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主流诗学影响下的满族汉军蒋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2017-04-14多洛肯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多洛肯,周 松(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民族与社会
清代主流诗学影响下的满族汉军蒋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多洛肯,周 松
(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满族汉军蒋氏文学家族是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的翘楚之一,从随军入关至同光朝,家族繁衍几乎绵延了整个清代。蒋氏家族从一个习武之家转型为书香门第,不但创作了一系列的诗文作品,还在多地刊刻整理书籍,成绩斐然。家族成员在文学创作上以诗歌为主,多与各族诗人唱和,和当时的诗坛领袖有交往,与诗坛上的主流诗学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受“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的影响。
满族;蒋氏家族;文学家族;诗学
一、引言
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时期,满族文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出现80余家满族文学家族[1],满族汉军蒋氏文学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蒋氏家族先祖是浙江诸暨人,后迁往辽东,在顺治年间跟随清军入关,编入汉军镶蓝旗。蒋氏一门到康熙年间兴起,蒋毓英、蒋国祥、蒋国祚父子三人在诗文创作和刊刻书籍上成绩斐然。经过蒋韶年和蒋攸钦父子二人的传承和蒋攸的努力,蒋氏家族在乾嘉时期达到鼎盛,一直绵延至清代后期。他们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诗坛上主流诗学的影响。
二、蒋氏家族文艺创作活动
蒋氏文学家族成员几乎人人都能诗,蒋国祚、蒋韶年、蒋攸钦、蒋攸都有诗集流传。即使无诗文集流传至今的蒋毓英和蒋国祥二人,亦有零星诗文存世。
蒋毓英(?—1707年),字集公,汉军镶蓝旗人,锦州府监生。历官台湾知县,浙江布政使。根据(清)恩华纂辑《八旗艺文编目》记载有《玉川文稿》旧钞本,今已散佚。现存一文《重刻〈前后汉纪〉序》。
蒋氏家族历任多个地区的官员,在多地编修方志,蒋家人尤喜刻书。蒋毓英与二子重刻《前后汉纪》;曾主持编修(康熙)《台湾府志》。《中国古籍总目》史部8第63 447条中记录“:(康熙)《台湾府志》十卷。清蒋毓英撰修,清康熙间刻本,上海。”[2](康熙)《台湾府志》十卷,襄平蒋氏刻本,1985年中华书局影印本,藏于吉林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大学和南京大学图书馆。蒋国祥刻《箧衍集》;与毛德琦同订《庐山志》并重新刻版印刷桑乔《庐山纪事》。《箧衍集》十二卷,(清)陈维崧辑,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襄平蒋氏刻本,现藏于扬州市图书馆和无锡市图书馆。《庐山志》十五卷,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顺德堂刻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图书馆藏。
蒋国祚和蒋国祥共同修补重刻《前后汉纪》《〈两汉纪〉字句异同考》。(清)恩华纂辑《八旗艺文编目》编目四·集类亦记载:“《〈两汉字〉句异同考》,康熙中襄平蒋国祥、蒋国祚与袁宏《后汉纪》合刻,后附《〈两汉纪〉字句异同考》一卷。”[3]
