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中学时期三篇作文研究综述
2017-04-14周泉
周 泉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
特里尔时期的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文献,是后来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文献之一。马克思的三篇作文就写于特里尔时期,是马克思中学毕业七门考试中的三篇考试作文。第一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性和作用》(简称《约翰福音》)是一篇论述基督教的作文,写于1835年8月10日。第二篇《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是马克思的德语作文,写于1835年8月12日。第三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该算是罗马国家较为幸福的时代?》(简称《奥古斯都》)是马克思的拉丁语作文,写于1835年8月15日。这三篇作文都于1925年首次发表在莱比锡《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历史文库》第11卷。除了这三篇作文之外,马克思还参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三门翻译课考试以及数学考试。这些特里尔时期的文本在1929年首次发表在MEGA第1版(历史考证版第1版)第一部分第1卷第2分册,现在收入到MEGA第2版(历史考证版第2版)第一部分第2卷。这些文本暂时没有中文翻译,但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具有历史意义。因此,对这三篇作文的研究进行综述,对于我们系统全面地了解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状况和真实生活背景,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 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思想起源
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思想,一方面来自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另一方面来自于中学时期马克思接触到的人物,主要是家庭的教育和熏陶,这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中学时期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关于外部社会环境影响方面。麦克莱伦、乔纳森5斯珀伯和萧灼基等人都从社会历史环境的角度考察了影响马克思思想的不同因素。麦克莱伦的《卡尔5马克思传》以思想文化环境为考察视角,认为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城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德国最古老的城市,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划归法国后便按照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进行组织和管理,“因此在足够长的时间里,这座城市都浸润在言论自由和立宪自由的氛围中,这种氛围是德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的。”[1]2萧灼基的《马克思传》从对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出发,认为“马克思的学生时代,正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夜”[2]1—2,这个现实促使马克思在思想政治领域产生了激烈斗争。乔纳森的《卡尔5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从马克思家庭的家庭背景出发,指出犹太人的家庭背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3]4
其次,关于马克思中学时期重要人物的影响方面。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奇5马克思、未来岳父路德维希5冯5威斯特华伦男爵以及中学时期校长约翰5海因里希5维腾巴赫等人对中学时期的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德国学者梅林在《马克思传》中描述了父亲亨利奇5马克思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亨利奇5马克思曾经获得使他完全解脱一切犹太偏见的那种人道主义的素养,而且把这种解脱传授给他的儿子卡尔作为一种有价值的遗产”[4]31。恰如日本学者城冢登所认为的那样,“父亲对启蒙思想的崇拜、进步的自由主义思想、亲法的态度以及理神论的宗教观都深深地感染着儿子马克思。”[5]16法国学者科尔纽在《马克思恩格斯传》进一步揭示“卡尔5马克思最初的精神方向决定于他的生活环境,决定于他父亲的理性主义、宗教上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决定于他的几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老师的影响”[6]58。
马克思家庭的朋友——马克思的未来岳父威斯特华伦男爵对青年时期马克思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引导马克思对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兴趣很明显地体现在了马克思中学作文的文风上面,中学校长维滕巴赫在给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评价,认为马克思“过分追求非常精致的形象表达”,马克思的这种文风是受到了除家庭外的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向马克思介绍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这个时期的法国,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著作已经开始流行,威斯特华伦男爵对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介绍,使马克思开始初步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了解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对私有制的批判问题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设计。可以说,威斯特华伦男爵对青年时期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亚于父亲马克思的重要影响。另外,马克思中学时代校长兼哲学和历史教师维腾巴赫对马克思世界观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维腾巴赫在当时是一位思想进步的自由主义者,“无论在哲学上、宗教观上还是政治观上,维腾巴赫的取向与老马克思的取向都是一致的”[7]55,这种思想的一致性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青年时期马克思对宗教哲学和政治社会的看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青年马克思在启蒙理性主义方面对康德哲学的依赖。
当然,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思想正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时期。要准确地把握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既需要深入分析具体历史环境下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物,也要考虑马克思潜在的品质对其思想的影响。
二、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思想内容研究
学界以马克思的三篇中学作文作为研究起点来透视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努力和成果,可以见诸于大量公开发表的著作和文献当中,通过对这三篇作文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可以归纳为马克思早期伦理道德观、政治社会观和哲学世界观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的伦理道德观
