质资源,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名师课堂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与应用,所以名师课堂被认为网络空间课程评价关注的出发点和目标点。

(2)“主导—主体”师生角色定位是评价关注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在评价“名师课堂”时,应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建立一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课程过程的辅导者、帮助者、引导者、创设者;学生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主导者、终结者,甚至成为升华问题的创新者。这说明名师课堂下课程建设与应用不论是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还是教学评价,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体现“主导—主体”师生角色定位思想。

(3)职业能力培养是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产业结构大调整环境以及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能力高标准要求下,推动中、高职教师努力探索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成为当务之急。而名师课堂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培养学生搜集、加工信息,分析问题,沟通、交流问题,创新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素养能力的平台,让学生拥有自己随意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对“名师课堂”下网络空间课程评价时,教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与否是我们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

(4)学生个性化发展是评价关注的特色所在

在当今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下,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一批通用型人才,还要培养一批独具特色化、个性化思想的人才,具备这样员工的企业才会源源不断地开发出的新产品、新工艺、新工序等,让企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学习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多元综合评价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加以引导。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等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应以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实施方案等多形式引导学生个性化、创新性思维模式发展。

网络空间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既要遵循上述的四个原则,又要把握评价指标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立、评价标准的量化三个重要环节。其指标体系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三、“名师课堂”视阈下网络空间课程评价指标的构建

根据评价指标设计思路,并结合在世界大学城“名师课堂”平台下具体网络空间课程的实践经验,本文建立了具有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的网络空间课程评价框架模型。其中将网络空间课程建成名师课堂作为目标层;一级指标层由课程信息、课程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成效等四个方面内容组成;二级指标层由教学视频、作业库等22项指标构成见图2。

随着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人们对职业教育改革认识的发展,在网络课程评价中对中、高职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环境等因素考虑的比重偏少,评价的重点是关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过程、课程信息、教学成效四个方面。

(1)关于课程信息评价

课程信息是衡量课程信息化教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教学时间、课程要求、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形式、课程性质、激励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与使用等要素设计指标,其指标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考核标准、教学日历、积分兑换等。

(2)关于课程资源评价

课程资源是实施网络空间课堂教学各项活动的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学生进行学习、完成各项任务的指南针。为此关于课程资源评价建立了以微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视频指标,以SWF、PDF等电子形式呈现的教案指标,以教材参考书、电子书、教材网站为主要内容的教辅资料指标,以典型案例、工程和设备图片、工程和设备标准、应用软件、前沿专题、热点主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素材指标,以作业及答案、试题及答案为内容的作业库、试题库指标。

(3)关于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评价是该评价体系的重点内容,它不仅包括课堂中开展的各项活动,而且包含课前、课后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互动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利用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性提出问题的职业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总结三个阶段。教学准备阶段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评价,在本课程指标评价体系中任务单、实施方案指标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对教师课前准备的评价;教学实施阶段主要关注学生主体性、教师辅导性的互动原则,在此阶段的指标主要包括学习导航、在线研讨、辅导答疑、在线测试、在线作业。通过教师和学生交互信息中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应对问题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等;教学总结阶段是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学生表现进行分类评价,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其指标是包括在线作业、测试、在线讨论等各项活动的成绩评定。

(4)关于教学成效评价

教学成效是网络空间课程评价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内容包括教学成果、教学总结、教学推广三个方面。教师对实施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值得肯定而有效的做法、学生的表现等以文字形式总结下来;对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以论文、报告等形式呈现给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对资源开发、教学组织、资源使用等有效的策略、做法以讲座、视频形式进行广泛推广,培养广大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四、“名师课堂”视阈下网络空间课程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李克特计分法确定“名师课堂”视阈下网络空间课程评价指标权重步骤如下:

1.根据指标框架模型以及指标矩阵构造表和“satty”要素等级表,构造了一级指标矩阵A-B,其他二级指标矩阵B1-C、B2-C、B3-C、B4-C的构造过程均省略。

(1) 求指标权重

①求指标矩阵(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矩阵)每一行的数值之和Si

Si=Xij(i,j=1,2,m)(1)

式(1)中的Xij表示矩阵元素,m代表指标矩阵列的数量。

②通过向量归一化,求一、二级指标权重向量

W= (2)

