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采教育思想的师生观探微

2017-04-14张梦佳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查拉斯特拉尼采

张梦佳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北碚400715)

尼采教育思想的师生观探微

张梦佳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北碚400715)

尼采的哲学思想充满批判的精神和生命关怀的气息,对于人的个体价值的肯定、改造人性的孱弱以及丰富人自身内在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改变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培养人的批判与创造精神是尼采教育观的主要内容。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不断反思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同时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追求的是彼此独立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保持自我的状态,他反对传统的授受式的教育模式,追求在师生的互动中获得个体的真实感受,最终实现“成为你自己”。

尼采哲学;师生关系;反抗;引导

在对现代教育的剖析中,尼采的教育思想存在着一定的预见性。尼采的作品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形象都是具有双重性的。在其作品中,教育者是施行权力向人类馈赠智慧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随时可以接受学生背叛的孤独者;受教育者是需要服从教育者的教导的追随者,同时又是应该背叛、反抗教育者,完成自己的蜕变,成为独立存在的人。这种双重性正是个人意志与社会意志相互冲突的表现,其结果要么是个人意志服从于社会意志,要么是个人意志在冲突中不断的成长强大,最终实现独立。在尼采看来这个完成独立的最终结果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得以克服和超越自己,这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标价值所在。

一、教育者的自发性

尼采思想有着一种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肯定态度,他的思想中认为人是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同时他强调个体内在的自发性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影响与强制力。在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图斯特拉说:“看哪!我就像采集了太多蜂蜜的蜜蜂,厌烦了自己的智慧,我需要伸展双手”。[1]5-6这种发自内在的教育的冲动,是一种对不同观念的挑战,带着自信的桀骜,它建立在一个人内在的充足的丰富性之上,是其意志的冲动,也是“权力意志”的外现。“权力意志”是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权力意志”原文是德语的“Der Wille zur Maeht”,英文译作“The Will to Power”,对中译说法的理解结合陈鼓应先生的解释会更清晰,“尼采的Power是指Creative Power(创造力),而不是World Power (世俗的权利)”,[2]这里再一次体现了尼采对于个体意志的重视。

反过来,在我们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机构中,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授的是几年都不会做出的改变的书本知识,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掌握更多的“死的”知识。学校灌输给学生的接受教育的未来会是幸福的生活,因此学生带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忍受着学校的种种规矩和纪律,接受知识,参加测试。学习带着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被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仅仅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思想匮乏的学习机器罢了。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是为了职业而教学,还是为了改变学生的思想而教学?其出发点对于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从尼采的观点来看,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自身的丰富性,不仅仅是知识储备的丰富,更是上精神的富足,以及其意志充满活力,这是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基础条件,是教师投身教育的原动力。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希望学生可以从内在发生改变,并且以自己内在的丰富性与经验去引导学生去完成这样的改变。

尼采教育观中的教师具有思想家的特性,正如上文所讲,精神的富足使教师有着要广泛散布思想智慧的冲动,要“把万物从受制于目的的奴隶状态中解放出来”。[3]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查拉图斯特拉认识到太阳和被照射的万物之间相互需求的关系,他决定下山,去向人们积极地“赠予和奉献”。同样的,作为一个掌握知识和拥有思想的人,他需要一个可以散布自己富足的智慧,可以改变的对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是相互被需要者的。查拉图斯拉在下山后,没有找到合适“伙伴”和“他的希望的孩子们”,这些是他认为的值得教育的对象,他决定创造出值得教育的对象,在其创造教育对象的过程中,他发现目前的自己并不具备创造出这些教育对象的能力,他决定回到山上增加自己的智慧。之后他二度下山继续他的教育活动,这一次他再次认识到自身的不成熟,而回到山上寻求答案,并最终得到“永恒轮回”是对生命的最终肯定而并非是虚无主义这样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查拉图斯特拉作为一个教师的形象,不断地在传授自己的思想活动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追寻最终的答案,并最终成为只属于自己的独特自我。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由传道,到最后的孑然一身,正是尼采所提倡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终“完成自己”,即便学生最后脱离了掌控,还有自己会肯定自身的价值;学生也最终选择“坚持自己”背叛了教师,走上自己的成长道路。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当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可以使学生和自身都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的活动,同时要不断地审视自我,追寻更进一步的回答,不断地超越原来的自己,作为一个经验者去指导学生不断的追求完成自己的过程。