学界在研究马克思中学时期三篇作文的时候,对马克思在这个时期的伦理道德观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认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已经具有了将个人与社会结合的品质追求。高凤敏认为,“马克思中学时期的三篇作文集中表现了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道德反思”[8],对基督教的论证表达了其追求完美的道德信念,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反映了其完善自身和奉献社会的道德理想,对奥古斯都时代的道德评判反映了其个人自由和权利相结合的道德标准。吴苑华也认为,马克思中学时期的三篇习作分别表现了马克思在不同方面的伦理观,对基督教和上帝的赞美表现了马克思的生活伦理观,对职业选择思考是马克思的职业伦理观,对奥古斯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考察表现了其政治伦理观。这种早期的伦理观对马克思后来从事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说是马克思伟大思想的“前奏”[9]。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的理想和道德,可以归纳为马克思对个人和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马克思在三篇作文中表达的这种幸福观后来一直贯穿到马克思整个的思想和工作当中,成为马克思一生追求的目标。[10]另外,马克思在特里尔时期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这也影响了他对人的看法。例如,曾洁认为,学生时代的马克思就已经表现出了对人的关注,人学思想在中学时代的马克思那里就已经开始萌芽,这成为马克思后来人学思想发展的起点。[11]
(二)马克思的政治社会观
马克思的政治社会观也是学界探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自由主义政治观和个人实现与人类幸福相结合的择业观两个方面。关于马克思的自由观,学界认为马克思出生在具有浓厚宗教氛围和自由主义情绪的特里尔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的多种氛围的熏陶,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学者们认为,与传统自由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的自由主义是在现实主义态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不同思想的积极成分后已经超越了的自由主义。刘乃勇指出,受到自由主义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的影响,从中学时期开始,自由主义便已经成为马克思思想原点的基调和底色,并贯穿于后来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发展。他强调,马克思深受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熏陶,但是马克思又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因此能够吸收各种思想为自己所用。所以,马克思的自由主义是从原点开始便超越了的自由主义。[12]
马克思关于职业选择的价值判断是其政治社会观的重要方面,大致形成了两个方面的研究重点,一方面是马克思的职业选择观对个人理性择业的思想启示。在这个方面,学者们观点基本一致,认为马克思在青年时期的职业选择观反映了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这对青年人树立崇高理想,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有着积极的现实启示。陈玉君、黄利秀认为,《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伟大理想,表现出了马克思不追求物质利益的高尚情操。[13]岳鹏赞成这种意见,认为马克思职业选择观对我们坚持正确的择业标准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标准就是“最高尊严和趋于自身完美的职业,也就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14]。刘淑艳认为人们在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身因素的限制。他强调,马克思在职业选择时对自身条件的考虑,启示我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主体能动性的正负面效应,也就是职业选择既要考虑所需要的社会生活条件,也要使职业选择接近实现自身完美和人类幸福的这个共同目标;[15]另一方面是马克思的职业选择观对社会道德培育,特别是对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裴蓓、张克以马克思职业选择中的情感因素为探究点,指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关于职业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其“使自己和他人趋于崇高”的职业目标选择,以及职业选择要求兼顾的“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等思想为高校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16]
(三)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
宗教和哲学问题是马克思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青年马克思在这个方面的思想研究着力甚多,重点在追溯青年时期马克思思想的根源以及同以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联系。从马克思中学时期的三篇作文,可以窥见马克思对基督教的虔诚,这三篇作文同样也反映了其学生时代的宗教思想。其中,中学时代的哲学思想表现在有神论。在《约翰福音》中,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马克思对上帝倍加推崇,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仅限于道德领域。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则表现了马克思对上帝活动领域的限制,上帝引导我们变得有尊严和高尚,但是具体的行动是人现实的选择,这两篇文章都显示了马克思超群的人生追求和人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念。[17]但是,张亮认为,马克思的思想除了现行的思想来源之外,还受到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中反封建的启蒙精神和理性主义隐性渲染。因此,理性主义的道德神学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底色,启蒙主义的人生理想是其哲学世界观的核心。[18]
对于马克思宗教哲学观,有学者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表现得最为典型,是三篇作文中最能体现马克思宗教哲学思想的文章。这篇文章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马克思中学时期对人生的思考。但是客观来说,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德国古典哲学的训练和法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宗教哲学思想基本是“上帝—人—社会”的框架,这种宗教哲学的思考和大多数中学生一样。因此,要实事求是地评价青年马克思的宗教哲学思想。[19]另外,关于宗教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聂锦芳认为,作为西方文明孕育出来的一位思想巨匠,很难说马克思完全割断了与宗教的联系,至少在青年时期,马克思的宗教哲学思想带有很强的基督教底色。[20]关于马克思这个时期的哲学思维方面,倪志安认为,和大多数中学生一样,中学时期的马克思仍处在形式逻辑的思维层面,这种形式逻辑直到经历了青年黑格尔派时期的思辨逻辑和费尔巴哈时期的人本逻辑之后,才最终发展为实践逻辑。[21]
三、对马克思中学时期三篇作文的评价