《前后汉纪》二种六十卷,附一种,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襄平蒋氏刻本,藏于北京大学、辽宁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蒋氏文学家族成员诗文创作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以诗歌创作为主。诗歌形式多样,有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有咏史诗、咏物诗、唱和诗、应制诗、悼亡之作、关注民生疾苦诗及生活杂感诗等。
三、蒋氏文学家族的诗歌创作与主流诗学流派的关系
清代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末期,但诗歌这一文体并未消亡,反而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更为活跃。不但数量庞大,且创作成员亦有增加。满族这个来自白山黑水的民族,依靠马背上的力量夺得天下,但它在文学上的汉化程度最为迅速,也最为彻底。清人像唐人一样,在作诗方面积极投入。正如沈德潜所说“:以诗为性命。”[4]由于前代诗歌的繁荣发展,清人在诗歌创新上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他们面临了两种选择:一为继承传统,向前代诗歌的全面复归;二为背离传统,沿明末公安三袁的直抒性灵。满族统治者从传统中寻找,坚持以儒学为正统,发扬程朱理学,这造成清代占主流的诗学思想特点是:复古。例如,“神韵”派的王士尊崇王孟田园诗派;“格调”派的沈德潜模拟盛唐诗歌;“肌理”派的翁方纲则是推崇宋诗;即使是提倡性灵的袁枚,也是继承明代公安三袁的学说。当然“性灵”派与三者不同,它是反对复古的。清代诗学在自主创新方面步履维艰,但在总结前代诗学方面则是集大成的。四大诗学流派除去“神韵”说产生于顺治、康熙年间,其他三个诗学流派都在乾嘉时期兴盛。这与满族汉军蒋氏文学家族的活动时间是大体一致的。
(一)“神韵”说
“神韵”诗学是古典诗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清代初期诞生,有着特殊意义。“神韵”说是清初诗坛领袖王士所创立的,他结合前代的一些诗歌理论,如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等,撰写了《渔洋诗话》。《渔洋诗话》把诗歌创作的重心由明代关心国家存亡转入抒发一己之情上来,多为描写自然景物,诗歌强调抒情性,不崇尚学问。在清初这个政局不稳,百废待兴的时候提出这一诗歌理论,得到当局者的支持,也受到整个诗坛的追捧。蒋氏家族成员和“神韵”派重要成员有着一些联系,蒋氏家族成员的创作多少受其影响这是可以肯定的。
蒋国祥没有诗集流传于世,只留有一首五言律诗《木瓜诗》。但与其相交之人皆有诗歌,可以推测,蒋国祥应该是作诗之人。且蒋国祥在给仲弟蒋国祚的《梅中诗存》的序文中梳理了诗歌发展的脉络“:读在邹迪志诸诗,叹去三百篇未远也。汉初四言……六季三唐,代沿靡丽……”[5]短短一篇序文,将诗歌的发展史解释得较为详尽,并且阐释了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诚如记室所云:取效风骚,其源有自矣。故诗首风次雅,颂比兴为长……今之作者,家各有集。莫不审音协律,立体于三唐,寻变于两宋,亦既凌前代而上之矣。”[5]其诗句“:年来马者东西,日复荒落未卒斯业。”[5]更是说明自己平日也是写诗的。
蒋国祥幼子蒋韶年担心父亲,就请奏代为戍边。(清)陈康祺编撰《郎潜纪闻二笔》、(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清)小横香室主人编撰《清朝野史大观》都记载“蒋韶年之孝行”一条。杨钟羲《雪桥诗话全编》卷九:“蒋韶年生于黄州郡署,故别字临皋。世居宝坻,有《吏隐集诗钞》四卷。子二:长攸钦字约园;次即砺堂相国。其尊人国祥,累官长芦盐运使,乾隆己未,罢职归旗,以随任之从子楷年就湖南,遗漏未报,谪戍军台。临皋陈情乞代戍,格于例,又以旗人不能随侍,两次乞假省觐,至癸亥始得往代。适陵州卢雅雨在戍所,亲承指授,肆力于诗。”[8]527其子蒋攸在《书先府君吏隐集后》亦有记载:“乾隆己未岁,先王父罢职归旗,以随任之堂叔就楷年就姻楚南,遗漏未报。奉旨效力军台。府君陈情乞代,格于例,不得达。又以旗人不能随侍,两次乞假省觐。匹马长途,严峰朔雪,阅历所经皆关学问,所谓穷而益工者也。至癸亥岁,始得遂代戍之。”[10]由于蒋国祥和卢见曾建立的深厚友谊,卢见曾对蒋韶年关爱有加。蒋韶年代父戍边时受学于卢见曾。