二、对抗中发展的学生

工业社会浸淫给人们的意识是只要拥有了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技术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所以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学校的教育。我们现代的社会追求的是使用价值和效率,学校教育过早的训练学生各种与其年龄不符的技能,学习不是按照其自身发展的程度,亦不会给学生以机会审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从来都是按照安排好的课程标准和进度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学校、社会的影响之下,早已把这种观念奉为圭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我内省的能力,更是反思与批判的意识。

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讲出,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内在的丰富后的自发的冲动,他需要在学生身上消耗掉他过度的丰富性。同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把教育活动比作雕塑,雕塑家不会顾及原材料本身,而只在自己的思想下去打磨原材料,因此他需要在一定的掩饰下进行着他的这一强行的行为,正因为如此,尼采认为教育是带有控制、强制和欺骗等性质的。教育家有表达自己,消耗自己过剩的丰富性的意愿,但是在这种强制关系之下,隐含着一个教育者另一个愿望,就是学生的反抗。这种希望被反抗的意愿出自于两个动机,其一是在这种对抗中教师自己可以超越原来的自己;其二是,在这种反抗之下证明学生坚持了他自己的意志。控制下的学生将会有两种结果——顺从与反抗,而作为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有的观念是,不希望学生屈服在自己的霸权之下,他更希望通过这种霸权激起学生出于内在的反抗,进而发现自我、超越自我之路。在尼采看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背叛。这种敌对表达的是尼采对内在的自我的不断追求与超越。

由以上的观点推及我们现实的教育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于说教,从客观来说无不是对学生进行某一种价值观念的强制性塑造,但在这个塑造过程中,更多的教师更加希望学生可以更加的温顺听话。我们的教育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的能力和机会,他们很难在这种控制之下被激发出反抗的意志,他们在社会、学校的影响下在教师的直接控制之下更多的是走向被奴役,被束缚的深渊。

《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前言中说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中立的教育过程。教育要么充当使年轻一代融入现行制度的必然结果并使他们与之不相背离的手段,要么就变成‘自由的实践’。”[4]我们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师生的对立亦是存在的,但它大多时候被控制在一个相对温和的范围之内或者被关进笼子里。当前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中,仍存在大量的教师依然认为自己所教授的书本知识是正确的,是对学生成长有益的,学生应当聆听这承载着经验的教诲,他们教育学生,应该尽可能的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核技术来获得更优渥的生活条件,去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创造更多的财富,却鲜少出于对学生个体自身成长蜕变的目的。当学生面对这种控制性的教育时,自然会产生出抵抗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却不是来自对内在自我的发现,或者内在的自我发展到足以对抗这种控制的程度,而是出于人本能的对控制的反抗,是缺乏力量的庸俗的对立。

尼采的权力意志是个体内在的生命意志冲动,在尼采看来,人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永恒轮回并不是虚无主义,尼采反对柏拉图的 “永恒理念”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轮回超越,肯定了生成的意义。查拉图斯特拉下山的第一个学生是死去的走钢丝者,对于第一个学生他的要求是“服从自己”,即学生首先要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坚持自己。其次,尼采眼里的教育可以说是一场充满变数与危险的活动,知识尚且不足的学生很容易在这场教师控制之下的教育中迷失自我。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控制与反抗的两方,是一场争斗。学生要么服从于教师的改造,臣服于教师的控制之下,要么选择反抗,再坚强的意志之下坚持自己,超越自己。“服从自己”和坚强的意志是尼采认为可以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只有具有这两种品质,才能在不断的成长之后成为教师的“战友”和“对手”。在这种观点之下,作为学生,应该在教育中做到的更多,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努力通过学习来实现社会、学校为我们设定的目标,比如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等。尼采说“毁掉一个年轻人的万无一失的方法是教他对那些与他思想相同的人比对那些与他思想不同的人评价更高”,[5]因此学生更应该具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按照自己的内心去思考行动。

