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课堂教学改革:内在关系、能力要求及教师转型
2017-04-14岳强
岳 强
(山西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新世纪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学生为中心”得到普遍认同,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被广泛提及,包含课上课下两部分的大课堂观得到倡导,以互动式课堂、讨论式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为代表的多种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被阐释,建构主义、后现代知识观等全新教育理论快速传播,一些高校和教师也已经开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的氛围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参与主体,教师的角色、作用和需求不容忽视,但显然还有待进一步阐发,引起全社会的充分重视,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发展。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承担者和最终实践者
课堂教学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的完整系统,通常划分为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教学主体作为教学活动的最活跃要素,是其他教学要素的建构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在教学主体内部,教师、学生两大主体作为教与学的分别承担者,尽管有着相对明确的角色分工,但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却是彼此的,正所谓教学相长,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也时常源于学生的启发。在课堂教学中,要清晰地区分教师与学生的不同作用,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过程变革为核心内容,其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从实践看,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动者、组织者主要是政府和学校,但最终的践行者、落实者必须回归到教师和学生那里。而且,在具体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能动性,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型。
近年来,在各地课堂教学改革中,一系列重在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得到实践,如主题研讨、项目探究、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日渐成为一些高校课堂教学的“时髦”方法。尽管上述教学方法彰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体现了以学为本、以教育对象为本,旨在恢复教学的本来价值,但教师和观察者尴尬地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能够如预期的主动深入参与课堂教学,更没有实现从知识的“接受者”向“建构者”转变,反而出现诸如敷衍、逃避的行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与结果呈现“南辕北辙”的迹象。例如主题研讨变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场,其他学生则安心于作表演的“观众”和“喝彩者”,不能形成高质量的交流与探讨;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质量低,缺乏专业视角和方法,分析问题缺乏系统性,对策结论沦为“纸上谈兵”而不具有可行性;小组合作中总是存在大量“搭便车”的行为,等等。
显然,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归责于学生是不合理的。作为教育对象,学生的不完善是前提也是基础,学校和教师有责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认知,提升学生能力,增进课堂教学组织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和培育,消除现有课堂教学中现代教学方法运用时出现的“痼疾”,还是可以期待的。可以说,在课堂教学改革的“终端”环节——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居于主导的地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落实“以学为主”的关键在教师。“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效果欠佳,部分原因就是教师过度迷信创新教学方法的作用,仓促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而未能向学生提供足够的辅导和支持。[2]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积极性、能动性,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加强课堂教学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运用。以探究式课堂教学为例,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任务包括设定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掌握探究进度、把握探究深度、评估探究成效等。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和核心主体,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明确探究的主题和目标,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合作研讨,总结探究的结果且清晰表达。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的课堂,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估者等多重身份承担教学的职责。
二、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在承接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教育能力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全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运用,需要对应教育能力作保障。具体来看,这些能力主要包括:
(一)建立融洽师生感情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的开展,类似于神父的“布道”活动,教师拥有教学权威,在优势掌握知识的假设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训导”,形成知识的单向、不可逆传播。教师的中心任务就是完成“传道”——知识的讲授,至于知识讲授过程中师生相处是否融洽,师生感情如何,并不十分重要,不被教育各方重视。由此,传统课堂教学中出现版式面孔、个人展示式表演教学就不足为奇。全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发挥学生自主性,要求恢复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显然单向的、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式化的、缺乏感情交流的课堂模式不能再继续。融洽的师生感情成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关研究表明,充分的师生互动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期望的优良课堂教学的特征。师生正是通过情感智力的交流,共同完成了知识建构。[2]师生感情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学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建立和巩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感情的培育,成为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并努力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优秀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博雅高深的专业知识与快速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提升课堂的开放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有较大的时空自由搜集整理学科专业知识,通过互动实现知识共享和认知提升。这样,就对教师的课堂引导形成了很大挑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较为全面深入地掌握课堂专业知识,具备专业分析的素质与能力。为了能够从容面对学生可能的专深问题,教师必须努力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随时掌握、充实学科前沿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学生接收学科知识更加便利,而且世界范围的、国内外高校的以及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在理论上都已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对象,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传统的师生之间的知识鸿沟不再凸显,教师要实现课堂引导就需要进行更多的知识储备。总之,具备博雅高深的专业知识与快速学习的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力的基础。