卢见曾有诗《二十台别蒋生韶年(生:罗村公子,代父戍军台,从予学〈易〉)》。二人的师徒之情直至蒋韶年中年时,尚有往来。《吏隐集诗钞》卷二有诗《寄卢雅雨先生》:“(先生塞上五十二,生朝诗云:十年但见乘时业,还见明庭矍铄翁冷。正十年矣。)龙沙万里鉴冰心,此日追随重绎寻。十载明廷真矍铄,三迁帝眷果高深。门墙喜看多新进,桃李还承念旧阴。欲比戴崇惭朽栎,无由时听后堂音。”[10]卷一(清)法式善在《梧门诗话合校》中评价蒋韶年:“三韩蒋临皋醇笃有至性。少时代父萝村戍军台,萝村即卢雅雨集中所载生祭文者是也。临皋尝事雅雨,工为诗。官平度州牧。《过王陵母墓》云:‘刘项雄雌尚未分,英彭智略遂远人群。母非预识兴亡数,有子宁教事二君。’颇有断制。”[11]
蒋韶年在卢见曾那里继承了“神韵”派的诗风,不但在创作上,连生活经历都有相似之处。蒋韶年在苏州十载和王渔洋颇有相似之处;直到罢免山东平度州之后隐居山林,又和王阮亭回乡一致。这种意外的巧合使得《吏隐集诗钞》散发着浓浓的神韵之气。
神韵派推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创作题材由社会生活转向自然山水。当然王渔洋并非逃避现实生活,而是通过自然山水来描绘社会生活。
蒋韶年在苏州担任布政司理问的大段时间,几乎天天沉浸在苏州的自然美景和各式私家园林之中。(清)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四十一记载:“蒋韶年,字临皋,汉军人,有《吏隐集》。顾诒禄序云:‘临皋先生家世阀阅,学博才富,修书议叙,为江苏布政司理问。理问一官,事繁俸薄,先生处之泰然,克勤其职。公余眺览吴中山水,与二三同僚酌酒赋诗,而政事不废。’”[12]在苏期间,蒋韶年多有描写自然之作。诗稿卷一《承恩赴苏留别徐星湖顾香霞诸故人二首》之后都是吴中之作。有《村行咏菊》《步林司马睡卢雪霁夜泛舟胥江韵》《雨中过张氏园亭赏牡丹迟林司马不至》《探梅游灵邓尉诸山和宋牧仲先生原韵六首》《和陆宗海赏王兰留客不饮原韵》《清明日虎邱即事》《清明申荆太守招赴虎阜赏玉兰》等。如《雪后步月》:
寒烟笼四野,雪月静晴川。身恍浮明镜,星看落远天。形声惊吠犬,村舍冷荒烟。倚仗清宵立,遥闻渡口船。
此诗位于诗稿卷二,前有诗《沛邑查账即事》,后有诗《丁丑除夕戊寅元旦二首》,可判定此诗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冬,蒋韶年时年三十九,可能在沛邑查账。在一个雪后的夜晚,诗人独自出门,伫立在空旷的茫茫大地之间,周围静悄悄的。由于地上的积雪,诗人感受到自己好像身处在一面巨大的镜子之上,望着天上的群星,天空是那么的遥远。村子里一片荒凉,诗人深夜在雪地上行走,引起了狗的叫声。诗人倚靠着木杖,望着远方,能听到远处渡口传来的船桨声。此诗描绘的并非是名山大川,而是一处不知名的地方。全诗营造的是一种清幽、孤寂、遥远的意境。这就是王士所不能名状的“神韵”。
蒋韶年诗歌多有抒发个人情怀、运用自然山水渲染身世之感的作品,如《旅忆》《答宋五五芝见赠元韵二首》《闻信自述呈吴下同人四首》《量移胶东留别吴下同人》《舟泛胥江同人饮集即席分韵(坐中皆吴下名流)》《留别胶东故人二首》等。见《春夏游云龙山步制府尹公韵》:
初霁登临后,群峰面面真。殷勤觅遗迹,仿佛见幽人。千里堪穷目,纤尘不染身。鼓城风雨日,山色镇常新。
烦襟许暂涤,暑气到全收。坐觉禅窗静,听余清磬秋。亭招新白鹤,河绕古黄楼。为继宣房绩,重劳翠辇游。
云龙山位于江苏徐州,徐州又称为彭城,是鼓乐的发祥地。云龙山自古是一个诗人云集的旅游之地。这两首五言律诗用词清新淡雅,描绘云龙山的自然风光。其一描绘了诗人一大早登上山峰,看到四周都是重重叠叠的群山。在这神秘的山中,引起诗人的好奇之心,想拜访山中隐士。站在高高的山峰,诗人远眺,丝毫感受不到凡间的尘埃。当天徐州下着细细小雨,显得云龙山更加清新通透。其二是诗人走在山中所作。来到山中,因为山中寺庙的幽静,听着钟磬的长鸣,尘世中的烦事有了些许的放下。初夏的暑热也悄悄散去。亭子里有一群白鹤。尾联借用汉武帝治理黄河的典故,引出自己的个人情怀。此诗乍一看只是描绘了云龙山,但诗句之中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愁之情。
蒋韶年的诗歌在艺术审美方面常常以禅寓诗,有一些妙语和顿悟,如《初宿野寺二首》《晚渡归寺二首》《夜坐望雨》《夏日闲居二首》《雪霁夜坐》等。见《看云》:
我看云出岫,云送我归山。相看不相舍,明月作居间。