作为研究早期马克思的主要文献,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既是学界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一个争议至今的问题。总体而言,学界主要有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对三篇中学作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萌芽甚至是基本内涵。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高凤敏认为,这三篇作文“集中表达了中学时代马克思卓越超群的理想抱负,展现了他当时特有的道德信仰和理念”[8]。甚至有学者认为,三篇文章基本勾画了马克思以后思想发展的蓝图,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起点。他们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三篇作文在根本方向上规定了马克思后来包括所谓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致思取向。就像斯捷潘诺娃所说的那样,“这篇论文对他的大多数同学来说,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命题作文联系而已,但对马克思来说,却是他精神发展的真实起点”[22]。弗5梅林指出,“还在少年马克思的头脑中,就已闪现着一种思想的火花,这种思想的全面发挥就是他在成年时期的不朽贡献。”[23]17张一兵也指出:“尽管这些文献体现出来的哲学世界观很快就被扬弃了,但其中一些重要的思想质点却内化成推动马克思的思想继续发展的理论资源,在马克思后来的思想发展全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7]54
另一种倾向则认为,三篇作文为应试而作,其中更多反映出了作为学生的马克思思想的不成熟方面。因此,对其评价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过分拔高,强行将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同后来不断发展并成熟着的马克思思想之间建立经不起推敲的所谓积极联系。比如麦克莱伦在评价其中的拉丁语作文时认为,“拉丁语作文是关于奥古斯都元首的,意义不大”[1]8。他强调说:“如果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甚至已经在一个17岁的中学生的头脑中出现,这实在是令人惊奇的事情。这种观点应该是错误的。”[1]10聂锦芳也认为不应该过分拔高这三篇作文,指出这三篇作文是“以少年之眼看世界的初步尝试,……,稚嫩之处非常明显”[20],他认为“他朦胧中觉出社会上关系的制约,但实际上现实在其心目中占不上什么重要位置;他曾试图勉力排除热情在选择职业的干扰,但实际上这时的马克思看问题就总体而言,是热情有余,理性不够”[20]。
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及其思想进行何种评价,这不仅是一个立场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准确客观地理解青年时期马克思思想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既要立足于马克思早期的文献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同时又要将其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性当中,对其给予适当关照和充分理解。
总的来说,学界对马克思中学时期思想起源方面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也没有太大的意见分歧,最后形成了很多研究成果和共识。在具体的思想研究和对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评价方面,学界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和争议。比如说,关于在如何评价青年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上,存在强调中学时期以后马克思和宗教彻底决裂的无神论思想,而轻视或者把早期马克思宗教思想看作是一种不成熟或过渡的思想的倾向,或者认为中学时期马克思已经开始认识到宗教的欺骗本质,并开始酝酿与宗教的决裂。在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过程中,负责任的态度是要结合特定的时空条件去研究,并且要把它置于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当中去分析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了解早期马克思的思想状况,也要看到马克思中学时期以后的思想变化和发展,不能只看到局部丢了整体。充分研究马克思的早期文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泉和变化发展,不仅为我们全面客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也是我们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
[1] (英)戴维5麦克莱伦.卡尔5马克思传(第3版)[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萧灼基.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美)乔纳森5斯珀伯.卡尔5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M].邓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 (德)梅林.马克思传[M].罗稷南译.北京:生活5读书5新知三联书店,2012.
[5] (日)城冢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M].尚晶晶,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6] (法)奥古斯特5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管士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
[7] 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高凤敏.马克思中学时代的道德反思及启示[J].理论探索,2012,(2).
[9] 吴苑华.马克思中学时代的生活伦理思想[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
[10] 李石水,秦龙.马克思幸福观的历史演进: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
[11] 曾洁.学生时代马克思人学思想溯源——对《中学作文》和《博士论文》的探究[J].西安社会科学,2010,(2).
[12] 刘乃勇.马克思的思想原点[J].江汉论坛,2010,(2).
[13] 陈玉君,黄利秀.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读《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J].教学与研究,2011,(5).
[14] 岳鹏.青年马克思的理性择业观及其现实启示——重温马克思《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J].理论与改革,2013,(4).
[15] 刘淑艳.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研读马克思《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7).
[16] 裴蓓,张克.马克思的《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对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
[17] 王晓榕.论青年马克思宗教思想的视角转变[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5).
[18] 张亮.伦理的激情:马克思中学时代的哲学世界观解读[J].学海,2005,(3).
[19] 刘长庚.马克思特利尔时期的思想状况研究及其现当代意义[J].理论界,2014,(5).
[20] 聂锦芳:神性背景下的人生向往与历史关照——马克思中学文献解读[J].求是学刊,2004,(2).
[21] 倪志安.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逻辑[J].哲学研究,2009,(12).
[22] (苏)斯捷潘诺娃.马克思传略[M].关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3] (德)弗5梅林.马克思传(上册)[M].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