(三)关照学生个体差异与建设民主课堂的能力。近代教育形成的班级授课制,对扩大教育规模、普及义务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提高教学效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发展到现代,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注重学生兴趣、特点的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共性,忽视甚至打压个性的做法不能再继续,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在教学中得到尊重,教学模式需要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尊重、识别学生个体差异的能力,能够因材施教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3]实现个体差异化教学,内在地要求建设民主课堂。差异化个体之间是平等的,每个独立个体都应该得到同等对待,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无歧视对待,就成为应有之义。每个学生作为独特个体,在发展自我的内在需求驱动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同学、教师实现平等互动,也要求民主课堂的建设。而且,民主课堂氛围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升教学效果。显然,教师具备关照学生个体差异与建设民主课堂的能力,成为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能力。今天,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终端设备已经成为课堂的“常客”,慕课、视频公开课、开放教学资源等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掌握移动网络设备和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技巧,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成为教师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的必要条件。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展示,形象化、直观化反映理论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将会有力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就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为基础的。典型的如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课前对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网上资源等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则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深度研讨、完成作业等。显然,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翻转课堂得以产生的先决条件。[4]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参与者,教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能力成为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转型是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
实现教师革新,使其适应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应该促进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成长:
首先,教学理念上,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教学活动是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行动,教学理念的形态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样态。传统教学样态的弊端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者的共识。如何实现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显然具有首要的价值。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基础。然而,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实现理念革新并不容易。观念的存在具有稳定性,一经形成则不易更改。为此,向教师普及现代教学理念,通过理论解释、实践比较等形式充分展示现代教学理念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使其逐步适应全新理念,自觉将新理念内化成为教学的指导,就成为教学改革的应有内容。现代教学理念很多,从知识观视角看,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上,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知识的动态生成;教学内容上,倾向于综合化、结构化;教学过程上,教学就是体现主体间性的课堂交往。[1]形成以知识观更新为代表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师成长的首要内容。
其次,教学方法上,实现讲授双向互动的转型。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为主,实际上将学生与教师放在了“物”—“我”的对应关系中。学生在教师主讲的课堂上,沿着教师事先确立的学习进路被动前行,不能有效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完全变为教师知识的“投射面”,与“物”性类似。课堂教学改革反对这一“物—我”模式,倡导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张建立起“人”—“人”的关系模式,提出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类型,应该恢复到“人—人”交往的轨道上来,师生构成教学活动中不可剥离的、相互作用的两大主体,共同参与、对话协作成为课堂的主要特征。[5]在教学方法上,单向知识流动的讲授应该转变为双向知识建构的互动,以教学促提升,以教学促创造,成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了解互动教学的技巧,领会互动教学的精髓,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熟悉互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当成为教师成长在教学方法方面的重要内容。
再次,教学管理上,实现封闭向开放的转型。课堂教学改革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意味着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是学生能够参与的。实现课堂教学管理由封闭向开放转型,成为践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应有内容。开放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再对课堂进行管理,不再承担教学管理责任。课堂是集体的课堂,集体行动需要以秩序为前提。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自主能力欠缺,或者参与行动过度,如果教师不能善加规范,将可能导致课堂教学失序。而且,课堂教学按照既定教学计划开展,保持教学进度,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实现课堂教学管理,是教师的重要职责。然而,教师并不天然具备教学管理能力,何况,传统课堂的封闭式、家长式管理模式,并不能适应全新课堂的开放式、民主式管理要求。因此,提升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帮助教师灵活运用开放式课堂管理技巧、培育良好师生感情、掌握应对课堂管理危机的方式方法,具有紧迫意义。
最后,教学评价上,实现结果向过程的转型。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学评价正在实现“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即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型。所谓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指评价不只是作为对教学结果的判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教学前和教学过程的考察。前面讲到,现代教学理念倡导大课堂观,主张课下与课上融合。教学评价就是要贯穿于课下课上的整个过程,在教学之前、教学之中,就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开展学习评价,通过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调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改善。[6]教学评价要注意避免简单化的二元和线性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以二元和线性思维评判学生,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伤害极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上,要更多地采用激励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评价,同时把目标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利于学生的积极转变。[7]
[1] 王攀峰,张天宝.知识观的转型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2001,(3).
[2] 顾建民,沈其娟.以教促学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3,(Z2).
[3] 王攀峰,张天宝.尊重差异: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4] 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8).
[5]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6] 吴遵民.当代国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动向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8).
[7] 尚振东,尚维正.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