这首五言绝句透露着一种禅意,诗人叙述“我”和“云”之间的关系。表面是写早晨诗人看着云彩从山中出来,傍晚晚霞伴着我回山。诗人把云拟人化,认为两者成了好友,相看两不厌。直到月亮升起,明月将二者相隔。从此诗深层含义可以认为蒋韶年想表达的是自己和仕途的关系。
蒋韶年的《吏隐集诗钞》中七言绝句最能体现“神韵”之说,有组诗《僦屋庭前有秋色数种各赋一绝》:《鸡冠》《玉簪》《秋海棠》《雁来红》。如《秋海棠》:
朱丝绿叶映窗纱,谁道无香便是瑕。点点猩红还是泪,断肠人对断肠花。
再如《雁来红》:
去年霜落小园中,一雁凌空送晚红。今日雁来人异地,愁怀无限对秋风。
状物之作也能体现清逸淡远之气,实属不易。四句诗歌,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开始神韵派的典型做法,“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出现一种若有似无的诗意。“点点猩红还是泪,断肠人对断肠花。”由花及人,伤感之情跃然纸上。“今日雁来人异地,愁怀无限对秋风。”由雁来对比两人异地,淡淡的愁闷就在语句间缓缓流出。《春游词》:“半塘桥下水弯弯,画舫轻移岸柳闲。酒未来时歌板歇,数声娇鸟弄春山。”也是清淡飘远。其子蒋攸在《书先府君吏隐集后》曾说:“适陵州卢雅雨先生亦在戍所,亲承指授,更沉浸于渊明、子美诸家,而诗学大成。”蒋韶年早年受学卢见曾,步入中年之后在苏州园林中畅游十载,罢官隐居林亭后怡然自得,所以诗稿中多有此类作品。
三月繁华絮已浮,人情摇落始知秋。金城远别萦心梦,玉笛闲吹赴瞑愁。几缕烟光供画品,半庭月影为诗留。不须红豆生惆怅,攀折临风可自由。
楼台别绪各中含,历尽暄凉忘苦甘。五夜寒蝉流汉上,一声新雁到江南。发丝那用描山黛,袍莹依然拂水蓝。廿四桥西砧杵急,凭栏空对树毵毵。
舞腰消瘦力逾微,枝叶相连自可依。小阁帘垂汀雨急,短亭人去陇云飞。且偕篱菊风华老,莫讶江风色相非。眠起寸心终不谢,灵和殿里验春归。
(二)“格调”说
“格调”说是乾隆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主张创作要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观,诗歌要显示中正和平。所谓“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4]1-2沈德潜,极其推崇李、杜,和王阮亭钟爱王、孟山水诗有区别。他喜欢雄浑壮大的盛唐气势,对于诗歌则要求诗格诗法,故而推崇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他写了《说诗语》,并选取了很多这类型的诗歌,编成《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更加系统地宣扬“格调”说。由于符合统治阶级的审美要求,当局者大力推动。诗坛的拟古之风,再次掀起。
蒋韶年在苏州时,应与沈德潜相识。蒋韶年与顾宗泰交好,两人情投意合,互相唱和。顾宗泰《月满楼诗文集·蜡屐集》卷十二有诗《送蒋临皋州牧之任胶东即次留别诗韵》四首,文集卷十一有《蒋临皋州牧之任胶东留别诗序》文一篇。而顾宗泰与沈德潜亦是好友,其诗文集收有沈德潜的序文。且《吏隐集诗钞》卷二有《诗芝田明府见示孟冬和归愚沈尚书偕同人过狮子林二首嘱和》其一:“选胜探奇春复秋,几曾辜负此林邱。玲珑玉窦空中度,盘屈松根石上留。空置天然容远眺,登临往事俯长流。平生心折倪迂笔,直欲高眠洞壑幽。”[10]跋其二“:五载淹留始一过,祗今魂梦忆林萝。燕公大笔江山助(谓沈尚书),元度高情登陟多。山色翠来蛾乍敛,波光静处镜新磨。三冬好继三春候,把臂重游意若何。”[10]跋这就证明二人是相识的。沈德潜虽无和蒋韶年有直接诗作唱和,但在其《归愚诗钞余集》卷七有《行看润海和作顾诒禄》一诗。顾诒禄,字禄百,江苏常州人,有《吹万阁诗钞》,为沈德潜门下。他和蒋韶年关系密切,为其《吏隐集诗钞》写了序文。蒋韶年在苏州担任布政理问十载,与当地名士吟咏唱和,肯定与沈德潜有接触。