三、“追求自由”的教育

在尼采的教育观中,师生之间既是相互牵绊,又是注定要彼此走向各自的道路的。首先教育家受到学生的吸引,使他们产生了改造学生的冲动并进而付诸行动,但是在改造的过程中他们又希望学生可以自己成长并同自己对抗;其次,学生需要在最初的时候接受教育者的欺骗与改造,但他们若想要避免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命运,就必须要去发现和肯定内在的自我,进而起来反抗教育者,至此完成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最后的分离,彼此超越自我。这种反抗后的超越是尼采所追求的自由。尼采的教育所要创造的是超人“我来把超人教给你们。人类是某种应当被克服的东西。为了克服人类,你们已经做了什么呢?”[1]9-10这种自由不是无政府主义下的状态,而是发自个体内在的自由,是不论置身于何种社会幻境之中都可以保持清醒的内在的独立与超越。

尼采的自由观是与传统自由不同的,传统的自由观念是在权力的让渡基础上人们建构一种可以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这样一个被规定的范围内享受“被赋予”的自由。而根据尼采的观点,他所说的自由是完全属于个人自身的自由,他的思想由自己接受,价值由自己肯定。他不是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更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向自身内部寻求的自我归属。这种自由的国度只能依靠自己来到达。

尼采认为,教育在追求自由方面包含了两个层面:外在的指引和自我的发现。教育者所能做到的就是给学生指出了一个通向自由的可能性,他无法把这种自由交付于他的学生,甚至无法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引导学生到达终点。这也是对我们不断被放大的教育功能的一个提醒,教育不能达到人类所渴望的完美国度。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教育的控制性总是能激起学生无意识的反抗,让这种反抗建立在对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之上,激发起学生的不断超越与生成。

教育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无法摆脱社会政治、文化对它的影响与控制。但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对人的培养重心不应该放在训练社会需要的各种生产者,而是“显露给学生 ‘某种绝对不可教育和培养的东西’,是人的‘本质的原始意义和基本材料’,是‘难以接近的’、‘不充分’的东西”。[6]作为一个人应该获得的内在的独立与自由是人在个体性上的至高追求,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去走向这样一个领域。

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所缺失的重要部分正是对学生的内在的塑造与引导,学校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对学校提出各种人才培养的要求与规划,在这些显性的文件要求之下,教育的真正目的被搁置,使人们身陷目的的牢笼而不自知。尼采的思想在在哲学层面上探讨关于“超人”的培养,是属于少数人的,带有一种精神上的诗意理想。但是,他关于人的内在自由的引导,恰是我们现实教育中应该找回的遗失部分。

我们这被控制下的学校教育中真正需要的是教会学生去发现真正的自我,通过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教师的对抗获得真正的自由。人和人之间存在着生理差异和心理感知的差异,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欣然接受学生对自己的反抗和背叛,这种结果意味着学生和教师双方的自由发展。

[1] 尼 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87.

[3] 尼 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详注本[M].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89.

[4]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5] 尼 采.曙光[M].田立年,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184.

[6] 尼 采.不合时宜的沉思[M].李秋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9.

[责任编辑 范 藻]

A Probe into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Nietzsche’s Philosophy

ZHANG Mengjia

(Education Schoo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Nietzsche’s philosophical ideas are filled with critical spirit and care for life. They have undeniable significance on recognition of human individuals’ value, reformation on humanity’s weakness, and enrichment of human inherence. To modify alienation that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has brought to human,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s critical and creative spirit is the major content of Nietzsche’s concept of education. Nietzsche thought that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people’s ability to constantly introspect and transcend themselves. Meanwhile, i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 supposed to be independent to each other, which means they both keep their ego. Nietzsche opposed traditional indoctrination mode, but pursued obtaining individuals’ true feelings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eventually, being yourself.

Nietzsche’s philosoph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rebel; instruct

2017-03-10

张梦佳(1991—),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G40-09

A

1674-5248(2017)03-0136-04

猜你喜欢

查拉斯特拉尼采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永恒轮回隐喻的解读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芭蕾舞剧中音乐主题的结构方式及特征
卧室里的蜘蛛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音色组合分析
《飞不起来的童年》:沉重现实中的生命关怀
《飞不起来的童年》:沉重现实中的生命关怀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
尼采的语言本体论预设