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2017-04-14党晓晖
党晓晖
皇姑区教育局,辽宁 沈阳 110031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党晓晖
皇姑区教育局,辽宁 沈阳 110031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经济发展速度也在成倍增长,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人类更加重视精神生活质量提升,为此,人类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正处青春期的这一特殊群体中学生,不仅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受价值观冲突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引起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全的合格人才,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之一。依托心理学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并结合实际个案的情况,归纳总结出当前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原因,并针对其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与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丰裕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是,这种精神压力还在通过成人社会传导给孩子们。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严峻形势下,青少年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现实压力之间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对抗和冲突。于是中学校园中就难以避免地产生了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更制约他们能否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以及未来的生活质量。在人才问题上,人们通常以“先成人,后成才”来诠释二者间的孰重孰轻。可见,“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显而易见,一个心里不健康的人,是难以用成人来评价的。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虽然具有差异性,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严重的心理问题则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诸多不幸和负面影响。有新闻报道,“某普通中学的高三女生,因二模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家跳楼自杀。”又有“某学生因父亲不满其沉迷手机网络,一怒之下将手机从十二楼抛出窗外,孩子冲动之下,随手机一起坠下……”这些比较极端案例,揭示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可怕结果,昭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不仅具有本土性,同时还具有国际性,这种竞争是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特征,对促进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同时,也在敦促人们要不懈的努力。因此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在用人制度上则表现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这种社会大氛围下,为了使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家长们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宗旨,理所当然地将竞争的压力转嫁到子女身上。因此,在家长的世界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风,从而给子女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素质品德、家庭背景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等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好坏决定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家里经常会受到家长的斥责,学生对于家长就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无法和家长形成有效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有的家庭因为双亲的情感问题导致家庭破裂,使得学生从小缺乏安全感,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更有甚者,家长本身的素质品德就比较低下,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多么的不利并会造成危害。因此,家庭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学校因素。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我国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即是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立德树人,学真本事,养真道德。其本质是强调先育好人,再教好书。然而,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许多教师也不甚懂得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加之来自社会及家长乃至校方的追求升学率的强大呼声,教师无奈地沉醉于课程教学的气氛之中。而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干预。
四是,学生因素。辩怔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最终还是由自身发生的。但是否由此结论为,学生本人应负起主要责任呢?笔者认为是否定的。理由是,我们的中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心智尚未成熟,认知能力还相对薄弱的群体。他们对社会、对自我、对理想、对未来的认识还处于很模糊,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成长的状态。因此,当压力来临时,他们选择的应对措施,往往是冲动的不理智的。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从客观层面可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构。中小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不仅要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还应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教师的岗位评定指标体系之中。从而使学校的每名教职员工都成为合格的“灵魂工程师”。对日常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仅做到及时干预,还要做到教师间的互相配合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的联动机制。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使其都能顺利度过青春期。
二是,建立起“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也是学校教育的配合者,更是社会思潮的代言人。就育人而言,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和作用并不亚于学校教育。然而,许多家长并未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寄托于学校,他们往往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甚至全力“配合”学校教学,支持子女参加各类“补课”班。不仅加重了子女的课业负担,给他们增加了心理和生理压力,还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一部分家长不懂家庭教育的规律,也不去主动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因而产生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
学校家长学校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有助于家校双方互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和表现,更在于通过各种讲座和培训,使家长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通过与子女的互动,增强亲子关系,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使每个父母尽可能成为一名合格家长。
同时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包括家长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掌握下列基本心理学方法。
一是,顺其自然法。即日本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学生面对压力时,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此事无能为力,那么就顺其自然。因为此刻,任何担心都是多余的,不可强求,要顺其自然。诚如老子在《道德经》所言:“道法自然”。如果此事力所能及,只管去做,并无担心的必要。
二是,倾诉法。有人曾说,把你的快乐与别人分享,你就获得了两份快乐。把你的烦恼与别人分担,你就只有了一半的烦恼。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宣泄和倾诉不良情绪,有助于排解心中的郁闷,当孩子有了烦恼和压力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他去宣泄和倾诉,此时的教师和家长可以做一个乐观的倾听者。
三是,注意转移法。当学生对某一不良事件深陷不拔时,说明其大脑兴奋灶被此事强烈刺激。此时,家长或教师应尽力争取用另一件有意义的事转移其注意力,使其摆脱心理困境,并鼓励学生努力用有意义的事代替郁闷的事。久之,学生的心情自然会慢慢好转。
四是,积极暗示法。暗示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之分。积极暗示有助于使人增加力量、勇气、快乐和信心。对于中学生而言,暗示法较之普通的说教,效果会好得多。他们更容易在不经意的鼓励和表扬中产生被认同感。对于有心理压力的学生而言,教师或家长可以通过讲述其他成功案例的方法,隐蔽地、不留痕迹地赞许他、激励他,使他通过积极的暗示顺利走出心理困境。
[1] 周政.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 张茜.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中学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2015-03-19.
[3] 杨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D].北京石油大学,2016-05-24.
党晓晖(1969-)女,辽宁沈阳市人,皇姑区教育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2017-07-10
G441
A
(责任编辑:武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