蒋氏文学家族的诗作在某一方面和沈德潜所提倡的“格调”说有契合之处。蒋氏一门最为主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他们一心以忠臣孝子的准则要求自己。而且蒋氏一家有着传统士大夫共同的特点:想实践忠君爱民的思想。蒋韶年虽怀有忠君爱民的思想,但其一生大都时间处于怀才不遇的状态。在苏州碌碌无为,成天与人喝酒唱和。直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才出任山东平度州知州。《绳斋年谱》载:“(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五岁。先大夫擢山东平度州知州。”[6]4但好景不长,一年之后就被罢官了。《绳斋年谱》载“:(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七岁。冬,先大夫以忤上官去任。(蒋远注:临皋公在平度三年,重农桑,兴学校,拯灾恤患,规画甚备。见州民纳粮,自封投柜,即指以示府君,日闾间疾苦,不可不知也。乃以承审案件失出,被劾。去任之日,州民攀辕感泣,走送数十里外)”[6]5。
蒋氏一门对于儒学正统思想极其重视,蒋攸钦对于杜甫的推崇就是一例。蒋攸钦是蒋韶年的长子,生活于乾隆年间。他跟随父亲出任苏州布政司理问,应该受到“格调”说的影响。蒋攸钦仕途非常不顺,一生只做了一个云南司理。他算是一个悲剧人物,虽然怀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但现实并没有给他机会,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多种矛盾思想一直存在他的心中。蒋攸钦从小选择走科举道路。其父曾写过《阅儿攸钦制艺题后》:“负郭原无二倾田,饥寒到汝自生怜。誉儿虽笑东坡癖,身教还惭谢传贤。二世家声谁继序,一门群从独。遗经手泽依然在,夺志须当及少年。”[10]卷二父亲蒋韶年在诗中对儿子寄予了厚望,当时他自己官任苏州布政司理问,官微禄薄,想到前途无望,将光宗耀祖的责任寄托给儿子。希望儿子能和官至浙江承宣布政使的祖父蒋毓英和官至长芦盐运使的父亲蒋国祥一样,光宗耀祖。但是蒋攸钦在科举的道路上和其弟蒋攸有着天壤之别,在(民国)《辽阳县志》卷十九中,并无有关他的文字。他并没有顺利地走下去,以至于在苏州漫无目的地游玩了多年。所以当他接到赴任云南的任命书时,那种在心底里埋藏多年忠君爱民的思想终于可以付诸行动时,近乎癫狂的状态是可以理解的。如《捧檄》:
“丽阳司理”这个官职,小到在云南地方志中没有任何记录。(光绪)《续云南通志稿》、(民国)《新纂云南通志》、(道光)《澄江府志》都无任何只言片语。根据资料可知“,丽阳”即“河阳”,它是今天云南省澄江县,位于云南省中部。清康熙八年(1669年),撤销强宗县并入河阳县。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江府,改称河阳县。后因与河南省河阳县重名,故改称澄江县。“司理”即“典史”,设于州县,是知县之下的佐杂官,不入品阶。元代始置,明清沿置,是知县附属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这么一个小官职对于蒋攸钦而言,却是莫大的荣耀。他在河北、江苏一带游荡了将近二十年,终于有了一次做官的机会。“位卑未敢忘忧国”,蒋攸钦积极入世,并没有因为地偏官小而放弃。正如蒋家正直的家风,此时其父送了一首诗告诫他,《甲申孟夏遣儿攸钦之官六诏》“:莫谓微官可治人,须知官裹要持身。归仍留犊休嫌矫,到酌清泉当饮醇。我已异乡汝更远,家无次子老而贫。滇南万里非容易,常寄平安老亲。”[10]卷一带着父亲的厚望,蒋攸钦一到云南,就怀着满腔的理想抱负投入进去。可见,蒋攸钦对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信念有多么坚定。
蒋攸钦不仅继承杜甫忠君爱民的思想,在诗歌中模拟杜甫诗歌的精工及现实主义的诗风。
首先,他学习杜甫的诗歌进行创作。仿照杜甫《秋兴诗》写了一组诗歌。《秋兴诗》:
极目萧萧万象秋,江城斜日重回头。一林烟泛相思树,几处风移不系舟。同学关心违北塞,薄游经岁坐南州。每看百事随清泪,冷寂文园起暮愁。
斜月依微映小池,中庭匡坐思迟迟。朱楼露重沉金琐,玉树香寒冷碧枝。自有黄花堪对处,还怜红豆已违时。平居寂寞江南夜,长望京华有所思。
三山极北是蓬莱,青溪瑶宫接眼开。鹦鹉自依朱树绕,凤凰还向碧霄来。仙峰重琐风云合,人事需随日月催。惟有泛槎昔日使,曾怜织女几迟回。
秋波清漾校沧浪,自泛轻舟动画樯。日暮江寒枫树老,云回峰冷碧天长。瑶池风露思王母,人也功名问子房。彩笔有时千气象,衣冠还点御炉香。
年来事事不胜愁,回首燕南望昔游。静苑梧阴垂素月,平池菰米坠新秋。江湖万古关青眼,鸥鸟随时对白头。几点寒风惊岁晚,孤吟寥落古长洲。
静坐江城依小阁,千年人事问沉波。佳人寂寞金莲地,王气凋残玉树歌。几处落花秦苑冷,三秋承露汉宫多。惟余静夜中天月,还向洲前映碧萝。
