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质疑空间,培养学生“善问”

2017-04-15张春瓶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8期
关键词:圆柱表面积课题

张春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110-01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提升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并为他们构建质疑空间,捕捉“疑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一、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中,问:“看了课题,你都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为什么要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再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中,学生看到课题就会提出问题:“什么是百分数?”“怎样读写百分数?”“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小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疑问,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激发其创造欲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二、质疑教材,学会研读教材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时,让学生先独立研读泡泡中的提示语:“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直径长是半径的2倍……”要求学生对提示语进行质疑。通过讨论,学生提出:“这两句提示语中都有‘同一个圆中,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个圆中呢?”学生通过验证发现,只有在“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才具有这种关系。又如“圆柱的表面积”这节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把圆柱的侧面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仔细研读后发现问题:不管怎么剪,展开后都是长方形吗?从而验证,得出结论: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才是长方形。

三、质疑解法,训练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只看解答結果的正误,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在六年级总复习阶段,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知识点间的纵横比较、分析,提示其内在联系和区别,往往一道应用题,学生就能分别从算术、列方程、比例、分数等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解答,从而也将各个知识点进行了有机的融会贯通。当然,“算法多样化”并不是多多益善,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当学生的解题策略和解法出现差异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辨别,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找到最佳或较优的解法,逐步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优化的思想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大有益处。

四、质疑生活,落实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但关键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提出问题的习惯。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也是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升质疑水平,使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是当前小学数学界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学生的质疑能力有高有低,作为教师应努力呵护,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和提高,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一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圆柱表面积课题
积木的表面积
巧算最小表面积
巧求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表面积是多少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