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7-04-14白世强

当代医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梭形危险性病理学

白世强

(辽宁省丹东市解放军230医院病理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

白世强

(辽宁省丹东市解放军230医院病理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肿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研究,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肿瘤位于粘膜下18例,位于浆膜下10例,位于肌壁间2例。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或两者混合存在。按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极低度和低度危险性14例,中度危险性9例,高度危险性7例。免疫组化表达:CD117和DOG-1多为弥漫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0%、93.33%,CD34阳性表达稍弱,达63.33%。SMA、Desmin、S-100阴性或局灶性微弱表达。Ki-67阳性率从1%到30%不等。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并联合检测CD117、DOG-1等一组抗体,可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对其进行准确的危险程度分级,可以帮助判断预后,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重要参考。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都独具特点。为了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我们选择了本院收治的30例GIST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表达及生物学行为判定等方面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肿瘤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2月间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标本共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发病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52岁,肿瘤原发于胃部19例,小肠8例,结肠直肠3例。21例获得随访,9例失访,随访时间6~59个月。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 μm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SP法,抗体选用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Ki-67,所有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使用PV9000试剂盒及DAB显色系统显色。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17例,女13例,发病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52岁,发生于胃部19例,小肠8例,结肠直肠3例。患者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及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症状。患者中21例获得随访,9例失访。根据Fletcher等分级标准进行危险程度分级[1]:其中极低度和低度危险性14例,中度危险性9例,高度危险性7例。

2.2 病理检查 大体:肿瘤直径2~13 cm,大多为圆形、椭圆形,边界较清楚,有的具有包膜,切面实性灰白、灰红或暗红色,部分病例可有出血、坏死和囊性变等继发改变,质地从硬韧到软或鱼肉样不等。肿瘤位于黏膜下18例,有的病例于黏膜表面形成溃疡,位于浆膜下10例,体积较大者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位于肌壁间2例。镜下:肿瘤组织多呈栅栏状、漩涡状、片巢状排列,瘤细胞以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或两种细胞混合组成。梭形细胞的胞质丰富、胞浆红染、核呈梭形,两端钝圆或细长;上皮样细胞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核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2.3 免疫组化 30例中CD117阳性27例,DOG-1阳性28例,CD34阳性19例,SMA、Desmin、S-100阴性或局灶性微弱表达,Ki-67阳性率从1%~30%不等。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了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例数约为10/100万,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群,但40岁以下的患者较为少见,且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比例差异不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病程时间差异较大,该疾病的主要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且一般不具有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他临床症状还包括吞咽困难、发热等。

胃肠道间质瘤在体检中可发现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者分叶状;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大便潜血阳性等;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以起到协助诊断的作用,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情况、转移情况等作出分析;CT检查可以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者类圆形状态,少数呈现不规则形态,良性肿瘤的密度较为均匀,边缘较为锐利,恶性肿瘤边界不清,多与邻近器官发生粘连,且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

胃肠道间质瘤最初被指定为一种中性肿瘤,它既不是平滑肌瘤也不是神经鞘瘤,这种肿瘤构成了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大部分[2]。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该肿瘤存在ckit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3],才使人们对GIST有了突破性认识。目前,人们已知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以富于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呈交叉束状、栅栏状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4]。WHO将其列入到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中[2]。关于GIST的组织分化推测可能来源于胃肠道壁内的Cajal间质细胞[5-6]。

本组中患者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及腹部肿块为主要临床症状。虽然GIST的组织形态学表现多样性,但其免疫表型完全一致,CD117阳性率90%以上,DOG-1与CD117的表达相近,CD34的表达接近70%,本组中CD117阳性率90%、DOG-1阳性率93.33%、CD34阳性率63.33%,均与文献报道一致[7]。而SMA、Desmin、S-100几乎不表达,不仅可辅助诊断GIST,还可以与胃肠道发生的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相鉴别。根据Fletcher等分级标准[1],依据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活性进行GIST的危险程度分类,分为极低危险性、低危险性、中危险性和高危险性。本组研究中,我们将极低危险性和低危险性合为一组、中危险性、高危险性单独分组,占比分别为46.67%、30%、23.33%,并且将Ki-67指数加入其中,进一步帮助判断核分裂数,其结果与分组基本一致。本组中21例获随访病例中,其中9例出现复发或转移,除1例为低危险性外,其余均为中、高危险性,这也提示其危险程度分级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靶向治疗的兴起,对GIST的治疗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现已知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已应用于转移性和手术难于切除病例的治疗中,国内有学者专门研究了此类问题[8],并认为检测患者手术标本中c-kit基因突变情况对判断甲磺酸伊马替尼应用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确为一组特殊类型肿瘤,联合检测CD117、DOG-1、CD34等一组抗体,可以提高其诊断率,并对其进行准确的危险性程度评估,对判断预后和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Fletcher CD,Berman JJ,Corless C,et al.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A consensus approach.Hum Psthol,2002,33(5):459-465.

[2]虞积耀,崔金才 主译,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Hirota S,Isozak;K,Moriyama Y,et al.Gain-of-function mutations of ac-kit in human gastroin testinal stromal tumors[J].Science,1998,279:577-580.

[4]朱雄增,侯英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再认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1):3-5.

[5]Robinson TL,Sircur K,Hewlett BR,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may originate from a subset of CD34-positiveinterstitialcellsofCajal[J].AmJ Pathol,2000,156:1157-1163.

[6]Sircar K,Hewlett BR,Huizinga JD,et al.Interstital cells of Cajal as precursor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Am J surg Pathol,1999,23:377-389

[7]侯英勇,王坚,朱雄增,等,胃肠道间质瘤76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20-25.

[8]贺慧颖,方伟岗,钟镐镐,等,165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意义[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262-26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7.042

猜你喜欢

梭形危险性病理学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危险性感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含裂纹的梭形薄壁圆柱壳结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研究
应用梭形趾腓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