寒烟落寞满南楼,万里沧波一小舟。明月自依南国思,江花还击北人愁。青霄隐隐来黄鹄,碧水鳞鳞锦鸥。抗首京华虚望眼,暮云春树几同游。
这组律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表达诗人对于“京华”的思念。蒋攸钦此作模拟杜甫的《秋兴八首》,不但句式、格律、内容、情感的方面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第一首奠定了全组诗歌的基调,“极目萧萧万象秋”。第二首说明诗人独自一人在遥远之地怀念“京华”,“平居寂寞江南夜,长望京华有所思。”第三首描写了诗人周边的环境,虽然风景秀美,但还是抵挡不住思念之情“,惟有泛槎昔日使,曾怜织女几迟回。”第四、五、六首诗歌都出现“秋”字点题“:秋波清漾校沧浪“”平池菰米坠新秋“”三秋承露汉宫多”。第八首诗歌与第一首遥相辉映。整组诗歌散发着浓浓的秋思之情,通过多个意象表达,如“冷碧枝“”素月”“荻芦“”锦鸥”等。是个用语模拟杜甫原诗,如“萧萧“”京华”“三山”“斜日“”碧萝”“巫峡”等。蒋攸钦的模拟之作,自然流出,没有过多的模仿痕迹。
其次,蒋攸钦在诗中常常提到杜甫。如《望卧龙冈咏武侯事》“:飞腾割据已无凭,剩水残山怨不胜。吴信能和曹易灭,公如不死汉终兴。千秋史册怜陈寿,万古云霄感杜陵。(《丛溪诗话》谓:少陵梦间仿佛见公,寤而得句。)”[14]、《夏日遣怀三首》其三“:诗名不尽因诗显,酒病还须用酒医。试问长安裘马客,与予同度太平时。”[14]蒋攸钦的不少诗作都透露出杜甫的身影,如《荔支》:“驿使新从闽海,绛囊初擘水晶胎。永元别后谁相识,曾向华清度曲来。”[14]
第三,蒋攸钦在诗歌创作中,讲求炼字锻句,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力求像杜甫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入粤东第一夕看山,偶用少陵〈游龙门宿奉先寺〉韵》“:轻舟乘暮潮,顿入奇境。一线青天痕,千林明月影。阴崖危欲,回清且冷。嗟哉远游子,能勿遽然省。”[14]
蒋攸钦与杜甫身世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少年优游,仕途不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直至死亡都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清)法式善《梧门诗话合校》载:“蒋约园攸钦,临皋长子,幼能背诵杜诗全集。筮任滇南州佐,旋罢归,郁郁以没。其诗如《秋夜忆弟》云‘:艰难余骨肉,卓荦见平生。’《吊岳武穆》云‘:一代存亡三字狱,十年成败两河功。’皆杰句也。”[11]212蒋氏文学家族成员对于“格调”说的学习不单单是表面的拟古之作,更深层的是受其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影响。
(三)“肌理”说
沈德潜的“格调”说代表了乾隆前期的正统诗学,而翁方纲的“肌理”说则贯穿了整个乾嘉诗坛。翁覃溪作《石洲诗话》结合当时乾嘉朴学盛行的背景,提出“肌理”说。“肌理”二字来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他在《言志集序》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15]义理”是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封建道德思想。而“考证”则是结合当时乾嘉考据之风的影响。这种代表官方和朝廷出于政治目的而设立的文学立场得到统治者的高度支持。
师昔已过花甲年,复初斋稿初雕镌。弟子敢议经笥边,芸台所刻居吾前。鸿章粲备细不捐,六十六卷衮其全。斯文照世神在天,岁月屡易陬訾躔。李君拾得珍珠船,续辑四卷齐末巅。手为校录心周旋,一字不使讹旁偏。八音始觉完编悬,开卷枨触怀桑田。吾师晚岁娱林泉,苏斋问字人蝉联。好古征信追彭签,石墨万轴堆几筵(师考正金石文字甚多)。得意辄耸双吟肩,岂特铸固兴迁。郑笺马疏尤精研,群经解义迟成编(师有诸经附记七十卷尚未付梓)。雄文直接昌黎传,胸罗星宿笔似椽。下视籍何,湖海诗人空爱怜(王述先生《湖海诗传》载“:师诗数十首皆少作也。”)。二者剞劂犹迁延,我官翰林愧炬莲。校雠丙夜青藜然,师每借书眼欲穿。墨痕寸纸云霞鲜,至今什袭心虔虔(在清堂时,师借库书、手笺,装潢成卷)。岭南重镇惭秉鞭,寿我五十邮筒专。金坚石介心缠绵,勉以实政诗两篇。是陶是杜离言筌,十载过眼如云烟。卷中见诗增涕涟,兰亭考异穷句弦。家事述德供檀旃(师《兰亭考》亦所刻,又曾校定《翁氏家事述》),瓣香所奉敢不蠲。海之一勺山之拳,来诗刻全功竣。六旬弟子老彭宣,遥拜诗境陈豆笾。生天成佛周垓埏,应鉴阮蒋怀谪仙。相公作诗珠陲连,翰墨共结千秋缘。