式(2)中S表示指标矩阵每一行数值之和,n表示指标矩阵行的数量。求得一级指标的权重向量为Wi(A-B)=(0.16,0.27,47,0.10)T;用上述方法求得二级指标权重向量分别为:

Wi(B1-C)=(0.16,9.25,0.18,0.21,0.20)T

Wi(B2-C)=(0.22,0.16,0.12,0.15,0.15)T

Wi(B3-C)=(0.10,0.18,0.16,0.14,0.12,0.11,0.10,0.09)T

Wi(B4-C)=(0.29,0.53,0.18)T

2.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判断各指标之间一致性,即当有三个以上指标进行两两之间重要性比较时,不会出现各指标之间互相矛盾的结果。

①新矩阵(Y-X)*构造模型

②计算Y-X*矩阵每一行的数值之和

Si=Xij(i,j=1,2,m) (3)

式(3)Xij为指标矩阵元素,m代表指标矩阵列的数量。

③通过向量归一化,得出权重矩阵W*i(Y-X)

W= (4)

式(4)中S表示指标矩阵每一行数值之和,n表示指标矩阵行的数量。指标矩阵通过构造模型建立新矩阵,然后按照公式(3)(4)计算得出权重向量W*i(Y-X)=(W1,W2,…Wn)T,那么一级指标矩阵A-B经过矩阵构造模型得A-B*,由A-B*经过公式(3)(4)计算得W*i(A-B)=(0.15,0.25,0.1)T。

④ 矩陣卷积得出新的权重向量W**i(Y-X)

W**i(Y-X)=(Y-X)×W*Y-X =(W1,W2,…Wn)T(5)

式(5)中(Y-X)代表指标矩阵,W*Y-X表示指标矩阵经过矩阵构造模型转换后矩阵的权重向量。一级指标A-B经过矩阵卷积(A-B)×W*A-B得出W**i(A-B)=(0.64,1.01,2.0,0.38)T。

⑤判断指标一致性

CR=<0.1 (6)

若成立,则符合指标一致性要求,否则不符合。其中公式(6)λmax=,RI来源于表6。

一级指标A-Bλmax==+++=3.27,RI=0.9,代入公式,CR=-0.23<0.1,说明一级指标符合一致性,二级指标的一致性可按此方法验证。

3.建立名师课堂下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程度的评价量化模型

Z=

Wj(A-B)

(fi(c)Wi(BJ-C))×K (7)

式(7)中Z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程度评估分值;当Bj-C为B1-C,m为5;当Bj-C为B2-C,m为6;当Bj-C为B3-C,m为8;当Bj-C为B4-C,m为3;fi(C)表示课程信息、教学视频等22项二级指标的专家测试分数;Wi(B-C)为二级指标的权重值,Wi(A-B)為一级指标的权重值,K为转换为百分制的修正值,这里K=5。

五、“名师课堂”视阈下网络空间课程评价体系实施案例

根据上述制定的评价指标标准和量化模型,对湖南省在世界大学城建立的名师课堂下200多门网络空间课程随机抽取10门课程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程度的综合评定,其计算结果按5个等级进行分类:即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

从上述等级分布数量来看,基本符合随机抽样的正态分布规律,即中等和良好等级数量偏多,优秀和一般、差的数量偏少,说明此评价模型是合理的。

六、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课程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学习者和实施者对网络课程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网络课程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及时修订和发展评价标准,充分发挥网络空间课程的最大功效,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融合。为此本文通过世界大学城平台上《智能电网与微电网技术》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实践的经验,提出层次分析法和李克特量化法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程度评价模型。该模型通过合理的权重分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直观、科学性、可操作性地判断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程度,判断出网络空间课程的优劣程度,为学校、教育管理机构提供了一种名师课堂视阈下网络空间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高低的有效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青.高校网络课程的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12-16.

[2]陈刚,张建伟,李海霞.高校网络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5):97-102.

[3]乔维德.基于AHP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J].远程教育杂志,2007(5):42-44.

[4]黄成.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整合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1(5):118-120.

[5]李芳涵.中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2013:12-20.

[6]周文慧.E-learning课程评价体系设计与应用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5-16.

[7]文立,葛庆.三个课堂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融合存在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3):81-85.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评价模型
基于DEA的汽车上市公司相对效益评价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有效性评价模型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大学生平时成绩动态评价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高校内部财务控制与风险管理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低碳意识的调查与实践研究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与评价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