诗歌是为庆祝老师翁方纲的《复初斋诗集续刻》出版而写,全诗如同一篇记叙文,明明白白地记叙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在翁方纲六十岁时,刊刻了《复初斋稿》。当弟子蒋攸六十一岁时①《绳斋诗钞》卷十二,后有诗《丙戌春帖子词》,以此判断当时的蒋攸为六十一岁。,老师的《复初斋诗集续刻》也完成了。此时翁方纲已经过世,蒋攸对于自己的恩师还是异常尊敬的。诗中也说“:六旬弟子老彭宣,遥拜诗境陈豆笾。”全诗回忆诗稿刊刻的缘由,称颂老师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蒋攸作为门生钦佩老师在经学方面的成就,不敢妄言。“石墨万轴堆几筵(师考正金石文字甚多)……”题目中的李兰卿是李彦章(1794—1836年),字兰卿,福建侯官人,嘉庆辛未科进士。有《榕园全集》,亦为翁方纲门生,翁的诗集是由他主持刊刻的。诗中蒋攸说翁师晚年娱情山水,但依旧精心研究经文,对于郑笺马疏尤为精通。他称赞翁师的文章直追韩昌黎。他回忆自己在翰林时,翁师来借书,爱护书籍,用心钻研。蒋攸也为其刊刻书籍《兰亭考》,也帮他校定《翁氏家事述》。杨钟羲《雪桥诗话全编》载“:砺堂相国集曰《绳斋》,乾隆癸卯乡试,出翁覃溪鸿胪之门,甲辰成进士……尝刻《石州诗话》于粤东节署,又刻有《友石斋帖》。钱东生诗:‘合应一片羊公石,胜得千金陆贾装。’覃晚年,以文孙尚幼,自订《翁氏家事略记》,以诒襄平,英煦斋从相国之子丐得,付之梓。”[8]527蒋攸对于翁方纲的诗歌是非常推崇的。
诗歌又多为考据,多首诗歌题目就有注释,如《送胡希吕夫子祭告西岳(华山)西镇(吴山)江滨二首》《送罗源阮生(升基)以新进士特用知县分发安徽》《舟次清远访郭侍御同年(仪长)园亭即赠》《桂中丞述职将行赋诗留别用王明经(文志)韵奉酬》《题荆溪任阶平(泰)庶常寒夜写经图》等。有些则是诗歌内容中有注释,如《送大学士蔡葛山夫子晋秩太子太师寻告归闽》:……画图留禁苑(师为——上书房总师,传有——澄怀图直舍图),讲席要成均(上临雍命师主讲席)……赐谕教过夏,耆筵忆早春(师与千叟宴齿列廷臣之首)。扶筇期益算,赐扇总扬仁(临行上赐扇杖等物)。晋秩荣稽古,乘轺利用(——思命给驿并沿途州县护送)……履声何日听,嵩祝觐枫宸(师奏明庚戌岁来京恭祝——八旬万寿)。还有的诗歌结尾亦有注释,如《和友人入松》七首,每首之后都要点名题咏之物:柯叶从无改……持以励华簪。(松心)摇曳敲青琐……老已成龙。(松影)忽听波涛回……幽韵彻危栏。(松涛)深林储五粒……菁葱傍风池。(松子)明明悬素月……高寒思不禁。(松月)绩素依林表……闲拟灞桥行。(松雪)幽径无繁卉……彭泽菊偕存。(松径)试蹑寻山履……身与最高连(松岭)等。有甚者题目直接把一件事说得明明白白,连序都省了,如《甲申季夏西苑述职蒙恩赏御笔诗画折扇一柄一面绘兰石题知芳二字一面书御制御门日诗敕政遵前训彤庭进众官时惟修已慎治在得人难施措情兼理操持猛济宽弼予纳忠告永奠万方安而以宣仁风佐治道为望微臣感愧交集恭纪二首》《钱漆林简讨幼失怙恃艰苦备当旅食京华又遭王元进士之厄登第后叠司文柄皆与余奉命同行长途往返统计几一载夜雨联床秋风并辔盖无一朝夕离者不独我两人契合之深而林佳话自有各有省秋试以来所未曾有漆林作黔江并棹秦关连骑二图以传越乙卯视学滇南余亦奉使粤西旋奉讳归里虽尺素频通而音尘莫接今年漆林将任满北上方谓离者可以复合孰意万里之游踪遂结千秋之恨事天道难论至于斯极追维往昔痛何可言爰赋二章奉挽》《吴巢松学使以余忝预参知邮诗志贺次韵奉答并谢敦勉之意二首》等。
(四)“性灵”说
蒋氏一门受袁枚“性灵”说的影响不大。袁枚的“性灵”说是基于明代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来。在《随园诗话》中,他认为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真情实感。反对王阮亭那种虚无缥缈的诗歌,并且和沈德潜的“格调”说分庭抗衡。但作为统治阶层的官员,蒋氏成员必然严格遵守统治者的意愿。“性灵”说在蒋氏家族成员的诗歌创作中表现不突出。
四、结语
清代主流诗学之间并非完全分割,沈德潜和王阮亭有书信往来,翁方纲亦努力调和“神韵”与“格调”的一些理论。他们三者就是高举复古大旗与袁简斋相对,所以蒋氏成员的诗歌也呈现此种情况,并非单一学习一种诗学流派,而是多种结合。蒋氏一门,每一位成员的人生经历是不同的。但其诗歌创作几乎受到主流诗学的共同影响。每位成员的作品都不能一概而论,没有单一的诗风。可见,当时少数民族诗人在汉语文诗文创作中已经融入整个时代背景,也潜移默化地受到诗坛各种诗风的影响。
[1]多洛肯,吴伟.清代满族文学家族文学创作叙略[J].中国文学研究,2014(1):157-165.
[2]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中国古籍总目:史部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476.
[3]恩华.八旗艺文编目[M].关纪新,整理点校.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7.
[4]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55.
[5]蒋国祚.梅中诗存[M].清刻本.
[7]卢见曾.雅雨山人出塞集[M].清刻本.
[8]杨钟羲.雪桥诗话全编[M].雷恩海,姜朝晖,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42.
[9]袁枚.随园诗话[M].顾学颉,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68.
[10]蒋韶年.吏隐集诗钞[M].清嘉庆九年刻本:跋.
[11]法式善.梧门诗话合校[M].张寅彭,强迪艺,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103.
[12]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初编[M].台北:台北明文书局,1985:425.
[14]蒋攸钦.约园诗存[M].清刻本:卷上.
[15]翁方纲.复初斋文集[M].光绪三年刻本:卷四.
The Manchus Han Army Jiang Family’s Poetry Composi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Qing Dynasty Dominant Poetics
Duo Luoken,Zhou Song
(College ofLiberal Arts,Northwest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Lanzhou Gansu 730030)
The Manchu Han Army Jiang family,one of the leading minority literature families of the Qing dynasty, had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Qing Dynasty.From a martial family to a literary one,the Jiang family created poems and published books,which had achieved great success.The family members’literary works are primarily in forms of poetry and connected closely with the mainstream poetic genre of that time.“Shenyunshuo”“Gediaoshuo”“Jilishuo”are alsoembodied in their works.
Manchu minority;Jiangfamily;familyliterature;poetics
I222
A
1674-5450(2017)01-0020-10
【责任编辑:詹 丽 责任校对:张立新】
2016-10-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W156)
多洛肯,男(哈萨克族),新疆霍城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